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空心化效应研究

2019-01-14 09:14祝宇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制造业

摘要:当前,关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是否会造成产业空心化的担忧随着企业逐渐加快“走出去”而再一次被提出,国内学者也就制造业空心化问题参考日美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分析,而大部分学者认为,虽然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产业空心化问题,其关联度在国内可能存在着巨大的地域差异,即东部地区较中西部地区而言所面临的产业空心化压力并不显著,其核心思想在于,东部地区有着良好的高技术产业替代,能够通过新兴行业快速填补产业转移的经济空缺,实现产业转型和技术进步的良性循环。同时,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空心化可能在产业政策的变化前后存在着不同的差異。因此,本文参照刘海云(2015)的结果,同样在考虑时间滞后效应的前提下,就产业空心化是否存在着地域和时间差异利用2002至2013年的有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给出有关结论。

关键词:OFDI;产业空心化;制造业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渐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我国国内投资者越来越多地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在国外及港澳台地区设立、购买海外企业,且大多数投资者主要以取得企业控制权为首要目的,对其实施并购、重组等经济活动,这一活动就是对外直接投资(ODI,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的主要表现形式,它是母国资本的流出,与外商直接投资互为一对相反的概念。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性发展可追溯至“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且其经历了一个快速而显著的增长阶段。

对于产业空心化,学术界至今尚未达成统一的定义。产业空心化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B.布鲁斯和B.哈里逊(1982)定义为一国的基础生产能力所表现出来的广泛的资本撤退,与此同时,日本经济学家高野邦彦(1987)则认为产业空心化是一个特定区域所出现的某些具体产业的衰退,而同时,新兴产业的壮大难以填补因为传统产业迁出或衰退而造成的经济发展空缺,致使经济发展严重被拖累,并据此解释了日本的“失去的十年”。国内学者则将发达国家和地区所出现产业空心化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杜鹏等(2002)认为,狭义的产业空心化多被日本学者用于解释日本所出现的长期经济低迷,其主要是由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过快发展使得新兴产业的发展节奏无法匹配传统产能随着对外直接投资被迁出国外的速度,致使产业萎缩、产能严重不足,经济发展迟缓。胡春力(2011)则提出,广义层面上而言,产业空心化是指对外直接投资致使传统制造业外移的同时,产业部门中没有形成现代化主导产业,带动整个产业结构性升级,弥补产业发展的空缺,而使得趋利的资本流向利润水平更高的服务业,从而使得服务业比重相对制造业过快上升的现象。胡立君(2013)根据表现形式的差异,将制造业空心化区分为“离本土化”和“离制造化”两种类型,前者之所以出现是由于母国的要素成本上升,当地的制造业企业失去了竞争优势,而后者被认为存在母国经济结构脱实向虚的可能性。

二、制造业空心化的理论模型及变量选取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已经连续两年下降,更值得关注的是,去年全球FDI流量仅为1.43万亿美元,这大概是5年前的水平,这与贸易量的增长形成了截然相反的走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母国制造业资本项目顺差减少直至逆差出现,导致国内制造业资本存量相继发生缩减,几乎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资金供应不足会导致制造业生产过程中的钱荒,制造业实际利率的上升几乎是可以预见的。中国的制造业很大程度上依赖成本低这一优势,而这一优势在当下的利率抬升的环境中无疑受到了不小的挑战。在这种情形下,国内制造业厂商通常有两种选择:(1)将制造业整体搬迁到利率更低或融资渠道更便利的东南亚乃至非洲国家,但这样做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例如制造业的资本输出相应的也会带来一系列生产要素例如技术、管理和经验的外溢。长期来看,母国制造业会与这些国家内的子公司互相竞争,从而对母公司的盈利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生产链的持续向外转移将会最终导致制造业的离本土化。(2)将有限的生产资本转移到以虚拟经济为核心的服务业部门,这是因为服务业相比与制造业有更高的资本回报率,但是资本过快的涌入服务业部门,会造成金融房地产等新兴投资领域的膨胀,进而抑制母国以制造业为中心的实体经济发展,最终导致母国产业结构离制造化现象的出现。

本文的实证模型形式如下:

[lnkl=η0+η1lnklit-1+η2lnofdiit+η3lnYit+Xθ+di+vt+εit]。

其中,[klit]表示第t期地区i的制造业资本-劳动比,衡量地区制造业离本土化或离制造化程度,[ofdiit]表示第t时期地区i的制造业资本净流出,[Yit]表示第t期地区i的实际GDP,衡量地区总产出;X表示影响地区制造业资本-劳动比的观测变量,主要包括地区人口密度、工业化水平、环境规制水平、政府支出水平和金融深化程度等因素;[di]表示个体效应,[vt]表示时期效应,[εit]为扰动项。

本文使用制造业资本存量与制造业就业人口数比重作为地区制造业资本——劳动比的代理变量。按照通常的做法,我们采用永续盘存法计算制造业的资本存量,基期设为2000年,折旧率的取值为10%。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我们采用各省的ofdi流量数据来衡量资本的输出规模。总产出水平我们采用的是用CPI平减后的2000年不变价表示的地区实际的GDP。控制变量中,人口密度水平pop衡量的是本地市场规模,单位是人/平方公里,为了让数据稳健,我们做了取对数的处理,工业化水平用来表示的是地区制造品供给能力,采用的指标是每一年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环境规制水平会影响制造业的生存空间,这里用的指标是对固体污染的治理的投资占GDP的比重来表示。政府支出水平和金融深化水平是保证制造业资本来源的两个重要的渠道,分别用地区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来表示。

本文选取的研究样本为2003-2013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样本容量为330。各省份的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形成总额来自《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制造业总产值数据分别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各省份ofdi流量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各省份的制造业就业人数,實际利用外资额,CPI,GDP,年末总人口,总面积,政府财政支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等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三、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Romer(2012)的多部门检验,制造业生产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时期滞后性,往期资本——劳动比的上升会通过累积效应对当期资本——劳动比产生正向的作用。此外,GMM模型下,系统GMM能够实现水平GMM与差分GMM的优势整合,从而使结果更为科学和准确,因此,本文选取系统GMM估计方法,运用有关数据对产业空心化理论模型进行估计。

中国制造业空心化的阶段性检验:

随着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变,中国对外投资的数量目标与质量目标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制造业OFDI开始显著扩张,并对中国的资本项目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2008年作为金融危机和产业政策调整的时点年,其前后针对国内制造业对外投资政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本文以2002-2008年与2009-2012年两个样本进行了相应的实证分析,以探讨产业空心化压力是否存在显著的时间差异。

在2002-2008年阶段,lnofdi的系数为0.0073,即每当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提高10%,资本——劳动比会提高0.073%,且并不显著,表明在这一阶段,对外直接投资对资本——劳动比存在着并不明显的提高作用;而在2009-2012年这一阶段,lnofdi的系数为-0.0213,即每当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提高10%,资本——劳动比会下降0.213%,且在1%的水平之上显著,表明在这一阶段,对外直接投资显著抑制了资本-劳动比的提高。在2002-2008年间,全球经济处于增长的黄金期,国内同样不例外。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人口对于抑制产业空心化的显著性作用。其在两阶段的系数虽然存在着数量上的差异,前者为0.1713,后者为0.0959,分别代表当人口数提高1%时,第一阶段实现0.1713%的资本劳动比增长,而第二阶段为0.0959%,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一结果表明,人口数量的增加能够对产业空心化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体现在其能够固化成本优势之上。应当注意到,第二阶段的系数相对第一阶段明显下降,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伴随着过剩产能的对外转移,国内就业结构开始发生显著改变。此时,人口红利的劳动优势开始逐渐下降,同时也表明,未来的产业空心化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并非一定由人口因素引起,而可能因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引起。

此外,资本——劳动比的滞后期结果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为正,验证了制造业生产的时间滞后性效应;随着环境规制逐渐抓严,产业的粗放式发展和盲目扩张也得到了有效抑制;而政府对于新兴产业的帮扶和支出,也逐渐成为突破产业空心化的重要方案之一。

作者简介:

祝宇(1995-  ),男,汉族,江苏镇江,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猜你喜欢
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大数据对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