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红梅 邹德乐
2019年8月,亚马逊热带雨林一场持续数星期的大火把人类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关注推到了一个新高度,也向人们敲响了警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日益困扰人们的、不容忽视的世界性问题,保护环境已经刻不容缓。因此,在基础教育中渗透环保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生物课程作为基础性的自然科学,形形色色的生物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都是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在生物课堂上渗透环保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必要性。
一、更新理念,培养环保意识
生物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是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方面的重要内容。按照课标和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把环保教育放在心头,落实到教学中。加强教研工作,将环境问题与课堂内容相结合,让学生感受环境保护的现状,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作为生物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做出榜样,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二、立足课堂,提升环保知识
生物课堂是生物教学中环保教育的主阵地。生物教师在生物课堂上渗透环保教育知识要立足教材,教材中的知识是直接呈现的,但知识背后隐藏的社会责任教育及相关的环保责任教育是需要教师去挖掘和开发的。教师只有加强钻研教材,熟悉并精通所教内容,才能充分挖掘和开发出教材中丰富的环保责任教育内容,找准环保教育与具体课题的结合点,才能把环保责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从而避免生拉硬套环保教育方面的知识。课堂上的拓展要适度,避免将初中生物课堂变成環境保护教育的专业课。
例如,学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时,可以适时引入塞罕坝林场的例子。上世纪50年代,原本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塞罕坝,由于各种人为因素的破坏,已是草木不见,黄沙弥漫,生态环境极其恶化。失去了塞罕坝的保护,来自西伯利亚的北风携裹沙尘大举南下,这就是北京沙尘暴的主要原因。三代塞罕坝人以坚韧不拔的斗志,以永不言败的担当,用汗水与智慧甚至是生命,在荒寒的塞北高原,演绎了荒原变林海、沙地成绿洲的人间奇迹,铸就了林业建设史上的绿色丰碑,同时也改善了北京的沙尘天气。环保教育不应空洞说教,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悄悄渗透,这会使课堂具有一定的价值隐喻,使科学教育意味深长。
三、开展实验,模拟体验环保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师引导学生做好生物学实验,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操作和实验思维,还可以将现实中生活中大的环境问题微型化,模拟和体验环境问题。
例如,模拟酸雨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实验时,学生发现酸度越大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越大,甚至导致种子不再萌发;而正常清水处理的绿豆种子正常萌发生长。根据实验结果,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到酸雨能腐蚀建筑物和户外雕塑,使植物枯萎,甚至能伤害人的皮肤和黏膜,给人类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酸性物质造成的。学生在实验中直观体验到环境受破坏的严重后果,就会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生的环保意识也会从实验室延伸到社会中。
四、课外延伸,践行环保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组织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实践调查,或者参观一些组织、机构,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学会理性地看待一些社会问题,还可以使学生很好地践行自己的环保责任。
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学生中普及开展观鸟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伦教观鸟基地的各种鸟类在爱鸟人士冼先生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爱护下数量不断增多。每天清晨鸟类外出觅食,每天傍晚倦鸟归巢,成千上万的鸟儿展翅起飞,浩浩荡荡,甚为壮观。在观鸟过程中,学生亲身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从单纯的观察鸟类走向保护鸟类的实践行动中,向社会宣传爱鸟护鸟的知识,向周围的人宣传伦教观鸟基地的故事,增加观鸟基地的社会影响力,使更多的市民参与到保护鸟类、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中。
总之,作为初中生物教师,要承担起环保教育的重任,探索环保教育的途径,使环境保护观念深入人心,使学生能够真心、自觉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之中,并能够为了创造良好的环境而不断努力,为建设绿色家园做出积极的贡献。
责任编辑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