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铭
现代学前教育不仅是教育领域发展的成果,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会反过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现代学前教育构建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现代学前教育的模式和管理体制,期望能够为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提供参考,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一、现代学前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期,需要充足的、高素质的后备人才力量。而从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实际看,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在将人力转化为人才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还较小。现代学前教育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的学前教育,坚持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为目标,使每个幼儿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现代学前教育满足了幼儿的身心发展实际,能够为幼儿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能够为地区经济发展储存更多的人才量。同时,现代教育学也能够分担家长抚养孩子的负担,更好地投入到当地社会经济的建设之中。
二、当前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办学特色
当前,各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迅速,但放眼望去,各学前教育的办学特色不突出、千篇一律,不能适应学生成长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例如,多数幼儿园的小学化倾向严重,开设了与小学类似的课程,忽视了幼儿成长的自然规律,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
(二)法制保障不健全
当前,我国还没有制定《学前教育法》,学前教育的法律地位得不到保障,政府部门的责任没有得到确认。同时,法律制度的缺失也不利于规范幼儿园的办学,容易导致幼儿园的小学化。
(三)缺乏科学的规划
当前,我国关于学前教育的发展还没有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使学前教育在规模、质量等方面的发展随意性强,这样不利于各地区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容易导致地区差异的扩大,同时也不利于学前教育的持续发展。
(四)教育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仅占GDP的0.03%左右,与发达国家的还有很大的差距,使农村地区、偏远地区的学前教育的发展缺乏经费,进一步加剧了入园难的问题。
(五)监管力度不足
当前,对学前教育的准入门槛、办园标准和质量等方面还缺乏指导分析和督导,有关工作机制还不健全,各种问题频繁出现。
三、现代学前教育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面向地区经济发展
现代学前教育要根据地区经济的发展、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等积极转变办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根据社会的反馈教授幼儿相应的知识,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学前教育更要将重点放在开拓幼儿视野、提升幼儿思想认识上,使他们能够从幼儿时期就能够认识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要大胆改革,将落后的、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教学内容剔除,将那些综合素质低的教师剔除出幼儿教师队伍。同时,还要加强交流,积极向其他地区,特别是經济发达地区幼儿园学习,重点学习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高标准要求自己。
(二)积极提高自身层次
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和推动,而高层次的人才则来源于高层次的教育。作为人才接受教育的七点,现代学前教育也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办学层次。一方面,提升办学理念。坚持以服务地区经济发展为基本理念,以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为重要目标。充分发挥先进办学理念的引领作用,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提高幼儿教师的层次。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我国的本科学历的大学生十分充裕,研究生学历的大学生也数量庞大。因此,幼儿园在招聘幼儿教师时应提高标准,要求教师的学历最低为大专学历,以期能够带动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此外,还要提升教学内容的层次。当前,多数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多为儿歌、手工、识字、算数等,虽然有利于提升幼儿的知识储备,但从现代学前教育看,还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现代学前教育要提升教学内容的层次,加强幼儿的励志教育、磨难教育、乡情教育、国际视野教育等,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政府要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一,政府应制定科学的学前教育发展规划。政府教育部门根据地区幼儿数量、经济发展实际等科学规划学前教育的分布、规模等,确保每一名幼儿都能够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第二,健全地方性法律法规。各地区应根据现行的《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制定地方性的学前教育法规,切实保障幼儿的教育权、人身权、名誉权等基本权利,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第三,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地区政府应按照学生的数量安排学前教育经费,同时还要在信贷、基建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第四,加强监管。政府有关部门、教育局等应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监管,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对幼儿园的办学条件进行定期审查和不定时审查,严厉打击违规办园行为,保障幼儿的合法权益。
四、结语
发展现代学前教育必须坚持教学质量第一、服务地区经济发展为导向。学前教育是教育体系的基础,在提高劳动力素质,减轻家长负担、解放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学前教育应积极创新教学模式,紧跟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主动适应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积极适应生产方式的变革,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