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性教育中的多元性倾向教育

2019-01-14 05:18郭凌风刘文利
江苏教育 2019年72期
关键词:性幻想异性恋儿童性

郭凌风 刘文利

一、全面性教育中的多元性倾向

1.关于性倾向的概念。

性倾向通常包括三个方面:性别认同、性吸引和性行为,包括对他人的持续情感依恋、爱慕、性欲望与幻想。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异性恋,但是人类的性倾向是多元的,除了异性恋,还存在其他的性倾向,如同性恋和双性恋。

关于“性倾向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的”这一问题,研究者们对基因、大脑、激素、发育、养育环境、社会和文化等因素进行了研究,但至今还没有确切证据表明性倾向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但无论性倾向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的,或是先天和后天相互作用形成的,都是正常的,都应该得到尊重。

2.少数性倾向者的权利。

同性恋群体经历了去病化和去罪化的过程。1973 年,美国把同性恋从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中剔除;2001 年,中国把同性恋从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中剔除,这意味着同性恋的去病化。1997年,“流氓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去除,意味着同性恋的去罪化。关于同性恋群体的婚姻权利,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规定,至2019 年7月,同性婚姻已经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合法化。在为人父母的权利方面,同性恋者也同样享有为人父母的权利。在一些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允许同性恋伴侣通过领养或生殖技术,享受养育孩子的天伦之乐。

二、全面性教育中的多元性倾向教育

全面性教育中包含多元性倾向的内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以下简称《珍爱生命》)在不同年龄段涉及了多元性倾向的相关内容。

在三年级下册“性与健康行为”单元主题一“青春期的困惑”中,介绍了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两个知识点。在心理变化知识点中,呈现了人际关系变化的困惑,而同伴吸引的困惑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这里的同伴吸引不仅包括异性的性吸引,也包括同性的性吸引。

在四年级下册“性与健康行为”单元主题二“青春期的性幻想与性梦”中,解释了什么是性幻想及性幻想的作用,不仅有对异性的性幻想,也有同性之间的性幻想,让学生了解有些人的性幻想对象可能是同性,这也是正常的。

在五年级上册“家庭与朋友”单元主题二“消除歧视”中,提到了对性倾向的歧视,并强调了歧视的危害:伤害他人的自尊、自信,影响社会的公平、公正,破坏社会的安全、和谐,并介绍了应对歧视的方法和关于反歧视的法律法规,旨在培养儿童尊重差异、包容多元、平等待人和保护遭受歧视的个人等价值观和相关行为。

在五年级下册“性与健康行为”单元主题二“青春期的爱情”中,介绍了异性之间的爱情和同性之间的爱情,运用斯腾伯格爱情三元论(亲密、激情和承诺)为学生讲解爱情,旨在让学生正确认识爱情,形成积极的态度,学会用适合的方式表达爱。

在六年级上册“性别与权利”单元主题一“性倾向”中,从科学的角度介绍了性倾向的类型: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异性恋,但是有少数人会对同性或者对异性和同性都产生性吸引;介绍了目前关于性倾向原因的研究结果;强调了不同性倾向者的权利,传递了以平等、包容、尊重的态度对待少数性倾向者的价值观念。

三、小学性教育中开展多元性倾向教育的意义

1.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

女孩的性发育大约从9~10 岁开始,男孩的性发育大约从11~12 岁开始。在青春发育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速度是不匹配的,生理发育的成熟和心理发育的不成熟容易使男孩和女孩对自我角色的认知不清晰,青春期是儿童形成自我概念和完成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教育和文化对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的形成非常关键。

在学生性发育开始前讲解有关性倾向的知识,可以避免学生对于自我认同的恐惧。如果在小学高年级没有机会学习有关性倾向的知识,部分性少数学生可能会因为自己对同性产生性吸引而感到害怕、恐惧,并通过非正规渠道了解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很可能良莠不齐,甚至带有偏见和错误,这无疑对性少数学生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尤其是在恐同或者性倾向污名化的环境中,如果缺乏对性倾向知识的科学讲解,就会影响性少数学生个体的自我认同和发展。

2.预防校园暴力与欺凌。

研究发现,初中是校园暴力与欺凌的高发阶段,校园暴力与欺凌的数量在初中会急剧上升,而导致校园暴力与欺凌的原因主要包括基于性倾向、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的欺凌。同性恋学生除了会经历异性恋学生遭遇的多种形式的校园暴力与欺凌,他们还面临着异性恋霸权文化、性别刻板印象、对性倾向的偏见等带来的压力。校园暴力与欺凌造成的负面影响,如抑郁症状和自杀倾向,对同性恋学生的影响普遍比异性恋学生更加严重。

对性倾向进行客观全面的讲解,有利于减少学生通过其他认知渠道获取不准确的信息而导致的对性少数群体的污名化和偏见。同时,研究发现,在小学第一次接触到“同性恋”一词的大学生比初中或高中第一次接触“同性恋”一词的大学生对性少数群体更加宽容,这说明在早期教育中开展全面性教育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异性恋学生在基于性倾向的校园暴力与欺凌中往往起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他们可能是暴力、欺凌事件的实施者、旁观者或性少数学生的支持者。向大多数异性恋学生讲授关于性倾向的相关知识,不仅有利于培养异性恋学生平等、尊重的价值观,减少对同性恋群体的偏见和污名,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整体校园氛围。

3.预防儿童性侵害。

以往预防儿童性侵害的教育大多关注男性对女性的性侵害,在《珍爱生命》五年级上册“性别与权利”单元主题一“预防儿童性侵害”中,则提到儿童性侵害可能来自异性(男性对女性、女性对男性),也可能来自同性(男性对男性、女性对女性)。对于预防儿童性侵害,不能忽视女性对男性的性侵害和男性对男性的性侵害。通过教育,儿童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儿童性侵害的预防。但是这里需要指出,同性恋者并不等同于恋童者。

四、关于多元性倾向知识的迷思

1.了解同性恋知识,不会“变成”同性恋。

没有任何研究证据显示学习同性恋的知识会让人变成同性恋。这个谬论的产生,也是因为对性倾向相关知识的不了解或环境对同性恋的污名导致的。

性倾向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的人可能很早就能确定自己的性倾向,如在小学高年级、初中阶段,有的人可能很晚,如在大学甚至工作后。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通过人际交往去分辨友谊和爱情,如有的学生可能会存在“我和我的一名同性朋友关系特别好,我是不是同性恋”这样的疑问。在这种情况下,父母需要客观地告诉孩子:“你正处于或者即将处于对性倾向的探索过程,随着你一点点地长大,你会慢慢发现什么是友谊、什么是爱情,就像你从一个小孩子慢慢长高长大一样。”

2.担心孩子“变成”同性恋的原因。

是什么让父母担心孩子“变成”同性恋?可能是父母潜意识里对同性恋抱有偏见,会不自觉地认为它是不好的,也可能是深知目前的大环境对同性恋的包容程度还不够,所以,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选择一条困难的人生道路”。

父母的担心和害怕其实都是正常的,不管孩子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父母首先可以做到的是理解、接纳和陪伴一个“真实”的孩子。告诉异性恋孩子:生活中有人和你的性倾向不一样,但是你们都一样可以拥有美好的明天;告诉同性恋孩子:人的价值不由性倾向决定,每一种性倾向都是正常的、平等的,爸爸妈妈永远爱你。其次,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这项权利,尊重别人的这项基本权利,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促进形成更加宽容、友善的社会大环境。

3.关于同性恋“后天说”的讨论。

关于同性恋的“后天说”有这样几种说法:(1)父爱缺失。如果一个家庭父亲角色长期缺失,在这个家庭长大的儿子会变成男同性恋,因为他会对男性产生一种不认同和敌意。(2)母亲过于强势。过于强势的母亲会导致儿子恐惧女性,而变成同性恋。(3)单亲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成为同性恋。(4)感情上受到创伤。对异性的感情受到创伤,让人“再也不相信爱情了”,转而喜欢同性。(5)阴影。女性遭遇性侵后转而再也不敢靠近男性,成为女同性恋。(6)模仿学习。被同性恋的知识信息和人物“带偏了”。

但是以上几种说法在研究方法和样本选取上受到了质疑和批判,同时,一些结论的得出是基于对同性恋的污名,如“性别倒错”,男孩小时候爱玩女孩的玩具,长大后会成为同性恋。

4.关于同性恋“先天说”的讨论。

从遗传、大脑结构、激素等研究结果都并未得出一致结论,即并不能确定同性恋就是天生的。有人提出,同性恋恋人无法以异性恋的繁殖方式繁衍后代,如果同性恋是天生的,那么这种基因是如何保存下来的呢?一些研究者采用“生存博弈”来回应该观点,即同性恋家庭的晚辈亲系的存活率更高(如同性恋的姐姐的孩子),但该说法也未得到一致的研究数据的支持。

5.学习性倾向知识不会让同性恋者变得越来越多。

性倾向究竟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科学界尚无定论,也没有研究证据表明学习性倾向有关知识会让异性恋变成同性恋,同时,对同性恋的“扭转治疗”也不能使同性恋变成异性恋。作为一种少数的性倾向,不同研究得出的在人群中的比例是不同的,但大多数研究得出的结果都稳定在3%~5%。“为什么我觉得现在同性恋越来越多了呢?”也许变多的不是同性恋,而是更加开明、包容的社会,以及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共同为权利和平等携手并进的我们。

猜你喜欢
性幻想异性恋儿童性
用“东方红”和“新锋尚”诠释少先队政治性与儿童性——东方红小学少先队品牌建设两例
我国儿童性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性幻想,夫妻性生活的“加油站”
儿童性教育走上前台
面孔吸引力认知偏好与动机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
青年学生男男性行为者的同性性取向成因初探
北京市男同性恋生存状况调查及建议
我爱问编辑
儿童性教育让家长犯难
夫妻何妨性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