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旭强 汤国平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临床医学工程部 (浙江 义乌 322000)
内容提要: 通过对医疗器械日常使用和管理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结合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开机率及故障率分析、医疗器械物资供应链分析和供应商售后服务质量综合评价等模型,构建了医疗器械采购决策平台,为医疗器械的采购提供了决策依据。
国务院2015年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在纲要里提出:要在我国全面推进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加快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最终实现以数据分析为依据的决策管理,推动政府管理理念和社会治理模式的进步[1]。医疗器械是医院开展医疗工作不可缺少的主要物资,已经成为医院正常运营的生命线,医疗器械招标采购工作是医疗器械进入医院的最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医疗质量和医患关系。目前,医疗器械的采购决策还是以经验为主,设备过度配、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还掺杂“人情分”。医疗器械的招标采购应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配置需求、产品质量、成本与效益、供应商的售后服务质量等等,如何利用医疗器械日常使用和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大数据”,对上述指标进行量化考核,为医疗器械的招标采购提供“实时、动态、可信”的数据依据,辅助采购决策,是医院管理者需要关心和思考的问题。
医疗器械管理信息化作为医院信息化的一部分,同样由于信息“孤岛”的原因,在业务数据挖掘和分析方面十分薄弱。虽然医疗器械业务数据决策分析模型(如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医疗设备开机率及故障率分析、供应链分析、供应商售后服务质量综合评价)已有一定数量的文献报道和应用,但这些报道和应用大多基于传统手工分析方式,分析过程耗时耗力、分析结果滞后,导致这些分析方法很难在实际应用中推广[2-4]。
本文以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主线,通过梳理、整合医疗器械信息化管理的各个子系统,形成统一、标准的“大数据”,运用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开机率及故障率分析、供应链分析、供应商售后服务质量综合评价模型,构建医疗器械采购决策管理平台。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发布的《我国大型医用设备技术效率分析》调研报告显示:中国多数大型医用设备的利用率不高,在50%以下。造成设备利用率低的原因通常是由于医院医疗设备采购前的规划、论证不够充分,一味追求“高精尖”,导致一些医院的医疗设备资源过度配置。最终,在生存压力和利益的驱动下,医院深度挖掘“设备利用率”,导致“过度检查和治疗”的现象时有发生,医疗设备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的矛盾日益显现。通过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利用率和故障率分析,可以为医疗设备采购人员提供必要的基础信息,同时也是设备采购论证的重要内容。
1.1.1 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模型
成本效益分析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种投资决策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在有限资金的情况下,如何选择需要实施的项目,确保投资项目的收益最大化。成本效益分析常用模型包括:投资回收期法、资产收益法、量本利分析法[6,7]。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有助于医院管理者对医疗设备规划、采购做出正确的判断,合理配置医疗设备资源[5]。
1.1.2 设备利用率分析模型
设备利用率是指实际检查患者人数与设备满负荷运作情况下检查患者人数之比,设备利用率=每年实际工作量/预计工作量×100%,比值越大,其经济效益越高,反之则越低。无论医疗设备的投资,还是使用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提升设备利用率,尤其是中大型医疗设备的利用率,是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1.1.3 设备故障率分析模型
设备故障率是考核设备技术状态、故障强度、维修质量和效率一个重要指标,是医疗设备采购选择时需要重点考察的一个指标。设备故障率是指设备故障停机时间与设备应开动时间的百分比,设备故障率=[(停机等待时间+维修时间)/计划使用总时间]×100%,通过故障率的分析可以清楚看出医疗设备的技术水平,以及维修质量和效率。
医用耗材的科学与安全管理直接影响到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和医疗安全,过量的库存会占用较大的空间和资金,一味追求“零库存”又有一定的风险,保持适当的医用耗材库存是维持医院正常医疗活动必不可少的。在库存量的管理方面引进“基础库存”和“警戒库存”的概念。为保持总库和二级库的合理库存,医院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物流周期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医院的合理的基础库存,以后根据实际消耗量定期补充该基础库存。根据医用耗材的收费属性将之为可收费耗材、套包收费和不可收费耗材,可收费和套包收费医用耗材直接根据HIS收费情况自动补充二级库的库存,不可收费耗材根据该科室的特点和患者量进行估算后补充二级库的基础库存[8]。当库存量低于设定的“警戒库存”时自动发出采购申请。该模型可将医护人员从繁杂的医用耗材日常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还可以对医用耗材使用的合理性进行科学的评价,也为绩效考核提供了基础数据。
一直以来,医疗器械售后服务的管理未能形成系统化的模式,大都采用以医院为主导的内部管理,信息流在医院与供应商之间严重阻塞,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如能通过信息化协同办公的方式,让医院和医疗器械的厂家、供应商之间有更多信息沟通,促使器械供应商主动地参与到医疗器械的售后服务管理工作中来,必将大大提升医疗器械供应商的售后服务质量。具体措施包括:①对医疗器械供应商的每次售后服务进行评价、打分,定期进行排名,对售后服务差、供货不及时的医疗器械供应商进行约谈,直至终止与其签订的合同;②对医疗设备的售后服务和维修过程进行记录和维修质量跟踪,可以为医疗设的规划和品牌的选择提供决策依据,实现医疗设备采购和维修的精细化管理。
大数据应用的核心在于搭建数据集成平台,实现对异构系统之间的数据整合,统一数据编码规范,将分散在医疗设备管理系统、医用耗材管理系统、HIS、后勤物资管理等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接口开发,形成统一、规范的集成平台(异构数据库)。最后,通过决策分析模型,将现有数据转化为信息,辅助医院做出经营决策。
一直以来,医疗器械的招标采购都是医院管理最为敏感的工作之一,必须做到有据可依,是医院决策管理平台的“先头兵”,构建基于数据分析的医疗器械采购决策平台显得十分重要与迫切。本文通过构建医疗器械招标采购决策平台,帮助管理医院医疗物资,以达到提高设备使用率、降低设备故障率、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杜绝物资积压与短缺现象,合理配置医疗器械资源,提高医院管理服务水平,为医院经营活动提供坚实的医疗物资保障,更为今后的招标采购提供选择方向和依据。本文构建的医疗器械采购决策平台的雏形,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将更多的决策模型纳入体系,如耗占比,深度挖掘、利用好“大数据”潜在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