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海
重视中小学中层管理者队伍建设,提升中层管理者领导力水平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本期“教育研究”围绕“进退之间:中小学中层管理者领导力提升”这一主题,推出《望而却步:不想做校长的中层及其激励》《学校中层角色之难为及其化解对策》《对话:学校中层干部领导力提升的有效途径》等3 篇文章,其中《望而却步:不想做校长的中层及其激励》一文以调查研究的方式,通过访谈8 位中层管理者,对他们的岗位工作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度分析,认为中层管理者追求学校领导者职务的动机总体不强,并从激发职务晋升动机与解决现实需要两个层面,提出了激励策略。《学校中层角色之难为及其化解对策》一文从中层管理者角色“难为”的角度出发,建构了中层管理者角色难为的化解之策。《对话:学校中层干部领导力提升的有效途径》一文从“对话”的角度提出了提升中层管理者领导力的有效性问题。
首先,3 篇文章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感。文章都是基于实践、直面实践以及在实践中开展研究的,有的研究者以调查研究的方式关注实践,有的研究者本身就是中小学领导干部,身在其中,深有感触。其次,3 篇文章都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它们都是基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作出的分析与探讨,《望而却步:不想做校长的中层及其激励》一文是基于“教师不想做中层”与“中层不想做校长”等问题展开的;《学校中层角色之难为及其化解对策》一文是针对中层管理者的角色冲突、角色压力及角色消沉展开的;《对话学校中层干部领导力提升的有效途径》一文是针对中层管理者上通下达较难如愿,两头受气状况展开的。再次,3 篇文章都重视建构之策这里深刻地体现出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构建的意蕴,要求我们不仅要有质疑与批判精神,更要有建构意识与能力。当然,3 篇文章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调查研究的样本较少,难以具有广泛意义上的说服力;对角色难为的三种化解策略的分析过于笼统,针对性不强;对话策略与路径阐释的逻辑不够清晰、具体等。
为了更好地提升中小学中层管理者领导力,更有效地推动中层管理者队伍的建设与发展,除了上述文章中提及的相关策略、路径之外,还需要关注以下一些内容:
一是转变教育行政职能,激发学校发展活力。随着我国社会改革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化,政府一直在不断推进教育行政改革,革除教育行政的弊端。比如,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2017 年《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要健全教育宏观管理体制”“要完善教育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教育评价制度、完善教育督导体制及教育立法和实施机制”。通过教育行政职能的不断转变与改革创新,从宏观上让学校教育改革更加简约,更加民主,更加自主与自由,让校长办学更有激情与活力,也更有利于调动学校中层管理者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强中层管理者对自身工作的认同感与幸福感。
二是要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干部队伍有序发展。制度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制度对各种冲突起着疏导与调节作用,进而确保社会的稳定。显然,一个组织、一所学校同样需要有内部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的力量规范学校干部队伍有序与有效发展。比如,学校可以建立中层管理干部的选拔、任用、培养及晋升制度,建立教师、干部队伍激励制度,建立绩效评价制度,以好的制度规范人、引领人、成就人。
三是要加强思想教育,提升干部队伍政治素养。2016 年中央组织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指出:中小学校党建工作存在着党员教育管理松散,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等问题。在中小学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政治站位,提升中小学干部队伍及教师发展的思想政治意识及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正如鲁洁教授所言:“思想教育可以使人超越‘自我’的局限,得以从更为广阔的时空范围去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它又能使人超越今天的现实,对社会作出‘超前’反应。它还能使人从直接的物质利益中得到升华,充分感受精神世界的迷人色彩。”从思想的高度做人的教育工作更适合于人的内在需要,具有“深沉”性和内生性。思想教育对干部的成长发展所具有的价值引领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显然,中层管理者队伍的建设需要有外部环境的优化、制度的完善以及思想教育的影响,但更需要有中层管理者自我内省及自我发展的深化,需要中层管理者的内在自觉。这就要求每位中层管理者要基于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爱与坚持,基于对教育基本规律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探究,基于对管理岗位工作所具有的执着信念及改革创新,基于对学校发展及学生成长的责任与担当,在工作实践中努力学习、积极探索、不断反思、持续内化,进而达成自我发展的升华和自我价值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