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强 孙传顺 宋振声
(太康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周口 461400)
重度颅脑损伤为神经外科常见危重疾病,患者昏迷时间长,病情变化迅速,致残率、病死率较高,治疗难度较大,严重威胁患者生命[1]。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可消除血肿,能避免脑疝发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增加脑组织供氧,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2]。局部亚低温操作简单,可有效降低脑组织温度,能降低患者颅内压,改善患者症状,抑制病情恶化[3]。本研究采用局部亚低温联合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度颅脑损伤,旨在探讨其对患者术后颅内压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84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20~69岁,平均(56.48±8.52)岁,致伤原因:打击伤7例,坠落伤15例,车祸伤2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21~70岁,平均(57.21±8.09)岁,致伤原因:打击伤9例,坠落伤14例,车祸伤19例。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协会审核批准,两组致伤原因、性别、年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研究价值。
(1)纳入标准:经CT检查,颅内多发脑挫裂伤、侧脑室受压明显;患者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有明显头部外伤史。(2)排除标准:伴有呼吸功能障碍者;出现库欣反应;有严重危及生命外伤史。
对照组:给予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自颧弓上耳屏前(1.0cm),自耳廓前向后延伸,向前延伸至对侧前额部发际内,中线旁行(1.0~2.0cm)切口;采用游离骨瓣方式,单侧骨瓣去除范围:外侧界达到中颅凹底水平,前界保持与前颅凹底水平,后界达顶结节,内侧界至正中线。内侧蝶骨嵴、颞骨鳞部需全部切除,部分去除蝶骨大翼,前、中颅底保持平齐;于颞前部以“爪”字形切开硬脑膜,充分暴露额叶、颞叶及颅内血肿。
观察组:采用局部亚低温联合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其中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具体方法同对照组,局部亚低温:选用医用局部亚低温脑保护仪,将低温探头贴敷于患者头部,低温探头温度设置为6 ℃,于腋下与腹股沟放置冰囊,将恒温热水袋置于足底,根据不同患者病情持续治疗3~5 d。
(1)统计对比两组治疗前后颅内压变化;(2)对比两组并发症(术中脑膨疝、术后切口疝、肺部感染、肾衰竭)发生率。
治疗前观察组颅内压(35.87±5.76)mmHg与对照组(36.21±5.32)mmH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1,P=0.779);观察组治疗后颅内压(17.21±2.08)mmHg低于对照组(24.72±3.43)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33,P=0.000)。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14%(3/42)低于对照组28.57%(1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n(%)]
组别术中脑膨疝术后切口疝肺部感染肾衰竭总发生率观察组(n=42)1(2.38)1(2.38)1(2.38)0(0.00)3(7.14)对照组(n=42)3(7.14)4(9.52)3(7.14)2(4.76)12(28.57)χ2----6.574P----0.010
重度颅脑损伤主要病理机制为颅内压增高、大脑缺氧、无氧代谢增加,自由基堆积进一步加重脑水肿,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4]。传统多采用标准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度颅脑损伤,但减压效果不明显,术后常导致癫痫等并发症。
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于标准去骨瓣减压术基础上增加开窗范围,可使挫伤大脑及侧裂静脉充分减压,能迅速降低颅内压,预防脑组织发生嵌顿;可减少急性脑膨出、脑疝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术中可充分暴露颞叶、额叶及顶叶,能避免损害血管和神经,颅底池积血清除率较高,可改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症状,控制病情发展。此外,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可改善脑血循环,有利于扭转脑的灌注压力,增强脑组织供血、供氧,促进脑部、脊髓血液循环的重建,能降低病死率,安全性高。孟庆军等[5]研究指出,局部亚低温可保护脑部组织,降低颅内压,并能减少患者死亡,改善患者预后。局部亚低温可降低脑氧耗量,可有效抑制白细胞三烯,促进脑细胞能量代谢,保护血脑屏障,最大程度减少自由基对脑组织损伤,改善脑缺血症状,能减少神经细胞凋亡,保护细胞结构,促进脑细胞恢复;可选择性降低患者脑温,增加对缺氧的耐受性,避免出现休克现象,降低脑细胞通透性,抑制内源性有害物质毒性作用,防止神经元坏死,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本研究结果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颅内压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局部亚低温联合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可有效降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压,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可知,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实施局部亚低温与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联合治疗,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控制患者术后颅内压,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