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曼单艳芬
数控实训是一门实践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和项目训练掌握数控加工的相关知识,能对较复杂的零件进行数控加工工艺分析,掌握编程技术,具备数控加工的技能,并经考核取得数控加工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主要缺点是:(1)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方式主要是阅读文字资料,由于内容专业性强且较为枯燥,很多学生敷衍了事,更有部分学生没有预习就直接开始实训操作,存在很大安全隐患。(2)因理论讲解占用了较多课堂时间,学生实训操作时间大大缩短,迫于时间压力,许多问题来不及反复思考与探讨,养成了有问题直接找老师的依赖性习惯,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3)受场地、设备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在观看教师示范操作时,往往不能完全看清并记住操作步骤,影响后续加工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将丧失学习的主动性。(4)课后缺乏能够供学生交流与复习的平台。
针对传统数控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微课短小精练的特点,选取本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两个平行班级(分别为1651班、1652班)作为研究对象。两班学生自入学以来已修课程成绩无显著统计学差异。1651班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1652班作为实验组采用微课教学模式。
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将课堂内将要学习的重点难点经过精心设计制作成微课,并尽量做到生动有趣。将微课上传至校园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自助端随时随地观看,微课学习之后,设置一些简单测试题,学生需要参与答题并达到一定的合格率,方可进入课堂进行实训操作。以“宏程序的编程指令及应用”为例,课前教师将有关宏程序的基本理论知识、应用特点等录制成微课,通过平台推送给学生预习,并要求学生完成测试题,教师记录成绩并梳理出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在课堂上重点讲解。
教师由原来的理论讲解转为答疑解惑,节省了大量讲解时间,留给学生操作加工的时间更多。在实训过程中如有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微课视频进行分析探讨,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实施“宏程序”的课堂教学时,笔者将课堂分为三个环节。
环节一提出问题:(1)对椭圆曲线数学处理的方法理解是否准确,即椭圆加工的思路应是怎样的?(2)将宏程序编程与一般编程做比较,其具体特点是否明确?(3)怎样利用宏程序编写椭圆程序?
环节二分析问题:(1)以椭圆轮廓的加工为例导入宏程序的概念。(2)学习宏程序变量的使用、基本语句等理论知识。(3)运用IF条件判别语句,完成椭圆轮廓编程。
环节三解决问题:分析结束后,学生领取各自的任务,完成典型零件的加工。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如果忘记某个知识点,仍然可根据微课视频答疑解惑,继续相关学习与实训。
课后学生通过学习平台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完成课后练习,并针对课堂完成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将结果分享给同学或教师,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同时,系统自动为学生打分,并将此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通过校园网络学习平台,教师能够查看班级学生成绩分布,并客观分析每一环节的学生参与情况。接下来,教师继续跟进,归纳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评教学效果,针对薄弱环节改进调整教学设计并发布下一个微课视频,逐步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考试成绩和数控铣削加工中级工考工通过率来评判微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考试成绩采用“理论成绩×30%+实操成绩×70%”的方式进行考核。利用本校网络学习平台,从题库中抽取电子试卷,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入平台完成线上闭卷测试。实训结束,由教师布置题目,完成某一零件的数控加工,根据学生机床操作流程及最终零件加工完成情况按评判标准打分。
对比分析两组成绩发现:理论成绩无明显差异,说明学生能够通过课前微课的自主学习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但实操成绩相差较多,说明微课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数控实训操作的练习质量,且效果明显。两组学生分别在学期结束时进行了数控铣削加工中级工考核,最终结果对照组通过率为87.5%,实验组通过率为100%,更加证明微课教学模式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数控加工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