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位班主任向我诉苦:昨天晚上,他们班的一位家长情绪激动地在班级群里公开指责老师。原因是他的孩子因近期上学经常迟到被老师批评了。孩子回家之后便开始闹情绪,不肯吃饭,一家人都跟着揪心,特别是爷爷奶奶,一直抱怨老师不该批评他们家的宝贝。孩子的爸爸则是越听越气愤,最后在群里说了一些过激的话。
在与教师交流时,家长经常会提出这样的要求:“老师,我家孩子就爱被表扬,不喜欢被批评。请您一定要多表扬他(她)啊!”每个人都喜欢被表扬、被肯定,因为肯定能让人愉悦,充满前行的动力,特别是近几年,我们也一直在提倡赏识教育。那么,批评到底还要不要呢?试想,没有批评的教育该是什么样的?孩子早晨经常赖床,导致上学迟到,家长不批评,孩子的规则意识和责任心如何培养?有的孩子常常欺负同学,教师不批评,其他孩子的安全如何保障?同学之间又如何学会友善相处……
法国心理学家高顿通过一项研究证实:那些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也大多会对批评持“避而远之”或干脆“拒之门外”的态度。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批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该思考的是如何让孩子积极面对批评。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父母、教师在批评孩子时往往表情冷漠、言辞激烈,跟平时慈眉善目的模样大相径庭。这种变化会让孩子的内心感到不安,害怕自己不被接纳、不被喜欢,甚至会认为大人不再爱自己了,从而产生沮丧、失落等消极情绪。
孩子6岁后开始有自尊的意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面子”,特别是在人多的时候,批评会让他们觉得无地自容。成人接受批评、承认自己的错误也需要一定的勇气,更何况是孩子。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青少年正处于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由于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所以只能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形成“自我”与外界的对立。当面对家长的严厉责问时,青少年会产生逆反心理,不管大人怎么问,就是不想认错,甚至说谎话。
每个人都会犯错,我们也要允许孩子犯错。父母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想想自己小时候犯的错、做过的一些幼稚荒唐的事,心态就会平和许多,而心平气和正是批评的良好开端。如果在批评之前,我们能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后续的交流就会顺畅许多。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开场白:宝贝,我知道你也不是故意的……;孩子,你知道吗,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会犯错,爸爸(妈妈)也不例外,我小时候……;孩子,爸爸(妈妈)想和你一起来回忆一下今天这件事的经过,可以吗?你觉得在这件事中,我们怎样做能让事情变好呢?
心理学中,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这就是三明治效应。这种现象就如同三明治,第一层是认同、赏识、肯定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中间一层夹着建议、批评或不同观点,第三层是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这种批评方法不仅不会挫伤受批评者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而且还能让对方积极地接受批评,改正自己的不足。
如小林跟同学约好了一起玩网络游戏,可是因为作业没完成,妈妈不允许,他便偷偷玩,结果被妈妈发现。很多家长在这种情况下,都是选择劈头盖脸地把孩子骂一顿,再罚他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不允许玩游戏。对于这种批评和惩罚,大多数的孩子内心是不接受的,只是畏惧家长的权威,不敢多说什么。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当场就和家长争执起来,甚至还会做出一些过激的举动。
这时不妨运用三明治式的批评:“孩子,其实妈妈可以理解你,知道你这样做是不想失信于同学,不想让你的形象在同学的心目中大打折扣,这是好事。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之前和妈妈约定好做完作业才能玩游戏呢?另外,如果你的同学知道了因为他的相邀让你不能及时完成作业,还被妈妈批评,他的心里肯定也不好受吧?你想想,现在很多家长都不允许孩子玩游戏,可是我却赞成你玩,正是因为你一直是一个懂得自律的孩子,知道什么时候该玩,什么时候不该玩,你说是吗?”相信这样的批评方式一定能促使孩子自我反省,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下决心改正。
有些父母只要批评就开始讲一堆大道理,讲得口干舌燥却收效甚微。有一位妈妈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她在微信公众号中关注了很多哲理小故事,每天给孩子讲一个。每次讲的时候,并不是为了批评教育孩子,所以孩子比较容易产生认同感。当孩子犯错时,妈妈再把某个故事拿出来作为素材教育孩子,孩子就更容易接受了。
同时,在批评时,父母也要给予孩子解释的机会。美国教育家塞勒·塞维若认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父母批评教育子女,靠强制压迫是行不通的,只有给孩子充分说话的机会,他们才能剖析自己的行为,触及灵魂最深处,才能使其心服口服。”
用实践体验法可以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比直接批评更有效。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傍晚,父亲与儿子散步时,儿子看到西瓜摊就非要买西瓜。父亲说:“离家太远,抱回去太累人,不买。”儿子不高兴:“我要买西瓜你不买,那么你希望我学习好,我也不好好学习。”父亲思量了一番,对儿子说:“买西瓜可以,但是你要自己拿回家。”儿子抱着西瓜走在回家的路上,一会儿就累得满头大汗,一路歇了几次才把西瓜抱回家。这一体验让孩子感触颇深:“吃个西瓜真不容易啊!”由此体会到父亲的良苦用心。当然,批评结束后别忘了给孩子一个拥抱,这个拥抱是在告诉孩子,即使他犯了错误,爸爸妈妈也一样爱他,同时也是肯定他勇于承担的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决心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