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彬
某种程度上,“语文能力不是靠教来的,是要靠大量的阅读习来的”。对小学语文学习来说课外阅读尤其重要。教师要带着学生生成新的属于自己的深度的自由阅读,和自由的深度阅读。二者兼之,语文学习就会多一些自由的联想、顿悟的喜悦和纵深的发现。
我们处在信息爆炸和传播方式剧烈变革的时代,学生随时可以在浩瀚的知识宇宙中,以自己喜欢的姿态和方式自由遨游。然而学生的自由阅读,必须是一种有规则的自由,有制度的自由,积极的自由。面对五花八门、良莠不齐的作品,如何引导孩子甄别和选择课外阅读的内容,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读经典。读经典的作品总是没错的。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在经年累月中沉淀了自己独特的风华,成为流传一代又一代的“白月光”。“读诗使人聪慧,读史使人明智。”当一个人读了足够多的经典之后,他的气质与才华会成就他一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时不时地引经据典,冒出几句诗来,让孩子们“亲其师信其道”。在批阅学生作文时,凡是遇到有引用诗句或经典段落的,可重点标注鼓励,还可以拿来与其他孩子一起分享,让其找到获得感。
尤其要读儿童文学。当然如今的儿童文学作品铺天盖地,其中内容质量低劣的“浅文学”“伪文学”还为数不少。教师虽不能本本书都过滤一遍,但可以推荐一部分优秀作品供孩子们阅读,比如曹文轩纯美文学系列,金波先生的《回声》《绿色的太阳》《我的雪人》等等,都是值得一读并可细细回味的作品。
教师还要带着学生读新闻。关注时事动态,可以为学生打开视野。因为年龄特点,小学生对时事新闻往往缺乏兴趣,他们会觉得这些内容很枯燥,这就需要教师动脑筋引导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辟出几分钟“天下纵谈”栏目,或者每周一期“新闻眼”,再或者来个“时事论英雄”擂台赛,用各种花样“诱哄”孩子们亲近新闻,阅读时事,进而培养成阅读习惯。
此外,名言警句也可作为学生的阅读内容。名言警句用意深远,且字数少,内容精,方便记诵。适当读读警句,能让学生感悟语言的力量,同时实现人格的涵养。
阅读也不是表面读一读就算了,还要了解和把握内涵、表达方式及价值是什么,这样的深度阅读才能实现素养的提升。那么,如何深度阅读呢?
读而勤。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烦恼,明明读过这本书了或者看过这篇文章了,但就是记不得里面讲了什么内容了。这是因为人的大脑构造就是善于忘记。因此,对好的文章或书籍,教师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反复揣摩,反复品味。
读而思。《论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是为明理养智,如若书越读越糊涂,越读越愚蠢,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前景,看不到变化,那阅读又有何益?如果不将阅读习来的东西丰富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读了等于白读。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充分思考。思考什么?一要思考作者用意,揣摩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他的写作初衷、写作思路是什么,这样有助于对阅读内容的整体把握。二要思考文本脉络,去发现文章的写作顺序、遣词造句,这样有助于表达能力的提高。三要思考如果让“我”来写这类文章,“我”会怎么写,从哪个角度去写,用哪种表达方式去写等等。
读而得法。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如若读书不得法,则容易事倍功半,反之,则事半功倍。朱熹先生有读书三到之法即“心到、眼到、口到”,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爱因斯坦则采用“总分总”三步读书法。关于读书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小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来说,笔者认为采用“批注”式阅读、“勾画”式阅读效果往往会优于其他。在阅读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对一些好词好句好段进行深度解剖,勾画、圈点,小学生年龄小,生动的色彩、活泼的符号最容易让他们爱上某件事情。特别喜欢的地方他们还可以做些批注,写下自己的随想。也可在适当的时候做些必要的摘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