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薇薇 徐少伟
摘 要: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影响教育质量的有课程、课堂和教师三大因素,因此,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必须打造具有生命力的课程,激活师生的内需;必须构建生动的课堂,激发师生的教与学的内驱;必须培养有智慧的教师,实现减负高效的教学质量。本文从“课程、课堂、教师”三个视角阐述了学校在提升教学质量上的一些做法与策略。
关键词:教学质量;课程体系;课堂变革;教师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23-003-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鉴于此,学校领导经过充分酝酿,决定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切实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学校质量,提升学校美誉度。
近年来,我校秉承“至贤”校训,以“以贤为范,超越自我”为办学理念,以“梅香花悦,德至贤开”为办学目标,力求学生能“见贤思齐,乐学善思”。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校在重构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提升教师素养等方面进行了探究与尝试。
一、多维体系,彰显课程生命力
立足国家课程,加入学校特色元素,需要对学校课程进行系统重构与整合,以提高课程与学校特色品牌创建的契合度与匹配度。为此,学校对课程进行了新的设计与分类,构建了“3·15多维发展学校课程体系”(即三大类15型课程体系)具体如下。
第一大类是基础标准课程,其中包括:学科课程、信息技术课、劳动技术课、体育活动课、心理教育课、习惯养成课;第二大类是实践体验课程,其中包括: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三节一会(艺术节、科技节、外语节、运动会)、国际理解教育、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第三大类是专长个性课程,其中包括:学科专长课、科技专长课、体艺专长课。
这些课程意在让学生经历“竞优达标——多元实践——个性特长”的过程,为学生提供要求明确,内容丰富、个性鲜明、目标多元的课程项目,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全面、充分而自由地释放,进而达到“至馨,至雅,至润,至贤”的维度目标。
二、多元变革,激发课堂生长力
我校依托“十三五”课题研究,引导教师在“精准评价”的导向下,由传统的怎么教,转向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不断提炼教与学的特色,凝练教与学的品质,推进教学变革,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形式。
1.变革课程形式,实现课程多元化
学校结合校情构建“3·15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元的课程。我们把选课权利交给学生,带领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让每一个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内动力,创设适合每个孩子的个性化的教育,从而达到“见贤思齐,乐学善思”的目标。
2.变革教学方式,实现学习自主化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目标。长久以来,课堂上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种师生关系虽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又蜕变为教师主宰、学生跟随。为此,学校依托课程建设,探索出指向精准教学、深度学习的“五环一准”互联网+高效课堂教学范式,五个环节即“在线自学——合作排疑——展示交流——学习反馈——反思内化”,力求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如数学、物理等课程采用了“翻转课堂”和“项目学习”的形式,学生课外线上自学,上课分享经验,提出疑惑,小组互助释惑,老师逐渐“隐身”,这样的课,把学生推到了展示的讲台上,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分享成为课堂主旋律。
3.变革技术手段,实现教学数字化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教育的形式将更加高效多元,教育将不再受时空限制,老师、学生实现了线上线下一体化。学校将依托“新锡慧在线”、“名师空中课堂”、“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极课大数据”等平台,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在精确把握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实际的基础上,精准设计目标,精选教学内容与形式,精准测绘学生表现并精准应用,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可度量、可调控等精准要求。我们利用互联网技术,使得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用自己的电脑自主选择学习资源,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在自主评价中促进自我的发展。学生自己做主,也就有了学习个性化的空间。如:学校老师在线上布置作业、讲授新知识、录制微课,学生在家“听课”、完成任务,与老师及时沟通,并在微信群与同学们交流讨论,教学效果同样显著。就这样,我们立足信息2.0时代,促进学生整合资源,在“自主”中学习,在“合作”中释疑,在“展示”中借鉴,以“反馈”中反思,在“内化”中成长,使高效成为学校课堂的主旋律。
三、多线培养,提升教师竞争力
教师既是学校质量提升的执行者,也需要在课程引领下实现专业提升。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我校始终注重激发教师群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学校——学科组——备课组”为线,进行线性规划落实教科研,从宏观,中观,微观上让每们教师能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准确落实“核心素养”,使教师不断掌握专业知识,扩展自己知识储存,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1.提高综合能力,成就“四能一专”(宏观)
学校积极推进“四能一专”工程,从宏观上打造“能学习,能管理,能教学,能科研,有专长”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示范、指导、辐射、引领”作用,真正做到“一带一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以青梅论坛为抓手,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以录播课和基本功竞赛为手段,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按规划落实每学期的培训课程,组织班主任沙龙、教师悦读、青年三课等活动。此外,学校还从宏观上开展各项以青年教师为主、其他教师为辅的研、训、赛等活动,在教师生涯规划、听课、评课、说课,以及论文撰写等方面,加强引导督促,夯实学校教师队伍基础,使青年教师能快速、茁壮成长。
2.落实专业素养,推进“四题四度”(中观)
学校教研组立足“四题四度”,推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四题”即:月月有主题,次次有话题,天天有问题,人人有课题。以教师教学热点问题为主题,进行教学研讨;以大家共鸣之处为话题,进行深度探讨;以个人教学中的疑惑处为问题,形成自己研究的课题。“四度”即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倾听专注度,有效参与度,问题曝光度,效果达成度,以此从中观上推动教师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的方向性,让教师成长具有共性又有个性,力求实现学校教师专业提升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夯实基本功底,强化“写说议思”(微观)
学校备课组的主要任务就是落实教师的“写说议思”能力,即教学设计、上课语言、课例品评、课后反思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教师来说,都是基本功,也是不断进步的抓手,为此,备课组以“写说议思”为四个专题,每月一专题,进行轮回式研讨,每次选定2~3名教师为中心发言人,围绕专题进行交流与研讨,其它教师进行观察与点评,最后对发言教师进行综合性评价,对其不足之处提出优化与改进方向,从微观上为教师成长指明方向与方法。
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学校研究的主题。我们定会不断探索,不断优化学校课程,让学生从“想我学”到“我想学”;不断更新教师的观念,不断提高教师的素养,从而更好地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以及“怎么高效地培养人”的问题。
(作者单位:无锡市梅里中学,江苏 无锡2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