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商代教育史料”辨析六则

2019-01-14 08:45熊贤品
殷都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卜辞甲骨文学者

熊贤品

(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甲骨文中有“大学”的记载,学界多借以探讨相关的教育问题[1];受此启发,学者们通过甲骨文的阐释,建立了较为丰富的商代教育史内涵,比如在学校类别方面,认为商代存在“小学”、“右学”;在教学方面,存在商王亲自教学,以及请假、学籍制;在教学内容方面,包括对食礼的教授等[2]。

笔者此前也赞同相关意见。但也注意到,有前辈学者指出,甲骨文中“学”的用法,主要有用为名词的人名、训教场所,和用为动词的学习、训练等意思[3]。与本文讨论主旨相关的,是用为“训练场所”之意的“学”;但“训练场所”是否就是“大学”、“小学”或者“学校”?笔者以为未必;近来在读书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现撰为此文,并请同好赐证。

一、《合集》16406“乍(作)学于入”与“商代小学”

从目前的材料来看,甲骨文中有“大学”的明确记载[4],而“小学”还尚未见到。不过,有学者认为商代应当存在“小学”,其依据之一,是认为既然甲骨文中有“大学”,那么由此,推测“小学”也必然存在。依据之二,则是《合集》16406:

乍(作)学于入,若

论者认为这段卜辞的意思,是说“在内建造学校是否顺利”,由此认为“这个学校应当就是‘小学’”。

按,上述解释并没有充分依据。关于本条卜辞的解释,学界有“在国都(或王宫)内修建学校顺利吗?”[5]、“建学于入(芮)地,是否顺利”[6]、“应该引起在某地发布指令的事情的发生,因为它(指令)将得到(帝或神灵)的认可”[7]等看法。这条卜辞的关键,在于“入”的理解。韩江苏曾就此进行专门考察,她梳理了对卜辞中所见的“入”地资料后,指出:

由各期的王卜辞看,“入”地有学校,是祭祀场所……“入”地的性质,相当于西周时期的大学、辟雍之地,在“入”地举行的射箭比赛称为“弹”和“弹侯”……“入”地是举行祭祀、行礼仪、并进行饮酒燕飨的公共场所[8]

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比较合理的。关于本条卜辞的理解,我们赞同前引用“在入地建立学校,顺利吗?”的理解。由此可见,《合集》16406“乍(作)学于入”的记载,是关于商代设立学校的资料,并非反映商代存在“小学”制。

二、《合集》20101等材料与“商代右学”

有学者认为商代存在“右学”,所列举的材料是:

《合集》20101:丁巳卜,右学

《合集》3510.1:右学

认为此处的“右学”,就是《礼记·王制》记载的“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及郑玄注“右学,大学也”。

按,如果核对原文,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两条引文都是有问题的,原文应为:

《合集》20101:丁巳卜……侑学……

《合集》3510:侑学……二告

《合集》3511:……亘贞……于学戊[9]

“侑”读为“右”,自无疑问。问题的关键在于,上列意见省去了两条原始卜辞“学”后面的文字,引用不完整,从而易造成误解。

按,甲骨文中有人名“爻(学)戊”,为殷人先王时代的巫师,如:

《合集》2130.8:贞,侑学戊

三、《合集》13705等与“商王亲自教学”

卜辞中有“王其学”的记载,如

学者或认为,这两条卜辞分别是指商王亲自进行教学、传授骑马技艺。

按,卜辞中还有相关记载,如《合集》39822.1:

庚寅卜,争贞,王其学,不遘

笔者以为,甲骨文中的上述“爻(学)”[10],可能有如下几种理解:

第一,“训练”。依据相关材料:如:

杨升南先生认为,“学众”既“训练众”[11]。此外,学者多将此处的“学”读为“教”,高智群先生认为“该辞‘教众’与前引卜辞‘振旅’实际上是一回事,都是教练士卒习战”[12]。

第二,“考核”。《令鼎》:“小子乃学”,杨树达读作“效”,释为“验”[13],亦即考核、检验。《静簋》:“王以……邦君射于大池,静学无斁”,其中的“学”,也是这种用法。近来公布的西周中期《闻尊》铭文,有“余学(效)事,女(汝)毋(无)不善”之记载,此处的“学”也多读为“效”,意为“考效”[14]。

这里也理解成“占卜”之意为合适。

而如果读为“教”,则存在如下疑问:首先,“王其教”的“教”后面,似乎应当有宾语;其次,“教马”的用法,比较奇怪,文献中很少见。

从上述讨论来看,不论是将上引卜辞中的“学”理解成“训练”、“考核”还是“占卜”,在《合集》12570.1、13705的理解上,都要比理解成“教”、从而认为上述卜辞分别“反映商王亲自进行教学,或者传授骑马技艺”更为合适。据此,本文认为上述《合集》12570.1、13705两条材料,并非和商代教育史有关。

四、《花东》181与商代学校请假问题

《花东》181:

己卜,子其疫,弜往学。庚卜,子心疾,亡延。

有学者认为,这里反映的是孩童因为患心疾,不能去学校;其父占卜而得到“亡延”的结果后,去请假。从而表明商代学校有不能缺席的规定。

按,从相关篇章来看,这条卜辞的内容,应理解为“‘子’有疾疫,不要进行有关舞之学习?”[15]这里的“学”是用为动词意的“学习”,而不是用为名词意的“学校”[16]。据此,《花东》181“弜往学”这条卜辞,并非是说去学校上学,更和所谓的学校请假问题无关。

五、《合集》3250“学”与“学籍”

《合集》3250记载:

1.查刘钊等《新甲骨文编》、李宗焜《甲骨文字編》等书,均未收录“版”字;此外,本字右半也与“反”有差异,故本字释“版”可疑。

3.“反”字为从从“厂”(或“石”)、从“又”,而本字右部形体似非此,故释“返”也不可信。

4.本字从“又”、不从“寸”,故释“疛”之说也应存疑。

其次,关于全句的理解,目前有如下几种思路:

第一,认为和疾病有关,如“这条卜辞是占卜,多子继续学习按摩,不会遇上大雨?”[22]

第二,认为和学习有关,意思是说“多子连续往学”[23]、“贞问多子去疾邑就学,是否会遇大雨”[24]、“多子(商王室贵族子弟)学习是否要延长,不会遭遇大雨?”[25]。

第三,断读为“丙子卜,贞,多子其延学,返,不遘大雨?”。

按,从上文讨论,《合集》3250应当写定为:

六、《合集》27649“飨多子”等与“商代教授贵族食礼”

有学者认为商代学校也教授食礼,依据是《英藏》153反“食多子”,及《合集》27649“飨多

子”:并认为在宴飨的过程中,教育贵族子弟相关食礼。按,这种意见也有过度阐释之嫌。于此,我们可以考察清华简中有关篇章的记载,作为参考。从清华简已经公布的诸篇来看,如《周公之琴舞》等篇,其中有很多宴飨的内容,记载了西周初期宴飨方面的相关仪节,包括宴飨的步骤、宾主的唱酬等方面,但并未涉及宴飨时对贵族子弟食礼的教授。因此,我们认为,并非在所有的宴飨过程中,会同时教授相关食礼的内容。曾有学者指出,上述卜辞材料反映的,是商代存在对贵族的宴飨制度[26],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比较严谨。至于宴飨之中,是否有对贵族子弟在食礼方面的教育,从上述甲骨文材料中无可得知。

小结

综上,除曾记载“大学”之外,关于商代教育史的材料,在甲骨文中实际很有限;笔者认为过去的几条论述,在材料的理解上均存在问题,因而得出的结论并不可靠,相关的甲骨文材料并不支持所列举的相关意见。

猜你喜欢
卜辞甲骨文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殷墟非王卜辞的再整理与研究
释甲骨文“衁”字的几个异体
再谈卜辞中的“/又史”及相关问题
释甲骨文“朕”字的一种异体写法
殷墟甲骨“先用字体分类再进行断代”说评议
一百二十年来甲骨文材料的初步统计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