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敏,闫博荣,唐 潇
(河北金融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河北省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过程中,在严格落实相关政策的前提下,积极发挥创新精神,利用先进技术与科学理念,构建了完善的精准扶贫体系。首先,河北省委宣传部联合扶贫办共同开设了河北精准扶贫网。在该网络中,精准扶贫工作以新闻的形式得以滚动播出。同时,在网站开设了电子商务界面,为贫困居民脱贫提供了信息通道和新手段。再有,河北省将产业脱贫作为精准扶贫的主要手段,通过授人以渔的理念释放贫困群众的劳动热情,从而使贫困人口的收入大幅提高。
自十八大以来,河北省通过多种手段,共带动500万群众实现脱贫。其中主要地区的具体成绩如下表:
承德市、保定市以及张家口市,是河北省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通过上述表格可发现,近五年来,这些地区的贫困人口已经大幅减少[1]。
地区年份总人口贫困人口贫困比例河北省2012年7310万817万11.17%2017年7969万310万3.89%承德市2012337万89万26.5%2017369万66.5万18%保定市20121100万310万28.2%20171034万66万6.4%张家口市2012468万126万26.9%2017442万40万9.04%
产业扶贫是河北省重点使用的扶贫手段。首先,各地区通过创新思维,实施了多项新型的产业扶贫项目。同时,部分地区将可持续发展观与绿色环保理念融入到扶贫工作中,并通过生态旅游项目,使京津周边地区的居民得以脱贫。其次,河北省借助京津冀产业一体化的契机积极吸引产业入驻,从而为部分贫困地区注入了新的活力。再次,河北省针对环境恶化的地区加大了易地搬迁项目的资金投入。例如,近五年来保定市共有13.8万贫困居民实现了异地搬迁,同时共有38处安置小区正在建设当中,预计可再安置移民5.6万人。此外,河北省在教育经费外增加了教育脱贫基金,目前已完成或在建的乡村寄宿小学共68所,可安置学生5—8万人。河北省通过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贫困地区的少年儿童将远离贫困。
通过产业扶贫,河北省的贫困人口已大幅减少,但在具体的工作中,产业扶贫的实施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项目选择不合理的问题最为突出。首先,部分地区片面强调“大干快上”,并将不切实际的经济项目定位为该地区的发展方向。这样的发展理念不仅会降低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威信,也会使扶贫资金被大量浪费。其次,部分地方干部出于政绩考虑,盲目跟进了一些短期项目,这些项目的运营周期较短,难以为群众解决长期困难。再次,个别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引入了高污染、高耗能的重化工企业。由于招商地区的排污配套设施不够完善,这些企业的进入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最后,我省部分地区的脱贫项目缺乏创新。例如,各地区生态旅游项目的差异较小,同质化竞争的问题极为严重。
在扶贫过程中,部分扶贫对象存在劳动能力不足的问题。首先,部分群众由于疾病等原因丧失了劳动能力,主要依靠救助金生活。在扶贫工作开展后,新增的扶贫基金无法使其彻底摆脱贫困,因此该部分群众的全面脱贫需要进一步的资金支持。其次,部分具备劳动能力的群众缺乏相关的劳动技能并且文化素养较低。在对其推广脱贫项目的过程中,该群体普遍表示操作过程难以驾驭,个别群众甚至对目前的生活较为满意,脱贫致富的意愿不强烈。技术是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附加值的重要因素,缺乏技术的应用,该地区的产业发展将受到较大制约。再次,部分贫困群众的劳动意愿不强。这部分群众普遍存在“好逸恶劳”的倾向,不劳而获的观念使其难以通过产业脱贫改变当下的生活状态。最后,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留守老人与留守儿童成为了各地区贫困人口的主要群体。由于年龄原因,该群体无法参与劳动,家庭团聚是该群体的主要诉求。
河北省西北部地区的扶贫配套设施仍然不完善,部分产业难以得到有效支持。首先,生态旅游是河北省重点扶贫项目。在环京津地区,该项目将与京津地区城市居民的度假需求有效对接。但参与生态旅游的城市居民通常会在周末选择自驾游的方式往返于两地,这一消费习惯对该地区的基础设施提出较高要求。其次,工业项目的发展也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目前的产业分工极为复杂,多数工业企业只负责某一环节的生产,因此这部分企业需要较低的交通成本以完成采购与储运等工作。同时工业企业对于当地供电、供水设施的要求同样较高,这部分设施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再次,河北省西北部地区的水利设施建设较为落后。水资源是居民生活、生产的重要资源,做好储水、引水以及水净化等工作,对于该地区的居民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扶贫资金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在河北省部分地区仍然存在。个别地区以产业扶贫的名义截留专项扶贫款,损害了基层群众的利益。有限的扶贫资金应当落实到基层群众的“口袋中”,做到专款专用,有效避免腐败问题的发生。其次,部分县市的扶贫资金存在缺口。河北省的扶贫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投入,截止2017年末,北京对口帮扶资金已投入35.68亿元,天津市对口帮扶资金已投入12亿元。同时千企帮千村项目共投入12亿元,加之上级财政投入,十八大以来河北省共获得专项扶贫资金136.65亿元。这部分资金数额巨大,但由于贫困人口的基数庞大,因此扶贫资金仍然存在较大的缺口。再次,河北省将基础建设、产业扶贫以及转移安置视为扶贫的重要手段。但相关建设的资金投入仍然相对不足。
产业扶贫无法解决河北省的贫困问题,部分群众仍然需要社会救助。首先,丧失劳动能力的群众需要得到妥善的安置。近年来,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导下,河北省乡村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该地区的残障人士原本可依托亲友救助等形式维持生活,但剧烈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救助机制迅速瓦解,这部分群众急需融入新的生活。其次,河北省在统计贫困人口的过程中通常将权力下放到基层单位,但受到政绩考核或经济需求的影响,基层的统计工作往往存在一定的漏洞。在极端环境下,个别贫困群众有可能遇到“被脱贫”的问题。再次,在新建的安置社区内,配套设施仍然有待完善。其中医疗设施的建设难以满足普通群众的生活需求,将影响河北省居民的总体健康水平。
河北省在选择扶贫项目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将对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全省的脱贫进度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河北省应当进一步规范项目选择机制,并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推进项目建设的主要动力。河北省应当从宏观层面制定总体的产业布局规划。例如,在未来的工作中,河北省可借助廊坊“北三县”快速发展的契机,向该地区转移50万贫困人口。这样的方式既可解决“北三县”建设中的劳动力不足问题,也可大量节约产业建设资金。或者,在张家口等地区重点建设水利设施。通过水利设施的建设,缓解当地水资源匮乏问题,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水利设施的兴建也将带动当地的电力供应,从而使企业的电力需求得到满足。又如河北武邑县依据本地实际,推行“产业龙头+基地+农户”经营方式,扶持农村留守妇女就业创业,大力发展家庭手工业,2016年后,武邑县超过6000余名妇女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与增收,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越来越快。
河北省部分贫困群众的劳动能力不足,这一问题对扶贫工作造成了极大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河北省应当积极发挥本地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企业的发展,增加本地区的就业岗位。例如,河北省可积极鼓励工业型企业在乡镇地区建立配套生产车间。工业产品的附加值较高,产业工人的收入也较为稳定,因此在乡镇地区设厂可带动当地的就业。居民收入的增加将进一步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并释放出更多的低技术岗位,从而使这部分贫困群众的需求得到满足。
河北省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山区,因此解决农业问题是河北省精准扶贫工作的根本出路。地方政府应当成立农业管理公司,推动龙头企业与农业管理公司协同发力,在市场需求信息研判方面、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做好带路人。同时农业管理公司应当通过统一采购的方式,为农民提供质优价廉的生产资料,从而使农户获得更高的收益。
河北省已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发展目标,但此类公路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政府应当制定与产业配套的基础设施新规划,以工业企业集聚区为中心做好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同时河北省应当通过专业安置的方式,将贫困居民迁移到企业周边居住,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大幅降低产业建设的投入。
河北省扶贫资金的管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资金使用效率难以有效提高。资金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将资金投入到回报率最高的生产环节,可使社会的运转更加高效。扶贫资金需要精准投入,不断优化投入与产出比。同时,河北省应当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例如,在贫困地区的基础建设项目中,政府可以推广PPP模式吸引民间资本进入。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增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实现全面脱贫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准。在具体的建设中,河北省应首先为贫困群众设立完善的社会保障管理制度,将贫困群众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内。同时,河北省可针对特殊群体的需求,建立养老服务中心,保障残障人士、孤寡老人都可获得细致的照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2]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河北省在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的过程中,应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入,提升管理观念,合理配置扶贫资源,促进扶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