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军
摘要 在校企深度合作的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现代学徒制是高职教育的创新模式,为了实现现代学徒制的深度校企合作,满足企业的具体岗位的用人需求,使学生能更好地胜任食品检测岗位的工作,提高学生对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的运行和维护的理解与认识,建立了与企业接轨的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课程实践教学方法。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23-0260-02 開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of deep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it realizes the docking of specialty settings and industrial needs,curriculum content and vocational standards,teaching process and production process,graduation certificate and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and improves the quality and pertinence of personnel training.Modern apprenticeship is an innovative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In order to realize the deep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n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meet the needs of employees in specific posts of enterprises,enable students to be better qualified for the work of food testing technology posts,improv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testing laboratory,a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 for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testing laboratory course that was in line with the enterprise was established.
Key words modern apprenticeship;testing laboratory;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teaching reform
现代学徒制是由校企双方根据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以及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分工协作,双方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责。教育部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现代学徒制可以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有利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以食品检验技术为特色,服务面向食品行业、农产品加工业,培养能够从事食品分析与检验、管理体系运行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人才[1]。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承办技能大赛为契机,以实习单位对接为桥梁,对食品农产品类检验课程进行了多次教学改革。
信息化建设将企业的检测岗位需求与学生的培养充分结合,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调研时,还存在毕业生在日常检测工作中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淡薄、缺乏管理体系意识等问题。以往的管理体系课程及可获取的教材均是以实验室安全教育、实验室设计规划及实验室耗材试剂管理为主,管理体系构建所依据的准则和标准陈旧甚至已经失效、作废。为满足食品企业检验技术岗位不断发展的需求,对食品类专业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有重要意义。
1 教学现状分析
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是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专业拓展课程,旨在加强我国食品检验人才的培养,检验人员明确其在检测实验室管理中的地位、职责和作用。强化检验人员在客户服务、设备设施、环境条件、样品管理、结果报告等一系列的检验检测过程中,按照管理体系的要求规范行为,强调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在全面质量管理中的作用,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实验室运行的规范性[2-3]。
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通过决议明确ISO/IEC 17025:2017的过渡转换期为3年,从2020年12月起,ILAC互认协议将不接受以ISO/IEC 17025:2005认可的实验室。2017版的ISO 17025标准在结构、表述和对实验室的要求上有很大变化。因此,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授课主线发生了重大变化[4-6]。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课程改革将按照新版的认可准则编著课程教材,并对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进行探讨,通过项目式、模拟第三方检测机构岗位设置、利用具有资质的食品检测中心的运行经验和案例,使课程的设置和讲授更符合高职院校食品检测类专业学生的学习。
1.1 无相适应的课程教材
《实验室管理体系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一般要求》(ISO/IEC 17025:2017)英文版于2017年11月30日正式发布与实施后,CNAS也根据该标准对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等各项认可文件进行了修订,以适应国际标准的新要求。《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CN
AS-CL01:2018)(等同采用ISO/IEC 17025—2017)于2018年3月1日正式发布,2018年9月1日正式实施。国内市场准入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的评审指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也于2018年换版,更新为《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 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RB/T 214—2017)。
不管是国际互认的实验室CNAS认可,还是国内市场准入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营的依据文件在结构、表述和对实验室的要求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目前尚无相适应的课程教材,需要编制适合检测类专业的高职学生与岗位接轨的课程教材。
1.2 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训内容
采用目前可获得的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行的教材,一般以理论为主,主要讲述化学品贮存、人员规范、实验室设计等纯理论,且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由于受课程教材的限制,目前未按照检测企业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行的主线来设计课程,学生难以理解自己在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的作用,没有管理体系的意识,与检测企业“人人都是管理者”的要求脱节。因此,应以学生为小组设置人员职责,分别赋予其不同的岗位,在课程过程中设计切实可行的实训项目,如设备档案的建立、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实训项目,发挥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性。
2 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基于校企深入合作,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培养适合人才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一种“双导师制”教学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学生在学校完成校内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在企业期间完成职业技能的训练。现代学徒制是高职教育的创新模式,是教师与师傅的联合传授岗位技能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7-8]。本课题基于结合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食品检测中心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行情况在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教学中进行了实践教学改革。
2.1 编制课程教材
按照《实验室管理体系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一般要求》(ISO/IEC 17025:2017)、《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1:2018)以及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食品检测中心的管理体系模版编写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教材,编制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和课程考核方式。课程教材以CNAS-CL01—2018为主。首先,介绍实验室目前建立和运行的管理体系模式,即实验室认可与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的区别的联系;然后,介绍管理体系的概念和基本术语,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的方法和要求;最后,以CNAS-CL01准则和食品检测中心的管理体系微主线重点介绍检测是检测实验室的通用要求、结构要求、资源要求、过程要求和管理体系要求。教材内部穿插各种讲解、对比和知识汇总。
2.2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2.2.1 整合教学内容,增加实训项目。充分利用学院食品检测中心的资源,按照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行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重点讲述人员、设备、环境、样品、方法和检测等过程,并将与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实际运行联系起来,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设置实训项目。如在讲授结构要求时,要求学生按照小组成立检测公司,推举最高管理者,对假定公司人员进行任命,赋予组员相应的岗位,制定岗位职责;小组在实训中完成假定公司的组织机构图的绘制。此外设置方法验证和方法确认的过程,质量控制的方式与评价,体系文件分级及其编号规则设置,内部审核计划编制与过程模拟,管理评审计划的编制等实训项目。学生通过手机、图书资源、数据库等手段查阅相关资料,完成实训项目,进行实践总结,使准则中的相关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建立起实际工作岗位的管理体系意识,为在检测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就业过程中的无缝衔接打好基础。
2.2.2 改善实践教学方法,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在深度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改善实践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实验的开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10]。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岗位技能和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引入启发式教学法、翻转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对理论知识融会贯通,进行综合运用,增强学生对管理体系知识点和难点的记忆,具有较好的管理体系运行意识,在检测企业相应岗位发挥自己的作用。
2.3 完善考核制度
檢测实验室管理体系是一门实践应用型的学科,期末总结考核中不能只靠卷面成绩来评判学生的掌握程度。根据岗位的实际需求,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课程的考核方式划分为理论考核、实训考核及平时综合表现3个方面,平时综合表现占30%、期末考核占40%、实训考核占30%。实训考核主要包括建立某一设备的档案、设置本公司的管理体系文件编号规则、编制管理评审计划等技能,平时综合表现包括考勤、课堂表现、实训课的主动性等。提高平时综合表现和实训考核的比例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也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综合能力、团队精神和职业素养,使考核方式更加合理,更符合现代学徒制下学生、学徒工的人才培养规格。
2.4 提升教师及师傅的专业素质
现代学徒制下的任课教师应当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学校任课教师的理论知识能够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但相对缺乏实践经验,造成课堂上只能对理论知识深化讲解,而缺乏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应用。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课程邀请食品检测中心的质量负责人或质量工程师担任授课教师。授课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模拟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课堂教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通过岗位设置和职责分工使学生具有角色感。学习效果评价以小组为单位编制某项体系文件,模拟内审或管理评审,加强学生对管理体系知识的应用。
3 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实践教学的前景
通过以食品检测中心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与运行为载体,开展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首先,根据食品检测中心管理体系和新版ISO 17025标准以及2018版实验室认可准则编写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教材,编制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和课程考核方式。其次,通过第三方检测机构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与构建等为模板,将重点讲授和解析ISO 17025质量管理体系中各个条款与体系文件的编制的要求和过程,将检测中心对检测项目的方法证实、方法确认的典型案例作为课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方法验证和方法确认的内涵。最后,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协调互助,模拟质量体系的策划与设计、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质量体系的试运行、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4个阶段。因此,基于食品检测中心的管理体系和运行经验,对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管理体系内涵的理解和构建适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有重要意义。
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课程围绕教材编制,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创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效果评价、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实施。随着岗位标准的不断规范,课程的模式也要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课程的实践教学的发展空间还很大,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创造教学条件,用创新的意识和发展的观念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实践教学方法,并应用于实际岗位,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才能紧跟学科的发展,满足企业的需求。
4 参考文献
[1] 张洪利,王尔茂.高等职业院校食品检验课程实训教学改革探索[J].食品工程,2014,17(1):18-20.
[2] 李永才.食品质量管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6009-16010.
[3] 胥钦.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8(21):286-288.
[4] 郑惠琴.构建立体化实验室管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1(1):98-100.
[5] 唐琳虹,王意,周强,等.浅析质量管理体系在检测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13,16(4):42-45.
[6] 黄东键,任光辉.基于ISO9000的实验室质量管理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5,18(4):147-154.
[7] 杜丽娟,姜奕阳,杜丽萍,等.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药学专业“药理学实用技术”的实践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8,16(1):38-40.
[8] 赵瑛博,周倩,周鑫,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食品檢测新技术进展》课程体系建设:通过引入批量数据的质量控制实现[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7,38(3):76-79.
[9] 黄镭,高丽.基于校企合作的食品质量管理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6,8(4):331-332.
[10] 赵金梅.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7(10):283-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