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晓燕 杨薇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呼吸科常见病,常见于多年吸烟的中老年男性,典型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活动后气短;肺部体征为呼吸相延长,双肺弥漫呼气相哮鸣音;肺功能示不可逆性气流阻塞。复发性多软骨炎(relapsing polychondritis,RP)是罕见疾病,典型的表现是累及鼻软骨、耳廓软骨,少数患者以累及气道为首发表现(约占14%),表现为类似COPD样的呼吸困难,临床上容易漏诊或误诊。现将1例复发性多软骨炎误诊为COPD的患者诊治过程报告如下,为临床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时参考。
患者,男,57岁。因“发热、呼吸困难加重、乏力、纳差、消瘦1个月”于2014年2月13日收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内科。患者3个月前出现咳嗽、咳白痰、气短。外院胸部CT检查示肺气肿、肺大疱,肺功能检查显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诊断为COPD。经抗感染治疗(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链霉素等)及对症平喘治疗,患者气短无好转。1个月前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 ℃),伴呼吸困难加重。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先后给予多种抗感染药物治疗但患者仍发热,并出现乏力、纳差、消瘦(3个月内体质量下降16 kg)等症状,遂转诊到我院进一步诊治。既往吸烟史40年,40支/d,伴活动后气短。
入院后体格检查:体温 39.1 ℃,呼吸频率30次/min,脉搏 84次/min,血压140/80 mm Hg (1 mm Hg=0.133 kPa);神清,喘息貌,口唇无发绀,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颈软,无抵抗,颈静脉无怒张,双肺遍布呼气相低调鼾音。心率84次/min,律齐。腹软,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2014-02-11):白细胞(WBC)计数11.3×109/L[(参考值(4~10)×109/L],血红蛋白(Hb)99 g/L(参考值110~130 g/L),中性粒细胞分类0.81(参考值0.50~0.70),血红细胞沉降率(ESR)98 mm/1 h(参考值0~20 mm/1 h),血白蛋白28.4 g/L(参考值40~55 g/L)。
肺功能检测(2014-02-11,外院数据):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为37%(参考值>80%),FEV1/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率)为34%(>80%),残气量/肺总量(RV/TLC)为56%(参考值<35%),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59%(参考值>80%)。患者入住我院后,因确诊RP及时快速,未再复查肺功能。
图1~6 患者,男,57岁。临床诊断为RP。图1为胸部CT扫描(2014-02-11),示气道壁增厚;图2为支气管镜检查(2014-02-14),示气道黏膜增厚,软骨环显示欠清晰;图3、4为18F-FDG PET-CT检查(2014-02-18),示气管、双侧支气管肋软骨及甲状软骨对称性高代谢,FDG摄取增多;图5、6为CT引导下肋软骨穿刺及鼻中隔软骨活体组织病理检查(2014-02-21),显示肋软骨及鼻中隔软骨破坏,周围有中性粒细胞渗出(HE ×10)
胸部CT扫描(2014-02-11,本院门诊):可见肺气肿、肺大疱改变,伴有明显的气道壁增厚(图1),最厚壁达5 mm。进一步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2014-02-14),镜下发现气管壁明显增厚,软骨环显示欠清晰(图2),考虑RP可能。患者无耳痛、鼻痛等耳廓软骨炎或鼻软骨炎的典型RP临床表现,予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CT检查(2014-02-18),示“舌骨、甲状软骨、气管、双侧分支管壁软骨环,以及双侧肋软骨弥漫性代谢增高”(图3,4)。行CT引导下肋软骨穿刺及鼻中隔软骨活检(2014-02-21)。活检病理示:软骨部分变性坏死,表面可见多量中性粒细胞及纤维素渗出;局灶伴肉芽组织形成,肉芽组织中可见大量淋巴浆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图5,6),病变符合多软骨炎,诊断RP明确。给予患者甲强龙(40 mg/次,1次/d;静脉滴注)、甲氨蝶呤(10 mg/次,1次/周)治疗,第2天患者体温即恢复正常,呼吸困难症状明显减轻。1周后调整甲强龙为40 mg/次,1次/d,口服;好转出院。
RP是一种罕见的风湿免疫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发病率为3.5/1 000 000,男性占多数,表现为外耳、鼻、关节、喉和气管支气管树软骨结构的反复炎症[1]。最早由Jaksch-Wartenhost于1923年以多发性软骨病的名称来描述,以后曾被称为弥漫性软骨膜炎、软骨软化、慢性萎缩性多软骨炎、弥漫性软骨溶解和软骨发育障碍等,1960年由Pearson等命名为“复发性多软骨炎”。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Damiani和Levine[2]的诊断标准,结合多部位软骨受累表现及软骨活检病理结果进行诊断。90%的患者典型临床表现为耳廓软骨炎,是RP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以外耳轮突发的红肿热痛为特征,反复发作可导致软骨的破坏,外耳廓松弛、塌陷、畸形和局部色素沉着,称为菜花耳[4]。约3/4患者有为鼻软骨炎,急性期表现为鼻部局部红肿、压痛,反复发作可引起鼻软骨局限性塌陷,发展成鞍鼻畸形。仅20%患者以呼吸道受累为初发表现,累及喉、气管及支气管软骨,表现为声音嘶哑、刺激性咳嗽、呼吸困难和吸气性喘鸣,疾病早期常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COPD、支气管结核、气道肿瘤等,平均诊断时间为13~15个月[3]。RP患者典型的CT及支气管镜发现为气道壁塌陷、软骨环消失,喉和会厌软骨炎症早期可有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及气管软骨压痛,严重可能导致上呼吸道塌陷,造成窒息,需急诊行气管切开术。部分患者可以关节受损,表现为外周关节非侵蚀性、非畸形性多关节炎。
本例患者无典型的耳廓软骨、鼻软骨或关节受累症状,但有多年吸烟史及肺气肿体征,肺功能检测示重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胸部CT检查出现肺气肿、肺大疱改变,不能除外COPD的诊断。COPD为常见病,RP为罕见疾病,基层医疗机构诊断RP的经验不足,常以临床表现最相似的常见病进行初步诊断。但本院注意到该患者咳嗽、咳痰、气短仅3个月,不符合COPD的疾病过程;且患者不明原因发热1个月,体格检查发现双肺低调鼾音,结合CT检查示气道壁增厚,需鉴别可引起气道壁增厚的疾病,如RP、淋巴瘤、气道淀粉样变[5]。即行支气管镜检查,发现患者气管软骨环显示欠清晰,倾向于RP可能;同时PET-CT检查发现舌骨、鼻中隔、肋软骨等全身多处软骨破坏,行鼻软骨、肋软骨穿刺活检证实为RP。
因RP主要累及中央气道,理论上不应出现肺气肿及肺大疱,不能解释肺气肿的出现,目前也尚无相关报道,故不排除该患者为RP并发COPD。但患者按照RP诊断治疗后,第2天患者体温即恢复正常,呼吸困难症状明显减轻,1周后好转出院,治疗效果显著,可排除并发疾病可能。
研究报道,PET-CT诊断不明原因发热疾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 和 94%[6]。而且,近年临床医生发现,PET-CT对于不典型RP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诊断价值[7]。Nishiyama等[8]首例报道采用PET-CT检查,显示RP患者气管及双侧支气管对称性代谢活跃,FDG高摄取。随后的研究进一步发现,PET-CT对于RP具有特异性表现,表现为气管、支气管、肋软骨、咽喉和淋巴结等受累部位软骨的对称性FDG高摄取,86.4%的RP 患者PET-CT 显示有气道软骨受累,SUV值波动在1.93~13.03, 平均值5.14[9]。对于PET-CT显示气管软骨受累的RP患者,可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技术(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TBNA)进行活检以明确诊断[9]。另外,PET-CT可判断RP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后,PET-CT软骨高代谢可好转消失[10]。
对于RP的治疗,早期糖皮质激素治疗为首选,能够有效地抑制炎症对气道软骨的破坏,并可缓解临床症状;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与糖皮质激素联用具有协同效应。疾病后期,因气道软骨广泛破坏导致管壁塌陷、管腔狭窄,易继发呼吸道感染,甚至出现严重呼吸衰竭,需要呼吸机支持治疗;而此时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治疗效果则不再具有优势,预后不佳。本例患者早期发现呼吸道受累,诊断较及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本例患者能够迅速明确诊断、及时有效的治疗,为临床提供如下提示:首先,要重视临床检查,如听诊肺部低调鼾音、CT检查显示气道壁增厚,需考虑到气道病变疾病,以避免漏诊误诊。其次,应重视PET-CT对于不典型RP的诊断价值,一旦发现有RP的特异性表现,应进一步行支气管活检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