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惠娟 李立芊 陈金兰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市第一医院 (福建 福州 350001)
内容提要: 目的:通过联合凝血常规、血常规、血栓弹力图(TEG)检查,评估妊娠高血压疾病剖宫产产妇与健康妊娠剖宫产产妇的凝血功能状态。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诊断为妊娠高血压的剖宫产产妇(A组)、子痫前期剖宫产产妇(B组)、健康妊娠剖宫产产妇(N组)各40例,均于剖宫产手术开始前2h抽取肘正中静脉血,使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全自动血液分析仪、TEG仪检测,比较三组化验结果并分析评估凝血功能状态。结果:三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凝血常规中B组与N组比较PT缩短,TT延长,FIB减少、DDIM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FIB值、DDIM值均高于正常值高值;血常规中血小板参数B组与N组比较PLT、M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DW增大;TEG检测中R值、K值呈下降趋势,Angle角、CI值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使用三种检测仪能更全面地评估妊娠高血压剖宫产产妇的凝血功能状态,子痫前期妊娠剖宫产产妇较健康妊娠剖宫产产妇总体凝血功能呈高凝趋势,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无明显改变。
本研究通过使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仪,检测分析妊娠高血压、子痫前期剖宫产产妇的凝血功能与健康剖宫产产妇的差异,评估妊娠高血压剖宫产产妇的凝血功能状态。
选择2017年6月~2018年6月入住本院的晚期妊娠剖宫产产妇120名。其中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产妇(A组)40名,妊娠期子痫前期剖宫产产妇(B组)40名,非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健康剖宫产产妇(N组)40名。患者年龄18~40岁,孕35~40周。纳入标准:妊娠期高血压组和子痫前期组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妇产科学》第8版[1]妊娠高血压疾病诊断标准。对照组:非妊娠期高血压的健康剖宫产产妇。排除标准:满足以下任意一条均排除,包括孕周<35周,高龄产妇(年龄>40岁)、多胎妊娠、合并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急性脂肪肝、合并慢性器官功能不全、脾功能亢进、应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及其他抗干扰凝血功能疾病的患者。
仪器设备:CS-2000i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生产企业:日本Sysmex公司);BC-5180CRP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生产企业:Mindray公司);西芬斯CEMS血栓弹力图仪(生产企业:乐普科技)。
所有研究对象均于术前2h内采集前臂肘静脉血3管,分别进行凝血6项、血常规及TEG检测。其中用于常规凝血功能检测的血样使用CS-2000i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严格按照说明书中程序进行;用于血常规检测的血样真空抗凝后,使用BC-5180CRP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严格按照说明书中程序进行;用于TEG检测的血样取1.8mL注入含枸橼酸钠的真空抗凝管中抗凝后使用西芬斯CEMS血栓弹力图仪,严格按照说明书中程序进行。
表1. 三组凝血常规检测的比较(n=40,±s)
表1. 三组凝血常规检测的比较(n=40,±s)
与N组比较,*P<0.05;与A组比较,#P<0.05
分组 PT APTT TT FIB DDIM N组 11.80±0.25 29.04±2.79 15.00±0.41 4.29±0.66 2.42±1.15 A组 11.70±0.39 28.80±2.32 15.2±0.57* 4.04±0.51 2.31±1.00 B组 11.5±0.54* 29.07±2.93 15.3±0.57* 3.92±0.69* 3.18±2.15*#正常值 10~14 23~35 14~22 2~4 0~0.55
表2. 三组血小板参数检测的比较(n=40,±s)
表2. 三组血小板参数检测的比较(n=40,±s)
与N组比较,*P<0.05
分组 PLT MVP PDW N组 213.20±62.21 10.33±1.07 13.37±2.71 A组 200.11±59.11 10.19±1.08 13.61±2.77 B组 211.75±62.66 10.44±1.05 14.7±2.77*正常值 125~350 5.4~12 5~20
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两两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平均年龄为(31.35±3.93)岁,妊娠期高血压组平均年龄为(31.76±4.49)岁,子痫前期组平均年龄为(29.9±5.02)岁,3组组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凝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B组与N组比较,PT值缩小,TT值延长,FIB值减少,DDIM值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N组比较,TT值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比较,DDIM值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值见表1。
血常规检测中血小板参数结果显示,A组与N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N组比较,PDW值变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值见表2。
TEG检测结果显示,B组与N组比较,R值、K值呈下降趋势,Angle值、CI值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N组比较,K值呈下降趋势,Angle值、CI值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只能检测离体血浆,反映凝血的部分过程,不能完全检测血液中其他因素对凝血的影响,同时,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中的血小板参数也不能很好地反映血小板的功能和状态。TEG仪是一种记录凝血和纤溶过程中血块强度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的仪器,它通过绘制出一条时间和血块强度(血栓弹力)的变化曲线来解析从凝血到纤溶中测量的各个参数,通过检测人体离体全血,从凝固开始到纤溶整个动态变化过程,能敏感的检测血小板聚集、凝血、纤溶的整个动态凝血过程它操作方便快捷,可在床边完成,检测结果更加精确。能够及时反映,临床上能够更快进行干预处理[2]。
本研究中凝血常规PT、APTT、TT三组检测值与正常值比较处于正常值范围,而FIB、DDIM值与正常值比较大多高于正常高值说明妊娠晚期产妇血压处于血栓前状态。正常妊娠组比子痫前期组PT值变小,TT值变大,FIB值变小、DDIM值变大。PT时间缩短表明凝血功能亢进,血液处于高凝状态,DDIM值反应继发性纤溶活性的强度,DDIM值增大说明妊娠高血压疾病的产妇较正常妊娠组产妇更倾向于血栓形成,提示患者可能处于血栓前状态,血栓前状态随着病情的严重程度更加明显。本实验中子痫前期组与对照组比较FIB值变小、TT值变大,说明可能为了维持凝血-纤溶平衡,引起相对纤溶亢进,子痫前期组较正常妊娠组FIB消耗增加。
表3. 三组TEG参数检测的比较(n=40,±s)
表3. 三组TEG参数检测的比较(n=40,±s)
与N组比较,*P<0.05;**与A组比较,P<0.05
分组 R K Angle角 MA CI N组 4.58±0.96 1.81±0.39 64.87±4.27 64.99±5.35 1.43±1.12 A组 4.28±0.74 1.52±0.38* 68.66±3.67* 67.07±5.22 2.24±0.92*B组 4.12±0.68* 1.37±0.38* 69.70±4.94* 67.30±6.20 2.48±1.15*正常值 4~8 1~3 53~72 50~70 -3~3
本研究中血小板参数结果PDW值子痫前期组比对照组数值增大,PDW值反应血小板的再生率[3]。PLT值、MVP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即使在子痫前期组的患者中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也处于动态平衡,只是血小板再生能力加强,可以间接反映子痫前期组血小板消耗增加。
本研究TEG参数中R值、K值呈下降趋势,提示随着高血压疾病的严重程度凝血因子水平逐渐升高,凝血功能亢进程度增加。Angle值、CI值呈上升趋势进一步证明凝血功能加强,M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值反映血小板的聚集功能,该结果与上面血小板参数结果相符,说明妊娠高血压疾病产妇与正常妊娠产妇比较血小板聚集功能没有明显变化。
通过联合使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全自动血液分析仪、TEG仪检测,发现妊娠高血压剖宫产产妇的凝血功能较健康妊娠孕妇更加紊乱,总体凝血功能呈高凝趋势,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无明显改变。以上检测仪相互补充使用能更全面及时的评估妊娠高血压剖宫产产妇的凝血功能状态,减低出血及血栓疾病的发生,减少围生期的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