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课程中对运动兴趣的探析

2019-01-14 02:46崔健
当代体育科技 2019年33期
关键词:运动兴趣体育课程策略

崔健

摘  要:运动兴趣是促成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保持训练的条件,能反映学生的自觉学习性和积极性。但是在平时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可以发现对于体育教师在课堂上组织的活动,中学生多是被动参与。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分析中学生在体育课当中学习兴趣不高的因素,针对这些因素重点从体育教师教学形式的革新,来提高中学生在体育课堂的运动学习兴趣。

关键词:体育课程  运动兴趣  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1(c)-0127-02

体育课程是一门源于游戏,同时发展于游戏的学科,也是体育锻炼在实际教学中的基本组织形式。通过在学校里的体育课程中运动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在体育锻炼中领悟了某些技能并且运用这些技能使得体质得到增强。在以往的教学中,体育教学未能受到重视,中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没有积极性,随着新课程不断地改革和变化,学校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也在不断地变化与更新。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和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来丰富体育课堂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1  中学生的体育兴趣特点分析

1.1 兴趣的广泛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各种新事物的求知欲望也在不断的提升,知识范围面也比较广范,另外现阶段的学生们不仅只关心文化课上的学习,也会对校内外组织的一些课外体育活动感兴趣,学习之余学生也会通过网络、电视等渠道关注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运动赛事,比如篮球、排球、足球、网球等。

1.2 兴趣的偏向性

每个人的兴趣与个人的性格、性别、生活背景等很多因素相关,体育兴趣也因个体差异而存在差异性,同学们大都有各自喜欢或者擅长的体育运动,所以就会主动去关注与其相关的体育赛事或活动等,并且會主动的练习或参加相应的活动。例如,男生之间讨论的最多的便是篮球、足球;而女生之间更多的是关注舞蹈、体操、健美操之类的运动项目,这样的偏向性并不是兴趣的单一性,而是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性。

1.3 兴趣的深刻性

从小学时代就已经开始上体育课,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生理和心理水平的提高,知识在不断丰富的同时,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也在不断地增长,在学习过程中初中生不满足于学习一些简单的动作技巧,他们更希望能够在学习运动技术技巧的同时了解动作的原理。从这项运动的根源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突破口。

2  中学生对体育课程缺乏兴趣的原因

2.1 部分体育教师、学生及家长对体育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

体育课在每周的课程安排上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在平均每周两次体育课中大部分教师没有能高效利用起来,部分体育教师,上课铃响后,让体育委员负责集合整队之后做一些基本的慢跑热身、列队做操结束后就宣布原地解散,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认为体育课只是简单的体育活动,失去了原本上体育课的意义。

由于升学的压力很多重点中学的体育课1周都上不了1次,甚至有连续几周都没有体育课的情况。在很多老师和家长看来,体育和学生的升学考试关系不大,所以体育学的好不好并不重要,体育课上或是不上就更加无所谓了,在正常上体育课的情况下也有很多学生常常请假在一边休息不愿意运动,有些同学认为上完文化课,精神上就已经感觉很疲劳了,体育课上再进行运动,会让自己更加疲乏。

2.2 教学内容重复或与学生实际体育水平不符

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存在一些问题,学生普遍反映教学内容有些是重复的,大多数的体育课的内容都是一些跑步热身、篮球、足球等,渐渐的学生对重复的教学内容感到乏味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中学生所掌握的体育运动水平低于实际应该所掌握的水平。例如,田径的蹲距式起跑,这是学生在初中就应掌握的运动技术,而在高中的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只有少数同学掌握了正确的蹲距式起跑的动作和要领,通过访谈法了解到大部分同学中学没有学过蹲距式起跑或是学完就忘。每个阶段水平所对应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符的,这也是导致教学内容重复,学生失去学习的原因之一。

2.3 教学形式单调乏味

学校体育长期以来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上的主导者,在某种程度上教师忽略了学生本身的特质,只关注了传播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过于死板,没有新颖性,让学生觉得无趣,没有吸引力。教师的教学语言模板化,导致课堂不生动。周而复始,学生对学习体育的兴趣以及在体育课堂的参与度都会受到影响,导致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大打折扣。

3  中学生体育课程兴趣培养的措施

3.1 教师的自我完善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的水平也越来越高,体育信息化的发展也在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对学生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学校体育中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不仅需要了解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最新的学科发展动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还需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例如“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应用,体育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我国优秀运动员的比赛视频,“名人效应”也可以激发中学生的体育兴趣。

3.2 加强对中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

大部分学生、教师和家长体育意识的薄弱,认为体育课是简单的体育活动课,甚至是被占用这样的情况出现,要改变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宣传和学习,让学生和其他任课老师、家长认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在体育理论课上不仅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运动安全知识,更多的要让学生树立起一种正确的体育意识,部分同学认为学习文化理论知识让自己很疲劳,上完体育课后会更累,所以体育课上积极性不高,但适量的运动更有利于学习上疲劳的恢复,部分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运动的作用。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在体育理论上需要传授一些基本的体育学理论知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观。

3.3 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

由于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的不同,每个人在课堂上给老师的反映也不同,男生比较外露、活泼,女生则比较平稳。学生们所表现出来的反应关系到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所以体育教师要正确的对待和引导学生的表现欲。在前几次课中对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一次摸底,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避免让运动水平较好的学生觉得课的内容过于简单,运动水平较差的学生无法完成练习,体验不到成功的乐趣而失去信心。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们都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渐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和技能,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3.4 教学方法的变化

通过具有科学性、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融合流行元素,让学生不再一个游戏从小学玩到高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运动方法。例如,传统的篮球三步上篮都是从基本的分解教学,一步至三步从手势到脚步逐步分解教学,過程较为枯燥。若是引入在学生们中认知度很高的篮球动漫,进行竞赛时选择篮球动漫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提升了学习过程的趣味性。游戏、竞赛中也可以融合电视上比较热门的“撕名牌”“团队PK”等。学生不仅能够发展跑跳的素质,还能够提高灵敏、判断、反应等各方面的能力。教师带领着学生一起参与到游戏中,营造一个团结合作、轻松愉快的氛围。

3.5 授课形式的变化

根据学生体育兴趣偏向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有选择的权利,学校可以优化教学课程内部设置,利用本校的场地、器材等各种条件,针对学生的兴趣、身体条件开展简单易学、娱乐性较强的内容,以每周1节兴趣社团课的形式,来深化学生的兴趣,丰富授课形式。例如,男生喜欢球类,可以开展篮球社团,足球社团;女生喜欢节奏感强,姿势优美的运动,可以开展各种舞蹈社团等,这样的社团课,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课上不但有较高的积极性,还充分保留了每个学生的个性。

4  结语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中学生学习体育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是重要环节,体育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兴趣的重要性。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有针对性地制定课堂内容,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不断地完善发展自己, 给学生们呈现出更为丰富、充满趣味的体育课。用体育兴趣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之余, 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拥有健康的体质,奠定学生终身热爱体育运动的精神,使其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 许士阳.浅谈当前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2):175.

[2] 傅建.运动兴趣的研究取向[J].体育与科学,2015(6).

[3] 王坤.论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2012(4):39.

[4] 沙鑫.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策略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3(9):78-79.

[5] 高宁娜,张晓宁,吴楠.浅谈怎样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J].科技信息,2012(1):518-519.

[6] 熊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8):128.

猜你喜欢
运动兴趣体育课程策略
拨动兴趣琴弦 奏响体育乐章
拓展训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论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运动性区域的预设与生成研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