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
摘 要:基于育人目标的价值思考,学校构建了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一体两翼三层”的课程架构,并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三类课程的实施,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团队建设使核心素养课程落地。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程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23-007-2
学校育人目标的达成必须通过学校的课程建设和实施来实现。课程是学校品质提升最重要的载体。因此,学校必须长期致力于建立并不断完善学校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在当下,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是学校课程架构的生命表达。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基于国家标准与时代发展、学生成长规律与学校文化传统,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学校课程体系。近年来,我校在以下三个方面对课程体系的建构进行了探索。
一、基于育人目标的课程架构
美国心理学家海姆·G·吉诺特说过:“希望你们帮助学生做一个有人性的人。”这给了教育人本主义的姿态。有鉴于此,我校把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与学校育人基本思考紧密联系起来。
1.淬炼学校精神
学校是一个育人的文化场,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灵魂。1959年我校在当年的高考中部分学科荣获江苏省第一名,学校建“冠军楼”以志纪念并勖勉后进,由此诞生了“冠军精神”。她彰顯的是沙中人“超越自我,永争第一”的决心。在当下,我们将她诠释为“理想与坚持 自信与超越”,并以此作为学校追求教育理想、坚持教育自信的精神动力。
2.精炼办学理念
基于学校精神,我校提出“做自己的冠军”的办学理念。其内涵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差异,促进学生最大化、最优化发展,大力营造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唤醒、自我发现的学习氛围,培育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的学生。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修身、以学益智,大力营造善为本、真为道、美为境的育人风气,成就教师的事业人生。
3.提炼育人目标
我校从自身的办学理念出发,基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发展要求,提出“身心健康,学有所长,现代精神,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育人目标。
“身心健康”是指学生具有健康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朝气蓬勃,积极向上。
“学有所长”是指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现、挖掘、发挥学生的特长。
“现代精神”是指学生具有创新、实践、质疑、尊重、宽容、勇敢、合作、沟通等能力和品质。
“家国情怀”是指学生对国家和家乡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
“全球视野”是指学生具有国际意识,胸怀天下,理解时代潮流,把握世界大势,注重国际理解、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
4.锤炼课程架构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确立了学校课程的整体架构:一体两翼三层。“一体”为指向作为学业基础的国家必修课程,是“基础型课程”;“两翼”中的一翼为指向培养学生自主与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的“研究型课程”,另一翼为指向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是具有一定开放性的“拓展型课程”。“三层”是指“一体两翼”三大板块的课程,均按由低到高三个目标设计与实施。
二、基于学校实际的课程实施
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当下教育的基本命题,我校结合学校实情,开展三类课程的实施工作。
1.基础型课程校本化
基础型课程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其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过程中都应该发挥重要作用,这个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每个学科特有的育人价值,即学科核心素养(如英语学科素养: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而是学科之间共同的育人价值,即共同素养(如批判性思维、合作与交往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
任何课程,都必须回到学校这个具体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才有意义。因此,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是真正落实基于校情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我校依据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创造性地进行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一是做好学科课程整体设计。以我校体育课程为例,首先明确课程目标,做好顶层设计(围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和学校实际制定学校体育学科三年课程目标,分段、分项目提出要求);其次丰富课程内容,初步建立体系(做好学校的体育课程整体规划,包括体育课、阳光体育活动、早锻炼、体育活动课、体育节、运动会、各类比赛等,形成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体育课程体系);再次三年整体考虑,分段逐步实施(明确每年各阶段课程内容,课程要求,特别是增加体育课教学和体育活动课的选择性,让每位学生拥有一项体育爱好(特长),通过三年培养,其运动习惯和运动技能得到明显提升);最后设计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制定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评价标准,每学期考核,建立学生体育学科数据库,依托大数据,提高体育课程质量。二是研究基于校情的学科教学标准。明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资源,切实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三是实施学科分层教学。积极应对江苏新高考方案,逐步实施学科分层教学,体现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和针对性。
2.研究型课程生活化
基础型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开发的,其必要性体现在学科中的间接经验的学习,而研究型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开发的,学习内容是生活的世界。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
我校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制定学校研究型课程实施方案和考核细则,严格学分管理,创造性开展研究性课程,引导学生认知世界、体验世界、研究世界。我们做到三个明确:一是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具有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态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明确学习载体: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目前我校研究性课程体系构建已经初步形成了四大方向:感悟生活、关注社会、探索科学、走近家乡)三是明确学习方式: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观察、调查、访谈、试验、设计、制作、评估等方式开展研究,并最终以成果集中汇报的形式来展示和分享研究进展、收获、感悟等。我们从三个方面做好保障:一是课时保障(按照江苏省和苏州市要求执行);二是师资保障(成立研究性课程教研组,培养专职教师,聘请兼职教师);三是服务保障(为学生的校内学习和校外活动提供服务)。
3.拓展型课程特色化
拓展型课程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我校拓展型课程由限定拓展课程和自主拓展课程两部分组成:一是限定拓展课程,是全体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主要包括学校集会(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成人仪式等)、班团活动、生涯规划、公益劳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自我服务等。二是自主拓展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主要由基础型课程延伸的学科课程内容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其他学习活动组成,包括学科拓展课程、生活技能课程、实践创新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国际交流课程、社团活动课程等。特别是我校的人文素养课程将以苏州市人文读写课程基地建设为载体,围绕课程核心(核心理念、教学环境、模型构建)、资源开发(国家课程内容的人文读写、校本课程内容的人文读写、校外专家的读写引领等三大支点)、发展愿景等方面开展课程体系重构和升华,以促进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经历的生成。
三、基于育人规律的方法选择
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课程如何在课堂中落地,考验着我们的教育情怀和教育智慧。为此我校选择从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成长团队建设两个维度,开展实践和探索。
1.为学而教,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为了发展学生学力、提升教师素养,学校从2011年开始启动了以“为学而教”为教学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
在第一轮实验探索中,我们组织9位学科青年骨干教师组成学校的课改实验团队。实验教师前期进行了个体探索、同课异构、校内展示、对外交流等多轮的实践和探索形成各自学科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实验团队经过专题研究、交流汇总形成学校课程教学的基本模式、评价标准和教学主张
在第一轮实验探索的基础之上,学校又开始新一轮的实验推进。学校以第一批实验教师为核心成员组建学科实验团队,研究契合学科知识特点和能力发展要求的教学模式。学校对研究团队实施项目化管理,指导各个团队开展主题学习与交流、团队研修与实践、成果总结与汇报。经过近两年的推进,各个实验团队已经初步形成适合本学科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
2.以生为本,发展学生成长团队
“以生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如何将“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主张真正落实到教育工作中去,通常的举措是建立学习小组。然而,基于学生课业发展水平创建的学习小组存在着很多弊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学科中处于不同的学习小组,不利于组员间协调和默契的形成;不同的学科组建不同的学习小组,不利于小组间综合性评价和指导。
为此,我校在班级层面统一组建了学生成长团队。将学生成长团队打造成班级常规管理、团体教育活动、合作学习组织的实施主体和评价对象。年级组从生活常规、课堂表现、学业成就、活动成果等维度定期开展学生成长团队的综合性评比活动,并针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设置奖励项目。通过学生成长团队的建设,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和成长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品质。
对照“立德树人”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和要求,我校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做的事很多,要改变的东西也很多。但是,我们坚信,只有不断改变,才能让学校办得更有品质、更有品位;只有改变,才能培养出更多健康快乐、具有良好品格和突出能力的学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江苏 太仓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