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天津市和平区妇女儿童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天津 300051)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血液分析仪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总结其特点为后续治疗工作的应用提供可靠支持。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2月~2018年3月1年内接收诊治的85例中度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血液标本采集,然后利用血液分析仪分析,观察得到的分析数据。结果:经过血液分析仪对85例患者血液标准进行分析检测后,其中共有82例患者被确诊,确诊率为96.47%。其中3例患者血液标本检测结果不明显,但是患者均为地中海贫血,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后,确定影响分析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血液分析仪工作环境条件扰动,出现检测误差。结论:血液分析仪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检测结果准确率比较高,但是对作业环境的条件要求十分严格,需要有针对性的做好控制,确保可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血常规为医院疾病诊断的重要检查内容,其主要是对血液内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以及相关数据进行技术检测分析,又可称之为血细胞检验。血常规检验结果为血液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关键依据,同时也可作为其他系统疾病诊断和鉴别的重要依据,在临床医院中应用十分重要。最为原始的血常规检验为显微镜人工镜检,现在已经由血液分析仪代替,成为主要的血常规分析方法。血液分析仪的主要作用就是对血液标本内的细胞进行计数,并且根据细胞大小、内部和表面结构,对其添加细胞化学试剂、溶血素以及染色剂等特殊试剂,仔细观察细胞的变化情况,以光学和电学方法作为支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区分和计数,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在临床医学中血液分析仪应用十分普遍,以更小的工作强度,提供准确性更高的检测结果,对进一步提高临床检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因为作业环境条件的差异性,导致对其检测结果产生不同干扰,为保证最终得到的检测结果可靠,必须要基于其原理特征,来做好细节控制,确保可以为后续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支持。
选择本院2017年2月~2018年3月1年内接收诊治的85例中度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血液标本采集,然后利用血液分析仪分析,其中共有82例患者被确诊,确诊率为96.47%。其中,共有42例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年龄24~65岁,平均(42.35±6.81)岁。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均未接受以及服用任何会影响血液指数的治疗方式以及药物。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为避免在检测中血样内生成中小凝块,必须要保证仪器进样时标本的均匀混合,需要对参与研究的患者进行静脉采血。所有位于体表的浅静脉均可以作为采血部位,最佳采血部位为肘部静脉,如果患者肘部静脉不明显,则可以选择手背静脉或者内踝静脉。采血前要做好准备工作,避免患者出现皮肤红肿、溃疡等情况。所有患者均需要采集10mL静脉血,并进行抗凝处理,最后利用血液分析仪检测。本院采用的为ABX-60型血细胞分析仪,用血量少但是检测效率高,可提供18个分析参数,试验准确性、精确性以及重复性等全部可以达到仪器所规定的性能指标。对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检测,测定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以及血红蛋白计数,分析其符合率。
参与研究的85例中度贫血患者,血液标本检测后,高荧光网织红细胞比率(HFR%)、网织红细胞绝对值(Ret#)、网织红细胞百分率(Ret%)、低荧光网织红细胞比例(LRF%)和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比率(IRF%)等相比健康者各项指标均明显偏高,且基线为8.99%<IRF%、1.73%<Ret%,网织红细胞状况可以显示出肾病患者的红系生长与骨髓增生状况。就最终检测数据结果来看,其中有20例血样血小板减缩,检测出的血小板指数在50×109/L以内,分析计算曲线小面积为0.878,血小板指数在30×109~50×109/L时,Area数值为0.842。并有6例重度贫血,对比正常的血细胞指数,患者数值明显偏低。另外,还有3例血样检测结果不明显,但是患者为地中海贫血,经过对所有因素分析后,可以确定影响测定结果的原因为仪器作业环境条件差异,产生一定测定误差。经过血液分析仪对85例患者血液标准进行分析检测后,其中共有82例患者被确诊,确诊率为96.47%。见表1。
血液分析仪在临床应用中作用显著,具有分析速度快、结果精确率高、作业强度小、测定参数多等优点,可以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数据支持。但是对于本次研究中的85例患者血样测定,其中有3例患者血样测定结果不明显,产生一定误差,这样就代表了血液分析仪在实际应用中还是存在一定缺陷,受到外界环境条件扰动后测定结果产生变化,失去了参考以及判定价值。应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样测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人为主观因素影响,相比传统的测定方法,消除了人为方面造成的干扰。但同时也拒绝了人主观能动性,一旦在测定过程中出现可疑结果,必须要进行再次复查,尤其是对于细胞形态学和分类来讲。
血液分析仪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可应用的范围非常广,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以及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以及粒细胞百分比确定等。本次研究中选定85例中度贫血患者作为对象,利用血液分析仪对其血样进行测定,诊断符合率为96.47%,其中1例结果不明显,主要是因为测定环境条件差异影响,正常情况下需要将实验室环境温度控制在18~22˚C,如果高于或者低于此温度,便会对血液细胞形态产生影响,进而造成测定结果误差。
为进一步提高血液分析仪在临床应用中起到的作用,必须要保证其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基于仪器工作要求,对实验室环境条件进行控制,除了要调节温湿度以外,还需要避免周围存在电磁波、射线以及在噪音影响,且还应定期对环境进行通风换气,降低实验室内的灰尘含量。而对于各医护人员来讲,需要提前学习并掌握血液分析仪作业原理,基于其测定结果的重要性,在使用仪器前,对于所有厂家提供的仪器和试剂,均需要进行空白测定,确定所有参数无异常,为血样准确测定提供保障。另外,还要注意对血液分析仪操作人员的培养,必须要确保其具备熟练准确操作仪器的能力,不定期对其进行考核,包括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排除人为因素对测定结果产生的影响,确保最终测定结果的可靠性,可以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综上所述,血液分析仪在临床中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检验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必须要提高对其的重视,消除外部因素对其测定结果的干扰,为提高诊断和治疗效果提供重要支持。
表1. 血样分析异常结果(N=85,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