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亿度,点燃信心

2019-01-15 01:02张恒
中国汽车界 2018年12期
关键词:核聚变中子电动汽车

文 / 张恒

我国终于具有了亿度的点火能力!在“可控”方面走在世界前沿,同时在探月领域仍处领先地位。大力发展纯电动汽车产业,是对我国在可控核聚变发展上的信任。

对所谓的清洁能源,纯电动汽车的发展方向至今仍存争议。重要的反对观点是认为电能并不清洁,无论是火力发电、水力发电还是核电站都会伴有污染和自然资源的破坏,他们认为这是把污染转移到了上游。另一个重要观点是,电能的能量密度相比燃油低太多。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掌握的能源能量密度一直是大跨步向前。纯电动汽车的发展,似乎有走回头路的意思。

不应该忽略的是,电能最大优势是作为二次能源,它是经过一次能源转换后,通用性最广泛的标准化能源。

2018年11月12日,一则重大新闻横空出世,对汽车业的发展非常重要,汽车圈却无人报道。正如当日,A股涨幅第一的板块是超导概念,上涨4.77%,也没有媒体解释这是为什么。

这天,央视播报了我国“人造太阳”(EAST)首次实现等离子体中心温度达到1亿度,此实验成果标志着我国向未来核聚变反应堆实验运行迈出了关键一步。

《汽车人》对我国可控核聚变领域做过几篇报道。可控核聚变不但是清洁能源,污染相比核裂变的辐射污染极大降低,“第三代”几乎无污染。更重要的是,它一旦实现,可以解决全人类的能源问题万年之久,同时还能彻底解决淡水水源缺乏的问题。

其实,“人造太阳”离我们并不遥远。主要的困难有三,第一是点火温度要1亿度,我们知道,氢弹就是核聚变,是不可控核聚变,氢弹爆炸需要原子弹点火,才能使温度达到1亿度。第二是可控,因为1亿度高温可以融化掉任何接触到的物质,怎么样能长时间控制这个1亿度的等离子体是个巨大难题。第三就是原料氦-3,这个东西地球上没有,但月球上储藏量至少可以供人类使用1万年。

所以在探月领域,目的就是建造月球基地以便开采氦-3,中国已处于阶段性领先。一直以来,1亿度的点火技术,中国落后于美国。但现在,中国终于能够在聚变点火的关键技术上,完成实质突破。

很少有人知道,可控核聚变技术已经历经了近50年的发展。虽然少有报道,但在过去的50年间,聚变的技术一直以高于摩尔定律的速度发展。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这样的想法,三任国家领导人都对实现可控核聚变技术非常重视,认为这件事一定要做。因为就全球而言,中国是对能源需求最为迫切的国家。

一直以来,《汽车人》观点明确,中国敢于冒天下之大风险,以举国之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实际上是建立在有信心本世纪实现可控核聚变商用发电基础上的。

所以,一直以来我们讨论“电”只是把污染移居到了上游,都是基于对我国前沿科学项目可控核聚变技术的不够了解所致。

太阳聚变是氘氚聚变,被称为“第一代”聚变,燃料便宜,缺点是有中子辐射。“第二代”聚变是氘和氦-3反应,这个反应本身不产生中子,但其中既然有氘,氘氘反应也会产生中子,但总量非常非常少。如果“第一代”电站必须远离闹市区,“第二代”电站估计可以直接放在市中心。“第三代”聚变是让氦-3跟氦-3反应,这种聚变完全不会产生中子,没有任何污染和辐射,堪称终极聚变。

之前《汽车人》多次介绍,氦-3只有去月球开采,这也是我国登月嫦娥计划最主要的目标。现在各国心照不宣,只是嘴上不说。特朗普政府已经意识到了中国在探月领域领先的严重性,宣布组建了“太空部队”作为美军第六大军种。

目前,中国有两个人造太阳实验项目,一个是合肥的“合肥超环”,一个是成都的“环流2号”。实现难度是要把超过太阳核心温度的上亿度等离子体通过磁场使其悬浮在-269℃容器中,并保证其长时间稳定运行。如何做到?在这里,超导材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目前,超导材料无论是在科研还是在工程领域,都是我国最重要的前沿发展方向。A股市场超导概念板块能先发制人的原因也在此。

聚变是一个集大成的前沿科技工程,也是无人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建刚说:“聚变几乎所有的技术都要用到,需要用到地球上当今世界技术的极致。”

对于未来,科学家的规划是人类的能源80%都来自可控核聚变,20%来自可再生能源,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在2050年开始实现。现在,我国终于具有了亿度的点火能力!在“可控”方面走在世界前沿,同时在探月领域仍处领先地位。对汽车行业来说,大力发展纯电动汽车产业,是对我国在可控核聚变发展上的信任。引用中科大副研究员袁岚峰的话就是:“我们的目标远远不止是在科技上超越其他国家。”

猜你喜欢
核聚变中子电动汽车
对《电动汽车安全要求》(GB 18384—2020)若干条款的商榷
VVER机组反应堆压力容器中子输运计算程序系统的验证
我国首项核聚变国际标准成功立项
纯电动汽车学习入门(二)——纯电动汽车概述(下)
核聚变
(70~100)MeV准单能中子参考辐射场设计
3D打印抗中子辐照钢研究取得新进展
电动汽车
“人造太阳”或破解“核电困局”
物质构成中的“一定”与“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