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图导读以读来引写

2019-01-14 06:48蔡雅杰
师道·教研 2019年12期
关键词:梗概鲁滨孙航海

蔡雅杰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整本书阅读就是涵养学生性情,静下心来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感受阅读之美。思维导图作为学习的支架,可以帮助学生把知识梳理为线索,把阅读文本凝练为框架,从不同角度进行学习并进行勾连,这种形式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

一、借图读“薄”,读有脉络

《鲁滨孙漂流记》属于历险小说类。记叙探险、历险的故事,以“险”扣人心弦,情节跌宕曲折,向来拥有众多的读者。尤其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这“奇”与“险”相结合,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魅力。我充分利用课外语文资源,学完课文后因势利导,鼓励学生阅读《鲁滨孙漂流记》的原著,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

故事以鲁滨孙四次航海经历展开,从1651年9月1日第一次至1659年9月1日第四次出海遇险,首先让学生用流程图梳理出四次航海:包括出海时间,出海原因,遇到情况及结果。其一,理清原文的脉络,梳理关键事件,为后续内容学习及体会人物形象做好铺垫。其二,前三次出海是第四次出海的前奏,既有他家庭背景及自己有一颗总想远洋航海的种子,又有鲁滨孙积累了航海经验、天文知识、航海技能和金钱,也是第四次出海埋下伏笔。学生通过课前先学,用关键词设和流程图梳理关键事件,通过这样的关键事件梳理整本书内容,同时运用思维导图将整本书读薄,也是体会后面荒岛求生和理解这样一个敢于冒险的航海家的人物形象全面铺垫。

二、借图聚“焦”,读有深度

1.提炼主题,读有深度

老师用读“整本书”阅读策略进行指导。本课“作品梗概+精彩片段”的呈现形式,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其特点在于,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全貌的基础上读其中的精彩片段,由感知整体到深入部分,读精彩片段后更想读整部的作品,驱动学生读“整本的书”。整本书阅读时可以切入的点很多,如生动的语言、灵活的结构、美好的情感……而抓住主题阅读,更能抓住一本书的精髓,把握中心主题,升华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梗概把握作品主要内容,通过学习精彩片段体会人物情感,并学会寻找梗概和精彩片段的连接点。这样,课上读梗概,读片段,课后读原著,不断加强对读“整本的书”的引领力度,这些学习方法将迁移到下一课的学习中。

2.赏析品鉴,读有广度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3.课堂生成,读有宽度

高段学生整本书阅读不仅提高学生对篇章架构、故事主题和语言的能力,更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能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有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在讨论交流過程中,老师抓住学生的回答将两个问题深入讨论:一是鲁滨孙家境殷实为何屡次冒死去航海;二是鲁滨孙在荒岛生存长达二十年之久,是什么支撑他坚持下来。通过聚焦深入讨论,可以说是一箭双雕,通过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体会,又提升了学生的认识水平,这样有意义的讨论才是课堂的生长点,才是课堂学习真正发生,课堂才成为学生生长、成长的沃土。

三、借图引“写”,读有延伸

阅读教学是在遵循学习规律的前提下,在组织和形成学生热爱阅读的良好氛围下,结合教材阅读主题扩大阅读范畴,注重阅读积淀提升阅读品质,就要拓展学生视野,促进读写结合,全面推进大阅读,让大阅读活动成为连接教与学的有效载体,使得大阅读过程推进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能感受到能力提升的一种可视化活动。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以提升。

责任编辑 黄博彦

猜你喜欢
梗概鲁滨孙航海
第二单元
——写作品梗概
拯救火星“鲁滨孙”
第二单元
——写作品梗概
怎样写好作品梗概
如何写作品梗概
书评:《鲁滨孙漂流记》
大航海争霸
成功在于什么?
古代航海有多牛
航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