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特色和底蕴,是引领学校健康发展的动力,是学校真正的竞争力。[1]每所学校都以不同的地域特色、文化内涵、价值指向呈现自己的独特气质,并逐渐形成自身的核心文化。
南京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创办于1918年。在历经一个世纪风雨的育人路上,学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代代南卫人筚路蓝缕,心系黎民疾苦,坚守“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初心与信念,以爱心谱写生命教育的壮美篇章,以真情培育出数以万计的医疗卫生行业人才。
有品质的职业学校发展必须依靠教育哲学的内隐和外显来引领师生树立正确的信仰,用信仰凝聚学校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自觉或不自觉地流淌在师生言行之中,融入并逐渐形成学校的一种行动品质、一种精神追求。[2]
南齐时梁阳泉在《物理论·论医》中有“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之论,指明“仁爱”是为医者必备情操,因而中国古代称医术为“仁术”。唐代大医家孙思邈著有《大医精诚》,提出大医必须具备“精”和“诚”两种品格:“精”,因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医者须有精湛医术;“诚”,“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策发“大慈恻隐之心”,即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
基于古训并汲取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核心理念,结合医学职业教育的特色,学校以“以仁存心、大医精诚”为本,提炼出“仁爱、精诚”的校训。“仁者,爱人”,体现为“仁德之心、仁术之能、仁人之行”。“仁德”,即崇高的理想、高尚的品德;“仁术”,即扎实的学识、精湛的技能、博爱的情怀;“仁人”即人的全面发展。“精诚”,体现为习医之人须“精勤不倦”“真实无妄”。
“仁爱、精诚”是南卫人的价值追求和学校人才培养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所有师生员工追寻的目标和价值。它不仅是学校管理的统领、队伍建设的方向,也是德育工作的灵魂、课程建设的理想,是“南卫品质”的文化内核。
“仁爱”是一种情怀,不仅为医者之必要情操,也是师者之必备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做好老师,有四点“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3]由于教育是“仁而爱人”的事业,教师只有具备仁爱之心,才会全力以赴地立德树人,故而“仁爱之心”在四点特质中实居于统领地位。[4]
通过“仁爱”,教职员工推己及人,教育、感染学生,崇尚仁爱的“南卫品质”也成为实现学校教育成效的重要动力。
学校针对医学专业特点,遵循“理论—实践—理论”的认知规律,构建了以生为本的、学业与职业融合的“3.5+1+0.5”人才培养模式,并根据岗位要求持续更新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各专业紧密围绕行业岗位需求,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护理专业建立了工学结合下“1+N”人才培养方式,“1”是培养通用型护理人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N”是特色方向群,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行业的特殊岗位需求,与医院合作开设儿科、养老、助产、危重症护理等特色方向课程。借鉴医院“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管理模式,形成“教师—学生负责人—学生”三级责任管理制。实施“任务引领、项目承载、人文渗透”的教学模式,以护理任务为中心选择课程内容,以项目为载体设计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养成教育和职业精神培育。
学校形成了学校—系部—教研室三级立体网络化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一是通过“五线三面一中心”抓教师的“教”。“五线”即教学督导组、教学管理干部、同课程教师、学生信息员和全员测评系统;“三面”即督教、督学和督教学管理;“一中心”即“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全过程”,主要围绕教学过程的“备课、授课、作业布置与批阅、课后辅导、学业评价与考核”五个环节,课前检查课程标准、教材、授课计划、教案和集体备课检查,课中有推门听课、信息员周报、教学巡视,课后有进度检查、学委会议、教学文件检查等,以及期中和学年的集中监测控制办法。教学主要环节均有明确而具体的质量控制标准与规范,如听课制度、评课制度、例会制度、调研制度、检查与反馈制度、学分和考风督导制度、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制度等。制度标准统一,指标量化,具有可操作性。二是通过“三卡五证”抓学生的“学”。“三卡”即学业警告、留级、顶岗实习资格,“五证”即毕业证书、职业(执业)资格证书、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以学分和证书为着力点,督促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动力,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学校文化是德育工作的灵魂。生命教育是“南卫品格”的应有之义,学校通过开展系列德育特色活动,培养新时代医学生“知责之心、履责之行、尽责之举”,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呵护生命。一是将德育与课程相融合。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努力实现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的高度融合:首先敬畏生命,理解生命的价值与尊严;其次在尊重生命的过程中获得自尊、自爱与自我发展。二是将课内与课外相融合。仁爱之心的现实意义在于实践。每年的“5·12国际护士节”,学校都会举行隆重而神圣的授帽仪式,邀请资深护理专家、优秀毕业生和教师代表为学生戴上圣洁的燕尾帽,以此传递责任、担当和生命的重托。学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每人至少参加20小时的志愿服务活动。“仁爱”志愿者服务总队面向社会不同群体开展多层次志愿服务,全面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其中“爱之星”志愿服务队连续多年受到南京鼓楼医院的先进表彰。三是关爱他人与善待自我相融合。仁爱之心生成的基础是自爱。心理学家艾·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我因为爱你而爱每个人,我通过你而爱这个世界,我由于你而爱我自己”。[5]五年制高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学校在做好安全教育、卫生教育的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专业学科的教学和渗透,课外朋辈相互辅导,帮助学生提升自尊、自信、自强、乐群的健全心理品质,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发展、自我认知、自我调适,快乐成才。
教师的仁爱之心,要求其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指引,内强自身素质,外促学生发展;要积极面对挑战,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既努力提升自身的学问见识,又善于创造性地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同步协调发展,成为有用之才。[6]一是“智慧讲堂”促进班主任专业化成长。智慧讲堂以“自主研修—专家引领—问题探究—同伴互助—交流观摩—实践反思”为基本模式,以理论引领与实践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加强对班主任全过程、全方位的引导和提升。同时,学校不断完善班主任选拔聘任工作规范和绩效考评等制度,打造了“校级德育优青(优秀青年教师)—市级德育优青—市级德育带头人”的班主任成长阶梯。目前,我校共有市级“德育优青”“德育带头人”7人,名列南京市同类学校前茅,多名班主任在全国、全省、全市班主任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二是“名师工作室”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有7个市级以上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突出课堂教学教研和教师专业成长两个领域,通过课堂教学诊断、学术交流、专业实践等多种途径,搭建教学教研平台、教师成长平台、辐射带动平台,成为集教学、科研、培训等职能于一体的教师合作共同体、实践共同体。
“南卫品质”的关键着力点在于学生。学校主动与具备条件的医院在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就业创业等方面开展合作,通过创设医院情境化课堂、医学专业模块教学、医学专业知识水平/职业能力考评等多种途径,将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与培育职业精神相结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整合学校、医院及医疗器械公司三方资源,建立“医院课堂”,医院影像中心成为教学、实训和实习场所。在医院,学生面对真实病人,分析真实病例,聆听医生讲解,观看技师操作,临床一线的岗位要求和操作流程成为教学标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和康复、养老机构合作,开展“五化合一”人才培养,教学理实一体化、实训临床化、技能操作模块化、毕业实习专科化、职业素质养成一贯化,从五个维度将学业与职业相结合。
学校每年聘请大量临床专家在学校担任专业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和教师培训讲师,在医院或医疗机构担任学生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如医疗设备应用技术专业就让学校专业基础课程教师与医院(企业)聘请教师共同“承包”专业课教学任务,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
学校和医院分别成立实习工作指导机构。学校负责实习管理,有专职管理人员到各医院巡视,实习生每月返校时教师会就实习问题进行重点教学和指导。医院负责总体把关实习质量。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和医院的临床带教教师共同设计评价方案,以岗位工作项目所涉及的相关内容为考核点,定期对实习生进行专业知识水平、职业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的考评。
学校成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对学校发展规划、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同时学校实施全员听课评课制度。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每学年至少开设一次公开课。教师互评的覆盖面在90%以上,学生全员参与评教,还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听课评价。
倘若不遵循教育规律,教师仁爱之心的实践必然是盲目低效的,因而教师在进行仁爱之心实践时,应自觉对教育规律做到了解、掌握和利用。教师要洞察教育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关系,理解所从事工作的未来导向性,面向未来培养国家、社会所需人才。[7]
学校积极践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成效显著。学校广泛开展在职护士国际课程培训,积极组织师生出国深造,努力开拓海外就业及培训渠道,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倡仪,主动“走出去”,为急需护理及相关专业人才的国家和地区提供技术培训。
百年仁爱,精诚筑梦,南卫人将继续锻造“南卫品质”,不断丰富“仁爱、精诚”的文化内涵,书写新的百年乐章,促进学校办学品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