文/胡智锋
粤港澳大湾区已然成为中国当下和未来最受关注、战略发展的一个新热点区域。从政治上看,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与世界连接的桥头堡;从经济上看,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中最重要的引领和开拓区域,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从文化上看,无论是以岭南文化为历史基础所延伸出的革命红色文化、当代新文化等文化资源方面,还是文化传播所产生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等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在中国都占据着独一无二的位置。在上述的背景下,我们应如何看待粤港澳大湾区影视剧的历史传承,如何看待大湾区影视剧现状的优势和问题,又将如何看待其未来发展的潜力和态势,这都是需要我们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进而做出客观、中肯的判断。
粤港澳大湾区影视剧是以粤港澳地区作为主体进行创作、生产、传播的影视作品,主要包括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电视综艺等艺术形态。从历史发展状况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在整个中国影视剧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所取得的成就蕴含着重要的意义及价值。由此,笔者将大湾区分为上半部区域的广东珠三角地区、下半部区域的香港及澳门地区等两个区域来进行梳理。
纵观广东珠三角地区影视剧发展,在电影方面主要是以珠江电影制片厂为代表,在数十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较为独特的电影景观,体现了岭南文化特色——包括将传统广东岭南文化、近现代红色文化、改革开放后当代新文化等体现在电影故事片的生产当中,有了像《南海潮》《七十二家房客》《海外赤子》《大浪淘沙》《乡情》《邓小平》等极富“广味”风格的影片;在电视方面主要是以广东电视台为代表,其电视剧、电视综艺等都在国内开了先河——如推出的《万紫千红》是当时全国第一个电视综艺节目专栏,电视剧《谁是姑爷》也是作为国内电视剧开先河制作之一,而后来推出的《外来妹》《公关小姐》《情满珠江》《和平年代》等电视剧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引起了较大的轰动。纪录片也是大胆创新,广东电视台结合岭南文化传统和区域特点,推出了如《珠江情》《珠江纪事》《人在他乡》等以乡土情结为记录风格的纪录片,并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因由此,“南派纪录片”的称号得以在学界被提出与界定。
香港与澳门地区的情况与珠三角则有所不同。由于历史的原因,香港与澳门地区的影视剧形成了中外混搭特征,也具备着较为独特的文化景观。电影方面主要是以香港电影为主,早在1897年,电影就开始传入到香港,从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开始,推出了如《独臂刀》《家有喜事》《英雄本色》《无间道》等一系列类型片,郑少秋、李小龙、周星驰、张曼玉等电影明星家喻户晓,袁和平、许鞍华、吴宇森、徐克等导演更是众所周知,其作品可谓风靡东南亚乃至全球;在电视方面,香港仍有着悠久的历史,1957年丽的广播公司开办有线电视,到香港卫星电视的创办,再到无线电视台的发展等,推出了包括功夫、喜剧、历史剧等类型的电视剧,也推出了如《欢乐今宵》《百万富翁》《奖门人》等经典电视综艺节目,尽管节目在形式及内容等各方面都存在着部分诟病,但其崭新有趣的电视风格有着独特的文化消费景观,而上述经典节目也都成了香港影视剧辉煌时代的标志性符号。相对来看,澳门的电影产业发展较晚,其电视台也是在1984年才开播,前期仅有一个频道交叉播放中文和葡文节目,后期播放的内容多为港剧和内地电视剧及外国剧集等。
由上述可见,尽管粤港澳三地的影视剧发展有着不同的历史景观,但整个大湾区的影视剧却有着共同突出的历史地位和成就:
在中国影视剧体系当中,粤港澳大湾区影视剧风格样式独树一帜,具有极强的独特性和引领性。一方面,与中国其他区域文化不同,粤港澳大湾区影视剧是基于南粤文化语境下,以粤语为载体进行影视艺术的呈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景观,如电影《大话西游》《喜剧之王》中的经典桥段,又如电视情景剧《外来媳妇本地郎》中所反映的岭南生活等,都体现出强烈的地方文化与地域特点;另一方面,在兼具开放、包容、创新的文化语境下,粤港澳大湾区为中国影视剧创新了表达方式,如在电影方面创造了武侠片、喜剧片、警匪片、灵异片等类型片种,电视方面也开创了崭新的运营模式,包括对综艺节目的推出、合办节目的尝试等,都具有较强的引领性。
在中国影视剧发展的进程中,粤港澳大湾区的影视剧拥有着极强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即具备着外向性与国际性。一方面,从历史来看,大湾区影视剧的向外传播可追溯到香港武打片的发展——刀光剑影下的武打风潮辐射了整个东南亚地区,李小龙的《唐山大兄》更是震撼了世界影坛,同时,香港电影的出口量巨大,曾一度仅次于美国好莱坞,而凭借着出色演技,众多香港演员逐渐在国际影展上收获名誉,地区知名度也得到了相应提升;另一方面,从影视剧本身来看,粤港澳影视剧发展早就有国际合作联办的尝试,如1998年春节由广东电视台在美国主办、海峡两岸联手参与制作了《跨越大洋庆虎年》的春节文艺晚会等,随着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粤港澳影视剧的国际合作更是日益频繁。
整体上而言,粤港澳大湾区影视剧的产业规模和体量相当巨大,特别是市场化和产业化方面在全国而言都是无与伦比和举足轻重的。作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基因具备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其商业气息极为浓重,产业规模也极为宏大。值得关注的是,广东省电影票房已连续17年位居全国榜首,2018年电影票房更是突破了80亿元的大关,截至2018年底,省内已有影院1200多家,银幕数超过7000块[1][2];而作为“东方好莱坞”的香港,其影视剧的发展已具备了非常丰富的产业经验和较为庞大的市场体系,加上澳门常作为香港影视剧的取景地,其发达的博彩业和旅游业为影视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商业条件。为此,粤港澳大湾区影视剧在探索市场化的进程中有着相当好的基因和传统,尤其是港澳地区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探索,包括其在影视版图上的特色、分量、贡献等都具备着有目共睹的显著地位,这都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影视剧发展的重要成就。
由上述可见,特色鲜明的文化景观、覆盖极强的传播能力和规模庞大的产业市场等,都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影视剧发展的优势所在。但从现状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影视剧的发展也仍存在着部分问题。
尽管粤港澳大湾区影视剧发展具备着较为庞大的产业市场,但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原创作品还相对不足。从近年来内地电影生产情况来看,基本被北京、上海等电影制片公司所包揽,而内地电影票房前茅的更是以大陆其他地区和欧美的影片为主,粤港澳大湾区的代表作品还较为短缺;从近年来收视率及受关注度的电视剧、视综艺来看,较为出色的原创类节目仍以湖南卫视、浙江卫视、江苏卫视等出品为主,而粤港澳地区电视节目的原创内容还相对缺乏,还有较多的电视剧仍是通过购买版权进行语言译制转播。可见,粤港澳大湾区的庞大市场与艺术原创极不相匹配,从长远来看,这种不均衡情况会对市场的扩张与稳定等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语言作为沟通的桥梁,一般而言,两种语言之间的有效切换是不同文化之间传播的关键之处。粤港澳大湾区地处粤语方言区域,由于文化底蕴、生活习惯、受众需求等因素影响,其出品的影视剧作品大多还以粤语表达为主。但与此同时,粤语影视剧的独特魅力却对非粤语地区的传播产生障碍,通过译制等方式进行传播时,粤语方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削弱、排斥——使用普通话或国际语言等难以对当地文化进行有效表达,从而导致言不达意,其趣味意蕴也受到了影响。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影视剧仍存在着语言传播的障碍,这种矛盾冲突亟须我们重视与缓解。
粤港澳大湾区影视剧的发展以引领性和独特性著称,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其艺术创造还相对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诸如曾经风靡一时的武打、喜剧等类型电影,独树一帜的电视节目等都引发了阶段性的热潮,但到达顶峰后却迅速下滑,20世纪90年代后期,香港经典类型电影逐渐走出大众视线;新世纪以来,电视剧、电视综艺等也逐渐被国内各大卫视所赶超,纪录片也只能偶尔地昙花一现。由此可见,无论是香港、澳门地区还是广东省珠三角地区,无论是从形式或者内容上来看,其影视剧的发展都还缺乏可持续发展增长的能力,虽也拥有如《外来媳妇本地郎》等“长寿”情景剧,拥有如《麦兜》等相关“IP”的电影产出,但数量也是微乎其微,不利于影视剧进行文化传承与传播。
面向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应保持优势,克服不足,让其影视剧水平往高质量的方向努力发展。针对上述优势与劣势,笔者认为应着重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首先,粤港澳大湾区要有更高的站位和布局。追古溯源,粤港澳大湾区起步晚发展快,在各地区发展的过程中,艺术创新、国际交流、产业规模等方面已形成一定的基础,而整合为大湾区则需要以宏观的视角来进行规划。放眼未来,笔者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影视剧发展需要站在提升中国影视剧文化软实力和国际传播力的高度,借助它已有的国际化传播能力和渠道进行宏观布局,以此来打造更具世界性和国际性的影视剧题材、内容和类型,促进更多元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产生,从而提升粤港澳地区影视文化的影响力。
在粤港澳大湾区如此大的产业体量下,影视剧的原创类型还相对较少。为此,我们应因地制宜,释放其本身的原创活力,从而开创更多的影视剧类型,推出一大批具备新艺术探索精神,同时也能够形成较强市场的艺术原创作品。从这个理念出发,笔者认为可从“硬件+软件”的模式来激发影视剧的艺术原创力——在硬件方面,以积极打造大湾区影视生产聚集区为主要目标,在已有影视城的基础上打造出一体化的电影创意、生产、传播产业链,并积极引入最新的制作技术,从而满足影视剧创新的各种需求;在软件方面,可考虑在原有香港国际电影节、澳门国际电影节、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等大型节展的基础上,推出更多有分量的原创评选单元,以此来调动原创力量的积极性,进而激发更多原创影视剧作品的诞生。
正所谓“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人才可谓是粤港澳大湾区影视剧发展的中坚力量。[3]当下,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产业体量庞大,但各地发展情况不同,偏重行业不一,由此,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培育和引进,相对人才数量较为短缺的粤港澳大湾区影视剧发展而言,起到了填补性、支撑性、引领性的作用。依托粤港澳地区经济及高校优势,笔者认为,可考虑以“人才引进”“高校联培”等方式进行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通过激励、奖励政策等实现对国内外优秀影视剧专业人才的引进,同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的体制障碍,让专业人才能及时运用到需求中去;另一方面,依托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优势,加大力度培养影视剧专业人才,并建立交流与实践平台,促进专业人才之间的相互合作、提升,从而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影视剧的创新发展。
提升影视剧市场和产业的品质和质感也值得关注。当下,在利益的驱动下,电影、电视剧、电视综艺、纪录片等层出不穷,但具备一定文化内涵与艺术美感的影视剧作品却相对较少,具备本土原创的影视剧作品也是不可多得。因此,笔者认为,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影视剧的独特景观,还需重视两方面品质的提升: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影视剧不仅要达到一定的市场规模和数量,还要注重对本土文化、民族文化的挖掘与运用,特别是需要在影视剧作品中提升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继续提升其电影票房和电视收视率成绩,还要注重提升影视剧原创作品的品质,进而打造出专属粤港澳大湾区制造、创造的影视剧品牌,夯实粤港澳大湾区影视剧高质量发展信心。
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背景下,继承政治、经济、文化的突出优势,以影视剧产业带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然成为当下热点。我们应重视粤港澳大湾区影视剧发展的历史传承,直面当下影视剧发展的各种问题,扬长避短,从高布局、促原创、育人才、重品质等四个维度继续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影视剧发展的潜力和态势,为积极推进中华文化传承、传播而努力奋进。
注释
[1] 腾讯网:2018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分析报告,https://new.qq.com/omn/20190305/20190305B0Y6QL.html,2019-03-05
[2] 王汀若等.《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业发展邹议:香港电影联姻广东南方影视中心》[J].当代电影.2019,(08)
[3] 《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 华 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4/13/c_1122680495.htm,2018-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