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化学学科研究的是微观分子与原子运动等抽象概念,所以我国在初三年级正式开设化学课程,目的是借助学生丰富的直观认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科学探究,使其借助逻辑思维、实验活动得出正确的化学结论,优化思维认知与综合素养。因此,在初中化学启蒙教育阶段,教师要重点突出学科的本质特点,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为学生在化学学习领域取得可持续发展做准备。本文将从组织生活化教学改革,优化学生学科思维;完善探究式化学活动,训练学生学习能力;优化习惯指导活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三个角度,分析初中化学教师应该如何完善学科启蒙教育教学效益。
关鍵词:初中化学;启蒙教育;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37-0032-02
引 言
初三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段,学生马上要面临中考考验,要在短期内完成新知学习,还要复习整个初中阶段所学到的学科知识,所以他们的学习任务相当繁重。其中,化学教育便在此阶段正式开始。为了缩短教学周期,常规的初中化学教师习惯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组织化学教学活动,以期尽快丰富学生的知识容量[1]。然而,对于初中生来说,被动、消极地接受化学知识,并不能帮助他们实现有效学习,反而会增加学生的知识记忆负担。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必须优化启蒙教育,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态度,促使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实现进步,并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
一、组织生活化教学改革,优化学生学科思维
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以教材内容为中心,课堂是讲解教材内容的主阵地。但是,从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来看,脱离了现实支撑的化学知识教学,并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进而使其产生复杂的认知障碍。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生活化教学理念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只有将生活与化学教学统一起来,才能促使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实现长足发展[2]。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积极组织生活化教学改革活动,引导学生迁移直观经验,促使学生将感性认识与理性探索结合起来,切实优化学生的化学思维,促使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进行有效学习。
如在教学“燃烧与灭火”一课时,笔者借助近期网络上森林火灾这一新闻资料,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化学学习,唤起学生关于灭火、燃烧现象的生活回忆。当学生看到森林失火的视频时,都流露出不忍心、痛苦、难过的情绪,进入了具体的情境。这时,教师可以提问:“你能想到哪些导致森林失火的因素呢?”这个问题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思考燃烧的三要素知识。大多学生看过燃烧现象,可以根据经验及时有效做出回答。依据学生发言,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之后继续播放消防员灭火的视频,鼓励学生积极分析灭火原理。部分学生认为,只要避免燃烧三要素同时出现,就可以规避火灾问题,并分析了灭火的有效办法与防治火灾的有效手段,实现学习进步,产生多维的化学理解。课后,笔者还设计了一个生活实践任务,即让学生认真整理关于灭火器工作原理的资料,及时丰富自己的生活常识,学习灭火器的正确使用方法,整理火灾求生的有效方式,懂得保护自己,安全生活。
二、完善探究式化学活动,训练学生学习能力
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主要以教师讲为中心,而忽视学生的自主发现与科学探究能力。初中生因此形成惰性思维习惯,开始习惯接受与背诵,很少自主学习化学知识。然而,对于初中生来说,丰富的发现、探究活动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阅读、思考与表达能力,促使学生及时实现学习进步,自主整理、学好化学的客观规律,学会学,而非单纯地接受化学知识。对此,初中化学教师要积极组织化学探究教学活动,充分解放学生,发散学生思维,稳步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全面进步,由此改善初中生的化学学习方法,使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如在教学“性质活泼的氧气”一课时,笔者将5个学生分成一组,希望学生积极借助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首先,小组内部初步浏览教材内容,积极设计实验探究计划,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实验探究步骤,教师及时给予专业的指导意见,完善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保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其次,各实验小组自主操作化学实验,分析氧气的性质、特点。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它影响着初中生动手操作能力与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要认真审视各小组的实验探究过程。各小组需合理分工,每人负责不同的实验操作任务。比如,有的学生负责取用实验药品,有的学生负责加热酒精灯,有的学生则负责记录实验步骤与成果等。通过分工合作,各实验小组可以得出有效的实验结论,便于学生自主生成化学知识,全面归纳氧气的性质。之后,各小组客观呈现实验结论,共享实验探究经验,由此提升各小组的实验操作能力。以学生合作探究为基础,教师要进行统一的实验指导与归纳总结,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实验认知,促使学生积累可行的探究学习经验。
三、优化习惯指导活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直接关系着初中生的学习效率与效益水平[3]。许多人认为,习惯养成教育应在启蒙教育阶段进行,初中生虽然不是刚刚接触学习活动,但他们却刚刚进入化学学科的大门。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习惯养成教育,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与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实现学习进步,由此改善初中生的自主学习效益,实现有效学习,借助学生的能动学习行为构建有效课堂,优化化学学科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时,教师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制订切实可行的长期习惯养成计划,以便帮助学生进步。例如,教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一课时,笔者鼓励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并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整理化学学习资料,开展化学探究与资料分析活动。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提供明确的预习任务与习题检测,让学生在预习结束后自主检测,鼓励学生对比习题答案,自主反思课前预习是否有效。化学课上,教师要认真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预习所得,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而且,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课后复习,整理认知盲区,进行巩固复习,由此确定课后习题任务。由于有效的复习活动可以将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救出来,所以大多数学生愿意花时间复习课堂所学,积极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效与学习问题。笔者相信,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学生一定可以摸索出预习、复习的好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 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化学启蒙教育阶段,促使学科教学效益达到最优化状态,需要教师、学生的积极配合与有机合作。所以,初中化学教师要认真聆听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促使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得以进步,以便切实改善初中生的学习效益,全面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参考文献]
蔡静.为化学教学开一个好头——初中化学启蒙教育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37):136-137.
丁丹丹.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启蒙教育的思考[J].化学教与学,2018(01):15-19.
詹发云,殷敏娟,江丽芸.初中化学生涯启蒙教育的实践研究[J].江苏教育,2018(96):39-41.
作者简介:卞继荣(I976.8—),女,江苏连云港人,本科学历,主要从事九年级化学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