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龙成
摘 要:校园体育环境是近年来学校体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运用文献资料和归纳演绎研究方法,对校园体育环境的概念加以描述,提出了校园体育环境的政策支持、组织保障、环境营造、社区联合、健康技能培养和卫生服务六大要素,并着重分析了校园体育环境的优化路径。旨在为健康促进学校建设和学校体育工作促进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健康促进学校 校园体育环境 构成要素 路径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1(c)-0168-02
自1995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促进学校”概念之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开始关注此概念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性研究。随后,北京医科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叶广俊教授团队对健康教育学校的概念、内涵、以及学校健康教育质量控制和师资培训等方面做了深入理论和实证性研究。与此同时,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率先在国内开始启动“健康促进学校”试点工作的评比,经过20多年的推广,试点学校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开花”。毋庸置疑,这是对青少年健康教育、干预和促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学校体育工作与健康促进学校的宗旨保持高度的吻合,都是为了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水平。而且健康促进学校评价指标体系中有关学校体育工作的内容不所占比例较高,特别是学校体育环境指标。为此,本文在认真研读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印发的《健康促进学校规范》(2016年)基础上,从学校体育环境建设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旨在为了更好地推进健康促进学校工作,推动学校体育工作,从而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
1 校园体育环境的概念
目前,关于学校体育环境概念的研究相对较多,属于较为成熟的概念。但学者们在描述上不经相同。孙辉在“论体育环境”文章中认为,学校体育环境是指以学校体育活动为中心的周围空间以及与学校体育各项或有相互关联的事物境况[1]。邓月宁[2]认为,学校体育环境是指一所学校范围内的体育环境。熊茅湘[3]认为,它是指围绕学校体育顺利开展的一切环境因素的总和。周登嵩[4]则认为,学校体育环境是指一所学校范围内的体育环境,包括物质环境(活动场地、器材、装备等)和社会心理环境。
基于以上几个学者的概念界定,可见,学者们对学校体育环境的文字描述上存在差异,但认同度上基本保持一致并存在两个共同属性。一是学校体育环境一定是学校范围内环境;二是与体育相关联的环境因素。
2 校园体育环境的构成要素
在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发的《健康促进学校规范》第五条中规定,其基本框架包括政策支持、组织保障、环境营造、社区联合、健康技能培养和卫生服务6项内容。本研究基于这6个方面内容并结合学校体育特点归纳出以下校园体育环境要素(见表1)。
3 校园体育环境优化路径
3.1 健全工作机构,做好顶层设计
为了使“健康促进學校”创建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学校校级层面应成立“健康促进工作委员会”和“体育工作委员会”,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有体育、教务、德育、医务、总务、后勤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吸纳有专业背景的学生家长参与。定期召开工作小组会议,研究学校师生健康促进年度工作方案,制定工作行事历,分工到部门,责任落实到个人,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3.2 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工作监督
制度是落实行动的重要保障,好的制度可以引导工作向着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反之,则向着消极、负面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创建过程中要研讨制定科学地、系统地、全面的制度体系。如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制度、师资建设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确保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可查、有制度可保。
3.3 加强师资培养,提升综合素质
师资队伍是学校创建工作的有力人才资源保障。一是要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等文件要求,配齐、配好体育教师。二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开展“健康促进”主题培训工作,通过在职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健康素养和传授健康知识、技能的水平,进而更好地为全校师生服务。
3.4 加大经费投入,配齐体育设施
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财力情况,切实加强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力度,并将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独立设立建设、维修等专项基金,确保学校各项体育工作的经费需求。除财政下拨外,可以扩宽资金来源渠道,利用有利资源向社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吸纳资金来支持和发展学校体育事情。
学校要按照《教育部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器材配备基本标准》中规定执行体育场馆建设标准和设计规范,要配足、配齐师生体育活动所需的体育场馆和器材。与此同时,要制定体育场馆、器材管理和服务制度。积极推动公共体育场馆设施为学校体育提供服务,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推动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课后和节假日对本校师生和公众有序开放,充分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户外营地等资源开展体育活动。
3.5 开足开齐课程,迎合学生需求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5]。这给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和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新时代的学校体育构建了目标体系。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强调,要充分体现了教育的特性。教育应当是一个让人享受快乐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尤其如此[6]。因此,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段特点和兴趣开设多种多样的体育课程,进而满足学生的体育课程的需求,让学生在运动中享乐,在享受中学习技能。
3.6 建立体质档案,记录健康痕迹
所谓体质健康档案是指根据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所形成的一种文档材料,包括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整理和分析、体质健康报告,等等。学校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要求,分文别类地建立学生、班级、年级等体质健康档案。若学生本人、家长和教师可以及时查阅了解学生健康的纵向变化,便于及时做出干预和指导。若体质健康检查中,学生出现生理指标上的异常,家长可以早发现、早治疗。教师也可以充分了解学生情况,根据教学计划和任务来合理安排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更加科学地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
3.7 开展课外活动,增强学生体质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程的延伸和扩展,是活跃学校校园氛围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途径。王登峰司长曾指出,一体化体育课程研究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学校体育就干三件事,即“教”“练”“赛”[7]。其中,“练”和“赛”的环节主要集中课外活动时间。因此,学校体育一定科学安排学生作息时间,给出足够的课外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练习体育技能和动作,并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在开展课外体育竞赛时,一是要做好调研工作,尽量考虑学生兴趣,扩大学生的参与度;二是班主任和体育老师深入现场进行组织和指导,确保活动有序开展并及时解答学生疑惑问题;三是要保障学生人身安全。
3.8 加强体育宣传,营造健康氛围
体育离不开宣传。体育宣传工作不仅为学生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保障,也是对学生家长、社区和整个社会在健康教育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一是学校要利用宣传板报、橱窗、校园显示屏、国旗下讲话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宣传,确保宣传内容入心、入脑;二是要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和校园新媒体向学生及家长推送体育与健康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教會家长如何指导学生体育锻炼;三是编制体育与健康相关的应知、应会的内容,通过布置做作业的形式,向全体学生和家长宣传,可让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
参考文献
[1] 孙辉.论体育环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3,17(2):15-20.
[2] 邓跃宁.论学校体育环境及建设[J].四川体育科学,1995(1):36-40.
[3] 熊茂湘.体育环境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8-19.
[4]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413.
[5]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9-04-28].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
[6] 王登峰.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新坐标[N].中国教育报,2018-11-30.
[7] 王登峰.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工作要做好三件事[EB/OL].[2019-04-28].http://www.jyb.cn/zcg/xwy/wzxw/201811/t20181113_1261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