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外阅读如果离开了教师的精心指导,必然会陷入一片混沌,走进无序的死胡同。教师应扣住教材中的“拓展点”,将知识融会贯通;抓住阅读中的“空白点”,在对比中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识;瞄准阅读中的“不明点”,带领学生深入探究,引导学生多元视角赏读和探析,提升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迁移拓展;填补空白;探究主题;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32-0077-02
引 言
课外阅读即指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开展阅读活动,目的是从课内向课外进行拓展,提升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的阅读内容变得丰富多样,使学生的阅读方式更加灵活,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具有辅助效果[1]。然而,在指导高中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由于课外阅读的范围太广,且缺乏到位的阅读方法指导,导致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只是草草浏览,没有深入咀嚼,影响了学生的阅读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将欣赏和分析结合起来,从多种不同角度开展课外阅读,提升课外阅读效率。
一、拓展处,融会贯通
在教学中,教师要紧密围绕课堂教学目的,找到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鼓励学生围绕知识点开展拓展阅读。在这样的课外阅读中,学生能进一步掌握相关知识点,体会到作品中的文化信息,从而取得发散思维、开拓思路、激发创意的效果,以提升阅读效果。
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学生了解了什么是怀古诗,并体会到作者怎样通过怀古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怀。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围绕“怀古诗”这一迁移点进行拓展阅读,引导学生自主搜索更多怀古诗,并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在迁移阅读中品味了《月夜金陵怀古》《山坡羊·潼关怀古》《易水怀古》《桂枝香·登临送目》等作品,尝试进行对比和总结,归纳怀古诗的特点。学生认识到怀古诗的形式比较统一,内容多是感叹物是人非,体现事物的盛衰变迁。同时,学生也感受到怀古诗的情感诉求基本一致,多为表现个人际遇,借古讽今,或感叹世事无常。在这样的深入品味中,学生意识到怀古诗是一种古代文化的体现,作者通过怀古诗的形式感怀过去、抒发自身的情感,是中国古代文人常用的一种表现自我的方式。
学者罗尚文认为:“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要将课本的内容作为核心,然后再辐射到课外其他作品的阅读中去。[2]”教师鼓励学生围绕相关知识点设定学习主题,收集各种阅读资料开展自主阅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积累知识,实现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无缝衔接,实现知识迁移,构筑更广泛的知识网络,使知识融会贯通,进而提升阅读效率。
二、空白处,对比延伸
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往往会发现文本中有一些“空白处”,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一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尝试将具有辅助阅读效果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尝试构建全面的文本解读语境。这能让学生填补文章的空白处,使学生在对比延伸中启迪智慧,提升阅读和理解能力。
例如,在学习话剧《雷雨》后,有学生提出:“在选文中,能看得出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有感情纠葛,但似乎并没有详细说明。那么,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周朴园和繁漪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要尝试解决这个空白处的问题,教师就应带领学生进一步开展课外阅读,鼓励学生阅读《雷雨》原作,并尝试寻找一些文学评论类的文章进行辅助阅读,对比他人的评论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尝试寻找异同点。这能让学生全面地了解事情的前后因果關系,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通过整本书阅读,有学生提出:“看到周朴园逼迫繁漪吃药的场景,我觉得他真的很冷酷,但他认为这是在关心自己的妻儿,而且他还不允许妻儿对他有任何形式的不满。我觉得周朴园即使和鲁侍萍曾经有感情,这种感情也早已因为他的自私而烟消云散了。”在这样的课外拓展阅读中,学生通过阅读弥补思维的空白,对《雷雨》这一作品的理解也有所提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加大思维容量,扩大有效信息的传递,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中获取更多知识[3]。教师要鼓励学生围绕空白处展开拓展阅读,引导学生展开对比分析,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阅读量,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和发展。
三、不明处,主题探究
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在阅读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应围绕这些不明点,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外拓展阅读,尝试围绕某个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尝试用原有知识解决不明点,更好地构?知识系统。
例如,在学习《长亭送别》后,有学生提出疑问:“元杂剧和话剧有什么区别吗?最大的区别是不是元杂剧有唱词,而话剧没有呢?”针对学生的不明处,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在探究中,教师首先带领学生阅读一些元杂剧和话剧作品,包括《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等元杂剧精品和《原野》《北京人》《茶馆》等话剧精品,然后鼓励学生展开交流,尝试探讨自己的发现。有学生提出:“除了元杂剧有唱词以外,我还发现元杂剧和话剧在人物塑造上有一些区别,元杂剧中的人物更具有典型性,但不复杂,好像只是展现人的某一方面。话剧中更多的是展现人物内心的复杂性,让人觉得人物形象更复杂。”此外,学生还就情节发展、舞台设计等其他方面进行讨论。通过对人物、情节等方面的探究,学生对相关主题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课外自主阅读的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通过主动学习获得知识。知识的获得不是教师直接灌输的结果,而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条件下,学生通过学习进行自主建构而掌握的。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若能鼓励学生围绕不明处展开主题探究,就能让学生自主获得各种信息,并使学生在分析中解决问题,从而自主掌握相关知识。
结 语
总之,知识的掌握不只是信息的存储或交换,而是新经验和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寻找赏析的关键点,从拓展处、空白处、不明处等地方入手开展分析和欣赏,进而使学生积累更多阅读经验,提升课外阅读的效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课外阅读活动,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入手展开赏析,进而促使学生全面提升阅读效率。
[参考文献]
陈晓娟.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课外阅读策略分析[J].黑河教育,2019(06):98-99.
高平.浅议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9(27):34-35.
张阳成.课外阅读:从“海市蜃楼”到“人间大厦”[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5(12):56-57.
作者简介:钱婧(1981.2—),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