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科英 周玲妹
儿童时期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童年时对环境中的人、事或物的体验,多半影响成年后的生活方式。拥有幸福的童年,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归属感。儿童走进学校,面对陌生的环境,不免会产生恐惧及焦虑。如果在校园中能够找到曾经的生活痕迹,找到似曾相识的熟悉感觉,儿童对学校就不生疏、不惧怕,就会感到自在、亲切和安全。
自我认同感。童年是儿童自我认同感形成的关键时期。自我认同感是儿童对自我价值的定位、判断和感受。自我认同感强的儿童,对自己感到满意、认同,他们不攀比、不盲从、不自卑。
角色代入感。学校是真实社会规范的演习所,角色代入感会直接影响儿童将来的社会适应性。儿童融入集体中,寻找到自己的角色,知道该做什么,该怎么去做,师生、生生之间相互适应、相互合作,这样的童年无疑是幸福的。
学校教育对于幸福童年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学校为儿童提供了家庭及社会所没有的生活和学习同伴,提供同龄及差龄儿童交往的机会,使儿童在群体中获得认同和自信,在交往中习得规范和自由,在竞争和合作中得到成长。
儿童的心灵稚嫩、单纯、脆弱,早期的学习经验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当他们长大后,童年时代获得的东西,如学到的阅读、语言、音乐、绘画等,以形成道德观念与思维的方式,继续去构建内心的世界。
儿童好问、好学,学校教育恰好能够提供儿童发展的契机,解答儿童困惑,给予儿童自由和选择,丰富儿童精神世界,培养儿童心性品行,为他们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基于对幸福童年价值和儿童特性的充分认识,学校确立“给孩子一个幸福童年”的教育理念,以“培育阳光健美的世界公民”为目标,主张教育回归生活,回归儿童天性,逐步建构“幸福童年”校本课程体系。
参照“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所构成的新的课程结构体系,学校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者进行拓展、打通、整合,形成了三个模块的“幸福童年”课程体系。第一模块拓展国家课程,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在国家课程中拓展内容,每学期按计划分类别设计并完成8至9个内容;第二模块构建“春晓俱乐部”,为有一定特长的学生搭建提升的平台;第三模块开发“幸福童年自助课程”,为每个学生提供拓展兴趣的课程,如童年游戏、美食烹饪、编织、贴画等课程。
学校打破学科界限,寻找课程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课程内容的统整,开发了以“我与非遗零距离”“走进纸的王国”“探秘水生植物”“读无锡城”等为主题的实践课程。这些主题实践课程打通了各学科之间、课程内容与个人兴趣之间、课程内容与校外经验之间的广泛联系。在实践课程中,学生或倾听、或吟诵、或观察,充分调动儿童的感官,为儿童的成长打下基础。
学校每周三下午开设的“幸福童年”自助课程,进一步体现了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根据学校硬件设施和师资情况设定了阅读与表达(小记者、英语课本剧、朗读者等)、艺术与审美(春城好声音、衍纸、书法等)、体育与健康(有氧健身操、棋类活动、纸飞机)、劳技与生活(民间美食、快乐小园丁、毛线编织)、思维与探究(科学小实验、趣味魔方、创客)五大类共61个课程项目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报名,采用“走班制”“混龄制”上课,打破年级与班级的界限,给予学生更多与同龄、差龄儿童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设计《我的金钥匙——春城学子成长手册》,形成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提高对个体评价的关注度。除了学习结果的评价,学校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学校在部分年级和部分学科中进行了评价方式的改革。以四年级音乐课为例,考核以音乐剧的方式进行,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将歌曲编排成音乐剧,教师对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意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进行个别化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