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无棣县第三实验小学 杜 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素质教育中,小学是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因此,让学生养成正确科学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至关重要。本文将对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详细的分析,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提出教学方法。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的影响对于小学生的发展成长至关重要。小学语文教育中,积极健康的教风、学风与浓厚的教学氛围会在无形中催促学生奋进,燃起学生的兴趣与积极主动性,便是学习最好的动力,使学生在保持对语文学习兴趣的基础之上,培养自身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室中添置书架,订阅《读者》《疯狂阅读》《快乐写作》等少儿阅读刊物,并设置语文角,学生们可以在书架上任意摆放自己的课外书籍,并与同学们分享,互相传阅。每天晨读之前轮流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自己喜爱课外读物的介绍或优美的词语语句并向大家介绍,这样会在班内形成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并提高了学生们的理解力、阅读力及领悟力,更有助于教师的语文课堂进化和课程顺利高效率地进行。
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最佳方式——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在利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时,要着重加强语文课堂上的教学设计与方法实践,探究分析式进行语文的学习,调动学生的思维,最大程度放大学生的课堂体验。例如,朱自清散文《背影》主要描写作者回忆父亲的情景,讲述了父亲对作者平凡又朴素的爱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想念与爱。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人物的情感走向与文章脉络变化,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遍《背影》的录音,再配上适合的背景音乐,进行课堂冷清悲伤氛围的渲染。接着运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故事的创作背景与主旨表达,使学生进一步的了解文章的内涵。最后,为学生播放一段《背影》的记录影片,让学生进行思考并赏析,进行课堂的结束。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使语文课堂变得活泼生动,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得到最好的课堂学习效果。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小学语文日常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提升。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整理与分析,才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以及自身所擅长的事物并把它放大,在不断地整理分析中强化自己的逻辑与思维能力。针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教师可以在教学方案中整改。例如,进行现代文章教学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提前阅读预习,并整理读书笔记。在笔记中,学生要针对课文整理全文自然段,文章的脉络梳理以及学习的难易点、侧重点,在学习过程中如何解决。课堂上,教师安排学生课文中人物性格魅力反思自身的问题,以及自己在文章中学到了什么、以后要怎么做。学生在平常的作品阅读中,也要做好笔记,记录好自己对于作品的思考、看法以及由作品联系到自身境地的感想。在课后,教师也要教导学生每天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记录下每天的学习情况、心情状况、阅读收获等。唯有反思自己,才能更快进步成长。
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更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宽学生的学习自由空间,提升学习效率。且小组合作这种自主又合作的学习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思考的学习习惯,也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例如,在进行语文例题训练时,教室给出练习题目——字词拼音或阅读理解。接着教师把学生分组进行问题的讨论与解决。每位小组成员独立思考完题目之后,进行小组讨论。组员轮流发言,提出做题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齐心协力找出解决方法。之后每组派出代表上台分享小组在做题时的经验、答题方法、错题原因及解决方法。并向大家讲述类似题目的答题技巧和审题策略,进行题目的归纳和讲解。在这种分组形式的学习讨论之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被最大程度化,自然而然地创建了浓厚的班级语文学习氛围。学生在独立性的解决问题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也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们的想象力、逻辑能力与发散性思维,挖掘并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针对小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性格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抛开传统教学形式的一味式灌输,融合创新性与新奇感,不断创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以班级为单位举办以“我的故事我做主”为主题的故事演讲比赛,带动学生们踊跃参与。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们利用平时掌握的写作技巧,结合自身的造作能力与想象力,写出属于自己的童话故事,勇敢地站上讲台向大家展示自己,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识赢得掌声。比赛过程中,学生不仅把所思所想转化为口头语言,强化了逻辑,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更锻炼了创作能力,增强了自信心,敢于直接面对困难。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足以可见思维能力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小学是培养学习兴趣养成正确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教师要着重抓住这一黄金时期,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性格特点设置教学活动,大胆创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把学生塑造成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