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育金
(重庆市万州区上海小学,重庆 万州 404100)
“课课练”是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出现的体育课练习形式,从9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在新课程实施以后这种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的练习形式在高度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运动兴趣的背景下,自然而然的退出了历史舞台。近年来对我国青少年体质的多次监测结果显示出学生体能素质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在此背景下,课课练再次被广大体育教师重新重视,并加强对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课课练”的探讨与研究。“课课练”重新回归体育课堂,能更有效的推动体育新课程的实施,越来越显现出其必要性和积极的作用。
1950年《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体育教学方法要点”描述:“有些简单易行发展身体素质有效的教材,要争取课课练,使之有适当的密度和运动量。”在20世纪80年代曾在体育课上占居一席之地,风靡一时。
近年来业内对体育“课课练”的界定大致如下:1、在每次体育课中安排一定时间,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锻炼的练习,简称“课课练”。2、在每次体育课中安排合理地有针对性的、可以提高学生素质的身体练习,并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进行练习。3、为了对身体全面发展而进行的专项练习,是对主教材的补充,是体育课进行素质练习的重要形式之一。4、在体育课中经常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练习,教学内容要“课课练”,练习方法直接决定了练习的效果。
(一)有一定数量的较简单的动作,学生易于掌握。要求时间短、效果好。并能在课外独自、安全、有效、有趣的练习。
(二)能更好地为完成教学目标,为学生身体素质打下良好基础,起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为《国家体质监测》的推进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测试成绩,保证学生成绩的达标。
(四)注重对体育课中一些教材练习密度和运动量不足的弥补。在教学中有些项目,难度系数高、技术动作强,教师在学生练习密度与技术达标之间无法兼顾,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课课练”的形式,具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相应素质。
根据体育教学的需要,精心设计“课课练”的组织形式将传统练习内容和方式与现代体育运动技术相结合多安排竞赛性、游戏性的练习形式。力求课课练的形式多样,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一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在游戏与比赛中、在玩耍中得到更有效的锻炼,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如:发展上肢力量,可以采用:立卧撑、俯卧撑、斜身引体、推小车、抛接实心球、双杠屈臂撑、引体向上、哑铃操等等。又如仰卧起坐练习采用两人一组在规定时间练习次数比多或接龙比赛也可以在篮球课上开展两人(或分组多人)仰卧起坐传接球比赛等等。同时引导学生将“课课练”内容组织编排在课外游戏当中,如踢毽子接力等等,并将课外游戏引入课内进行比赛。
过去体育“课课练”评价是由教师以学生集体完成一定数量的练习为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表现一刀切。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对成绩考核评价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做为体育教学一部分的“课课练”的评价方法也应适应体育课程本身和学生的发展需求。
(一)正确评价学生学习态度、行为。
新课标要求除了对学生的体育知识、体能与技能进行考评外,还将学生平时的学练态度,以及行为表现纳入到考评之中。这样能使一些体质较差,但学练态度好的学生提高了的积极性;让那些先天素质好,但学练不端正态度的学生认识到:后天的努力更为重要。从而端正他们学习态度,促进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注重学习过程、进步幅度和最终数据成绩评价的三结合。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提出:过程评价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一单元结束和一系列教学活动结束均要进行综合评价(包括知识掌握、课堂表现、技术掌握、运动成绩等)。只有将过程评价和进步幅度与终结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作出的评价才能做到客观、公正与合理,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如教师可让小组长统计每队员1分钟跳绳的个数,并参照标准数据和练习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给出该项目学生的成绩。没进步(包括技术动作)或平时练习不主动积极的学生可作出等级降低的处理,进步大的学生可以给出优良的等级,以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三)发挥教师及时评价、个体评价、个体之间评价的有机结合
评价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激励的作用,从各个方面、不同形式、不同评价对象等方面的评价有助于评价的准确性,有助于充分发挥激励的功能。
对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尺度的评价标准,让每个学生都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对一些技能强、体能好的学生应适当增加练习内容或加大难度;而对一些体质体能较差的学生应适当降低练习要求并加大辅导的力度。在练习时教师应及时观察学生练习时身体状况(如面部表情、流汗)等情况,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使用及时评价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比如问学生:“能不能再坚持来一组?”“大家有没有信心?”鼓励学生从心理上战胜自己以增强练习的自信心。同时还要加以指导,如及时的提醒学生:“注意手上动作要做到位” “要用力协调”等等并用某个动作(摆摆手、点点头等)或表情(沉默、微笑等)向学生表示其改进的效果。
总之对于体育“课课练”,需要我们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各个学校体育自身特点和教学发展的具体情况,开展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使之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成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并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