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敏
一汽解放总经理朱启昕
解放的愿景,到了朱启昕任上,正在被赋予新的内涵。10月底,一汽解放在上海正式对外发布其全新品牌战略:致力于成为“最值得骄傲的商用车企业、最值得信赖的商用车品牌”。“质量和客户体验做好了,就能被信赖。就是这么简单。”朱启昕说。
如果光凭刻板印象,很难将眼前这个东北大汉与一汽解放最前瞻的技术创新联系在一起。履新一汽解放总经理数月后,朱启昕仍然在掌控研发进程,一肩两挑。
从普通技术员到项目经理,再到一汽技术中心副主任,他始终处于解放品牌技术研发的第一线上。多年来,他所深度参与与主导研发的解放J6、解放J7助力一汽解放攀至中国重卡行业顶峰。2017年一汽集团改革后,技术中心商用车研发部门归属一汽解放事业本部,朱启昕调任一汽解放副本部长、商用车开发院院长,副总经理,直到今年5月接任一汽解放总经理,朱启昕已经在商用车技术开发部门服役20年以上,是不折不扣的“老研发”。
但朱戏称自己“更全面”。做部门负责人的时候,所有试验部门都归他统辖,财务、投资、规划、策划……都尝过其中的酸甜苦辣。朱启昕称,除了党群和人事,他什么都管过。现在研发高管接任总经理,意味着解放要继续坚定地走技术发展、质量驱动路线。
升任一汽解放董事长的胡汉杰称,市场好的时候,拼产能;市场不好的时候,拼质量。最终要靠质量取胜。朱启昕在商用车研发部的时候,就侧重商用车的新业务。一个是技术创新,一个是市场创新。“两个创新”的有力践行,令朱启昕被高层视为实现解放新战略的可信任的推手。
“我问胡总,为什么向集团推荐我作为总经理人选呀,胡总的回答是,我们正好互补。”朱启昕笑着对《汽车人》解释,几个月深入历练,自己已经适应从技术到管理的跨越。
作为解放J6项目、J7项目的主要研发负责人,早在产品研发过程中,朱启昕已经打造了高效的用户需求分析机制,将消费者需求最大限度注入到产品研发前端。
虽然做研发时间长,朱启昕对市场并不陌生,他认为国内商用车市场,不能用乘用车的经验去套。商用车拥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纯消费市场比起来,商用车市场与政策、经济景气程度结合得更紧密。
和乘用车类似,到今年10月,商用车累计增量被蚕食殆尽。货车销量为29.5万辆,同比下降0.5%。客车销量为3.8万辆,环比下降7.9%,同比下降17.5%。简单地看,似乎货车未受太多消费市场拖累,形成独立走势,但朱启昕分析道,去年以来的治超治限和新国标、环保要求,导致的增购基本释放完成。随着限行政策和鼓励老旧商用车淘汰的政策实行,商用车市场正在呈现换购潮。问题是,这都是一波流增长,最终仍要回到基本市场+政策驱动上来。
朱启昕认为,从国家的宏观政策上,对卡车市场是“压迫性”的。国务院7月份下达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迫使卡车总量缩减,同时向新能源转化。
不过朱总自信地表示,门槛抬高虽然提升了成本,但也限制了低水平竞争。对产品研发实力处于前沿的解放而言,并非坏事。在此前发布的“安亭指数”中,一汽解放荣获中国汽车(卡车)企业创新第一名。解放作为唯一一家汽车制造企业入围工信部单项冠军企业名单。今年1-9月,解放累计销售26.4万辆,同比增长3.9%,市场份额从去年的19.7%提升到21.1%,持续占据市场领导地位。
朱启昕指出,商用车和乘用车最大的不同,是实现客户价值。说白了就是帮客户赚钱。10月27日,题为“智未来 7新程”的解放J7发布会上,朱启昕再次强调要传承“解放卡车、挣钱机器”的理念。无论新能源,还是智慧交通方案,都要服务于这个目的。
朱启昕在访谈中透露的数据表明,目前国内的物流市场占GDP的17%,而发达国家占5%-7%。从长远看,效益、效能提升,促使整个市场更有效率,对车辆的总需求是减少的,对动力源的需求则趋于多样化。他掰着指头数,除了传统柴油,纯电、燃料电池、混动、天然气、甲醇,市场都有需求。对解放的开发投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投入也要加大。
履新总经理后,他要做的事情仍是从自己比较熟悉领域逐步拓展。在他看来,一汽解放发展到当前阶段,这时期重点的可能不是聚焦于当前市场竞争,而是接下来的技术与产品、制造布局。
随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快速推进,汽车产业进入全面变革重构期。面对已经到来的智慧世界,解放将如何持续引领时代?
面对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趋势,以J7发布为背景,朱启昕提出制造的定制化,即与客户实现交互开发,满足个性化需求;而智能定制则代表交互开发的产品落地模式。不过,朱启昕明白,无论柔性生产线如何部署,都不可避免地带来成本提升,因为汽车制造向来都是大规模、少品种。多样化需求给生产线带来的成本压力,让朱启昕倾向于小心翼翼地摸索行进。
针对市场需求的分散化,解放的产品线仍然清晰:J6P荣耀版、新J6 6×2载货、500马力自卸、2018款J6L,J7智能重卡。朱总预言的产品推出很少延宕。而“推迟”是汽车研发的常态,由此可见解放研发团队惊人的执行力。他们对市场的判断也从不动摇。面对本土、合资、跨国竞争对手,朱启昕仍然气定神闲:“解放是个接地气的品牌,产品全。”第五代的品牌算是防御系列,就算不赚钱,也能卡住生态位;第六代呈系列化,从中型到重型。而J7则主打高端。在技术军备竞赛上,解放领先了一步。
J7是解放进入智能化时代的扛鼎之作。大扭矩发动机和大油箱设计、舒适装备,只能算“常规操作”。整车系统、电子节油技术和网络技术成为J7能力提升的倍增器。
与J7同时推出的,是全新的品牌战略—— “哥伦布”智慧物流开放计划。J7标志着解放向“智慧交通运输解决方案提供者”转型。J7的智能化个性选车方案全场景快速体验服务,使得解放建立了接待、诊断、维修一条龙服务体系,可解除客户使用的后顾之忧。
车辆使用信息,由解放J7上搭载的智能终端提供。J7实现了物流的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智能化让解放的客户服务水平插上翅膀。
下一步,朱启昕指出,解放瞄准高速无人车队、特殊使用场景(矿区、港口)的无人驾驶技术。产品方面,2019年全系产品配备车联网,投放J7 L2 plus2级智能车,开展限定区域的L4级智能车商业运营。2020年,覆盖特殊应用场景智能车运营;2025年,解放车联网服务100万用户,实现L5级智能产品开发。
解放的技术品牌是“解放创领”,坚持“价值创造”的定位,践行“创新驱动、技术领先”的核心价值观。朱启昕的责任是把这个品牌愿景变为现实。朱对解放的技术储备有信心,他心目中的关键在于产业化和管理的精细化。产品实现了,性能、寿命、使用成本上,如何保持领先的竞争力?他认为比对国际先进水平,解放对管理的理解还有欠缺。不过,在一汽集团改革后,发展的思路已经打开,国际化的思路增强,研发水平将很快提升到国际水准。解放已经为此做出相应的布局。
解放构建了从前瞻技术、发动机、变速器、车桥到整车的完整研发体系,“关键知识产权都是自己的”,“不但总成资源是自己的,所有电控也都是自己的。”朱启昕对解放的技术优势如数家珍。研发团队以长春(总部)为核心,无锡大连设有发动机开发基地,都灵、斯太尔和底特律、硅谷设立了技术研发部门。
不过,朱启昕对于人才“国际化”有自己的理解。国际化人才肯定要吸收,但要立足于跨国运营。他认为海外研发部门独立运营,全球协调,比人才一股脑拉到中国来要更经济、更高效。
朱启昕不讳言解放相比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的领域。环保要求上马纯电、混动或者燃料电池商用车,他不同意主机厂依靠供应商电池PACK供货就可以的观点。“要自己搞一部分。”他不止一次地讲过。
不过,朱认为电池技术仍然是日韩企业领先。前一段时间,国内的补贴并没有让国内电池企业实现赶超,反而形成路径依赖,造成了无序竞争的乱象,“对掌握技术没好处。”朱启昕谈到这里,显得有些忧虑。
他并不赞成大举投入电池产业链,第一步仍是做电池PACK。如果能奠定竞争优势,才能继续深入,要与合作伙伴共赢。而燃料电池则更重布局,他强调一汽对燃料电池布局更早,但对具体情形却未加详谈,只是简单地称还未到公开的时候。
面对对手们纷纷合资、并购、国际化运营的时候,朱启昕仍然淡定地表示,解放研发布局的全球化,就意味着解放是全球化的企业了。国际化的研发布局完成后,人才也同时实现国际化,发展的方向必然是产品的国际化。未必合资了才能做得好。
他表示,商用车界各家都在摸索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而解放目前已经在市场上证明了,自主研发能力能够达到国内一流、具备国际竞争力。不过,历任解放总经理们,包括履新半年的朱启昕,从未强调解放的自主属性,也未特别强调爱国情怀。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检验产品的惟一标准就是市场竞争力。
解放的愿景,到了朱启昕任上,正在被赋予新的内涵:致力于成为“最值得骄傲的商用车企业、最值得信赖的商用车品牌”。“质量和客户体验做好了,就能被信赖,就这么简单。”朱启昕对《汽车人》总结道。
“五年以后,我退休时候,解放一定是一个国际化的公司。我对解放的明天充满信心。”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