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迪
随着康复治疗需求的日益高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康复治疗师队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康复治疗师的胜任力水平,加强康复治疗师队伍建设,进行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势在必行。本研究探讨如何将胜任力模型融入康复治疗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有效指导他们的职业发展。
北齐《颜氏家训》中就曾经记载民间“抓周”的风俗:江南风俗,儿生一岁…男则用弓矢笔墨,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智愚,名之为试儿(《颜氏家训·风操篇》)。这种抓周其实已经暗含着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思想——人职匹配了,比西方帕森斯提出类似理论早了一千多年。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也没有有效的测量工具,使得它仅限于一种民间风俗甚至带有某种迷信的色彩。
胜任力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管理学新兴的研究热点。Spencer夫妇和McCelland对胜任力的定义是:动机、特质、自我概念、态度或价值观、知识或技能等能够可靠测量并能把高绩效员工与一般绩效员工区分出来的任何个体特征。
随着现代社会疾病谱变化、人口老龄化、慢性病致残患者的增加,加快我国康复医学发展、加大康复医学人才培养力度势在必行,康复治疗师在人民健康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康复治疗师是在康复医疗机构工作、为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专业技术人员。康复治疗师的主要职责是在综合的康复治疗中,为患者进行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促进其康复。要促进康复治疗师的职业发展和专业程度的提高,就必须提高康复治疗师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研究认为胜任力模型可以有效指导康复治疗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首先,胜任力模型及其测评工具可以为康复治疗师提供了解自身职业发展状况的便利工具。
传统的基于特质论的职业测验缺陷在于过于简单化和机械了。我们必须看到人是主动建构自己的职业生涯而非被动适应。而特质论的静态化只关注于识别特征和因素,忽略了成就、天赋、兴趣、价值观和个性是如何随着时间而成长和变化的 。而基于特質理论的职业选择同样被假设为一个静态的概念。但在实际生活中,人和工作都可以不断改变,两者都有增长潜力。因此,职业选择不能被比作预测个人与工作的最终契合度。如果仅仅基于性格特征的测量,那么对特定职业成功的预测就不是绝对可靠的,因为测试不能提供足够的个人信息。
要实现人职匹配,首先要对“人”和“职”有充分的了解。从“人”角度出发,认识自己的特长、能力等有助于康复治疗师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正确预期自我评估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借助各种工具对自身的心理、性格、气质以及能力等方面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过去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自我评估部分主要通过对兴趣爱好以及价值观的测量,来帮助他们对自己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和定位,常用工具包括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MBTI测试、职业锚测试等。
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将被试的人格分为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传统型、现实型,通过这六个维度的不同组合为测评者提供与其兴趣匹配的“职业群”;MBTI则通过外倾—内倾,感觉—直觉,思考—情感和判断—感知四个维度上的得分,将被试分为十六种类型,帮助被试进行初步的就业定位。职业锚是指“当一个人进行职业选择时,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通过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目前职业锚的类型有八种:职能型、管理型、独立型、稳定型、创业型、服务型、挑战型和生活型。
但上述测验运用在康复治疗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中都存在共同的问题:首先,康复治疗师已经踏上工作岗位,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性格或者兴趣任意选择职业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行的;其次是由于这些测试只提供了很宽泛个性测验结果和职业群,对职业规划只能起到初步的定位作用,在职业水平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无法进一步指导康复治疗师的生涯规划。胜任力模型及其测试工具为这些问题提供了解决之道。
胜任力模型测试与上述几种测验相比,有以下五点优势:
第一,针对岗位需求。胜任力测评的内容针对的是通过建模而获得的与特定岗位要求相关的特征和素质,针对性强,测试更加高效。第二,测试内容全面。胜任力测评既涵盖了岗位所需的外显的知识技能,也包括内隐的如动机、自我形象等因素,而不仅仅是测试职业兴趣等单一特征。第三,强调人职匹配。胜任力通过对绩优组和一般组存在差异的核心特征的发掘将“人—职业—组织”高度匹配起来。第四,应用范围广。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胜任力测评已经在从职业规划到面试招聘、培训需求分析、绩效考核等各方面都有成熟的运用。这就使得胜任力测评的功能和意义有了很大的拓展延伸。第五,实现个体与组织的双方共赢。以往的职业生涯规划测试多强调个体依照自身的兴趣及个性对职业进行选择,而胜任力测评则实现了个体效益与组织效益的统一,既为个体提供职业生涯规划,促进职业成长,又帮助组织合理开发和配置人力资源,提升组织运行效益。
其次,胜任力模型可以帮助康复治疗师制定更加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
目标设定是在客观准确的自我评价和对外部环境的分析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部分,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顺利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制定的职业生涯目标是否科学合理。
运用胜任力模型来构建职业生涯目标突出的优势在于关注内职业生涯,明确内生涯目标。Schein等人将职业生涯分为“外生涯”和“内生涯”。外部职业生涯是指与工有关的客观事件或情境,内部职业生涯是指对与工作相关的事件的主观解释。而职业生涯目标也可以分为外职业生涯目标和内职业生涯目标。外职业生涯目标一般是具体的,包括职业、工作内容、工作环境、收入等,侧重于职业过程的外在标记;内职业生涯目标侧重于职业生涯过程中的内心感受,包括转换观念、掌握新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工作能力、总结工作成功、处理与他人活动的关系等目标。以往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多关注外职业生涯目标,并非内职业生涯目标不重要,而是内职业生涯的目标诸如锻炼技术技能、提升职业精神往往比较模糊,不能有效地指导个体的职业发展。而胜任力模型则明晰了内职业生涯的核心内涵,通过提升胜任力水平即可推进内职业生涯的发展,这为内职业生涯目标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有人认为在21世纪,工作实际上就是用自己的胜任力来与雇主交换,人们的就业能力取决于他们的职业胜任力,以及他们通过与职业相关和心理社会的“职业元能力”的最佳利用来完成、获得或创造工作的持续能力。运用胜任力模型将会有助于使康复治疗师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科学,促进他们的专业化发展,更好的为人民健康事业服务。
(作者单位: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