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琳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前言:自古以来,人们对美的追求从未停歇,美丽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一点在民国时期的大众传媒业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民国初期的上海,“封面女郎”已经成为了各类型出版物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以精致的“女性”图像作为封面或广告主角,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以达到刊物出版的目的。
中国的媒体业在晚清时期已经萌芽,至民国初年已有较为成熟的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纯文字阅读渐渐被图文阅读所替代,包含图像的刊物更得国人喜爱。人们对出版物的阅读从读字走向读图,也使得大众媒体业的“女性”图像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1]。
民国时期,上海已经是世界闻名的国际化大都市,其媒体业已经高度成熟。而此时,大多数出版物都由“封面女郎”代言,无论是休闲类刊物还是广告上都充斥着各型各色的美女。人们被大众媒体中的“女性”图像所吸引,在视觉感染之下塑造出了“读图”的习惯,也使得这种图像信息传达方式变得更加普及。而且,在“女性”图像的影响之下,出版物的销售和信息传播目的也更容易达到。民国时期的“女性”图像并不仅仅是一种“招牌”或噱头,更为主要的作用是它对信息以及观念的传达。当人们在观看出版物中的“女性”图像时,会不由自主地将视觉冲击转化为思想冲击,画面中的所有细节都会引起受众的关注;而这也意味着,受众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女性”图像中女郎的穿衣打扮、深色状态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不自觉地认同其生活理念,由“封面女郎”带领自己进入一个全新的摩登时代。
“女性”图像的应用是我国媒体业繁荣发展的极大推手。不过民国时期大众媒体的“女性”图像展现形式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容、样式以及表现手法都发生了极大地变化。笔者根据晚清和旧上海时期的大众媒体业演变,对这一时期“女性”图像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
图像在我国古代文本之中十分常见。到了晚清时期,媒体图像开始发展。此时,石印版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绣像”逐渐流行,开创了我国近代大众传媒业使用“女性”图像的先河。晚清时期的石印版画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时事绣像,另一种是仕女绣像。《绣像小说》是极具代表性的晚清小说期刊。其中时事绣像的应用十分普遍,此时的绣像多以插图形式存在,是为了配合小说内容而增设的部分。而仕女绣像可被视为民国时期的娱乐型大众媒体图像的先例。当时,由英国人开办的点石斋书局所印发的《点石斋画报》风靡一时,这种以彩纸为封面,以连史纸石印图画为内容的画册随《申报》附送。其内容范围极广,既有针砭时事的故事又有民间传说与域外风情,为当时的国人建立了关于消闲类刊物的初步认知。而后该画报主笔吴友如所绘制的“海上百艳图”则为当时的消闲类刊物提供了新的思路:弱化刊物提供时事信息的能力而提高刊物的娱乐性。此时以“女性”图像吸引读者目光的策略正式被落实,各大刊物都紧跟潮流,以“美女”代言,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9世纪20年代中期消闲杂志的种类更加丰富。比如,杂志《红》的问世,使“封面女郎”的形象以及图片内容发生了显著变化。此时消闲杂志中的“女性”图像变得更具生活化气息。画面中的女子形象与以往大大不同,她们穿着时髦,烫发、高跟鞋、运动服、小洋装等“现代女性”的特征都体现在图像之中;这些女子的动作也由一贯地站姿或坐姿转变为打网球、喝咖啡、开车等代表“现代女子”生活的动作。此时,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图像,已经具备了传递时尚理念的能力和基础,画面叙事功力已经大大提升。
进入19世纪30年代,广告印刷制品大量出现。而此时,伴随着鸦片战争而进入中国的洋人以及洋货为广告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大量商家通过引发广告画的形式宣传自身产品,以唐就如、胡伯翔为主的广告画家也在上海滩不断涌现[3]。此时,广告画中的“女性”在中西画法融合的条件下被描绘得极为逼真,而且其装扮时尚气息浓厚,画中女郎举手投足之间都表现出一种“摩登范”。此时的广告画,在带动思想观念革新和消费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后期的“月份牌”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带动作用。企业将主营产品、美女画以及月历信息记录在月份牌之中,打造成一份既美观又使用的月历,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在19世纪的上海,月份牌的影响力极大,它的踪迹遍布上海滩的所有公共场所。月份牌中的“女性”图像从沪上名花、“大头美人”到有真实姓名的“月份牌女郎”,期间“女性”图像的形式和内容逐渐发生变化。“月份牌女郎”的构图和立意在不断朝着生活化和大众化发展。为了提高大众影响力和号召力,“女性”图像逐渐表现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特点,读者或许与“美人”熟识,但仍会被其所展现的摩登魅力所震撼。此时的“女性”图像更像是一种塑造出来的形象而非“美女”本身,其信息传递能力和带动能力也越来越强。
结论:“女性”图像的应用,让原本平淡叙事的文本类媒体变得更加生动。对于民国时期的国人来说,以美女为噱头的出版物十分新颖,其号召力和影响力远超于普通的文本类出版物。而这一时期大众媒体的“女性”图像样式也随着媒体发展以及市场需求而不断变化,最终造就了一个全新的大众传媒发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