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标 赵品恒 柯嫒 季向东 王雪刚 潘斌清 端木李玲
摘 要:常农粳11号原名“常粳13-9”,系由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运2645/J130配组,经常熟、海南连续多代选择而育成,2013年推荐参加江苏省晚粳迟播组预试,2014-2015年参加江苏省晚粳迟播组区试,2016年参加江苏省晚粳迟播组生产试验并在苏州、无锡等地丰产示范试种,2017年6月通过江苏省审定(苏审稻20170014)。该品种属迟熟中粳类型品种,综合表现稻米品质优良,适口性好,商品性好,高产稳产性好,增产潜力大,熟期适宜,综合抗性较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为了进一步完善提高农粳11号配套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特进行不同氮肥水平试验。
关键词:优质水稻;实验报告
本试验在大田环境下通过设置小区试验,比较常农粳11号在不同氮肥水平下产量构成、生长发育特性以及生物产量的差异,通过分析比较产量构成因子的相对重要性,确定常农粳11号优质高产的最佳氮肥施用量,为大面积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设计
小区设置:共6个处理,处理1空白区,不施用氮肥,处理2亩施纯氮12公斤,处理3亩施纯氮15公斤,处理4亩施纯氮18公斤,处理5亩施纯氮21公斤,处理6亩施纯氮24公斤。小区面积0.03亩,随机排列,重复三次,小区间筑好小田埂用塑料膜包好,防止肥料混串,四周设计保护行。
试验田前茬为冬闲田,地力中等,肥力均匀,排灌方便,采用机插育秧,手工移栽,于5月21日播种,6月10日移栽。移栽密度为1.68万穴/亩(行距9寸,株距4寸),每穴3~4苗。大田肥料运筹统一为基肥占40%,分蘖肥占30%,其余30%在倒四叶抽出时施用。水浆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措施均参照大面积常规水稻高产栽培要求。具体设计如下表:
2.取样与测定方法
(1)茎蘖动态。每个小区定点10穴作为1 个观察点,选取2个观察点作为重复。分别在移栽期(栽后10d)、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N-n)、高峰苗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观察茎蘖消长动态。
(2)干物质及叶面积的测定。分别于移栽期、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抽穗期、齐穗后20d、成熟期(收获前1 d),每个小区取3穴为1 个样本,每样本分解为绿叶、枯叶、茎、鞘和穗(抽穗以后),测定叶面积和干物质重。
(3)水稻产量结构调查与实产。在水稻成熟前10天左右普查各群体的有效穗数(每小区40穴以上),并计算单位面积穗数。根据单穴平均穗数,选取有代表性的10穴正常稻株调查每穗粒数,计算平均每穗粒数和群体颖花量。结实率测定于成熟期选取10穴正常稻穗,采用常规手摸法测定,并选取三份1000粒完好籽粒晒干至含水量14.5%时,计算稻谷千粒重。水稻成熟时,各小区单独脱粒测实产。
二、结果与分析
1.生育期
表2为常农粳11号氮肥水平试验的生育进程。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生育期有所延长,其中水平6的生育期为163天,比不施用氮肥增加了8天;
2.产量与穗粒结构
表3 为常农粳11号的产量情况。氮肥水平试验中,亩穗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每穗粒数先增加后降低,千粒重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结实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水平4处理的实际产量最高,和水平5、水平6没有显著差异。可见,对于常农粳11号亩施纯氮18公斤可以达到最高产量、效益最高,多施用氮肥则会造成产肥料浪费和效益降低。
3.茎蘖动态
如图1所示,不同氮肥水平处理的茎蘖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移栽后30天左右达到高峰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分蘖数呈增加的趋势,以水平6处理的最高,高峰苗达到24.79万。高峰苗后,水平3、水平4、水平5和水平6四个处理下降速度比较快,水平1、水平2二个处理下降趋势平稳。最终成穗数以水平6处理最高为19.15万,成穗率以水平1处理最高为84.82%。
4.葉面积指数
由表4可以看出,在抽穗之前各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抽穗后20天仍有较高的绿叶面积,成熟期的叶面积指数以水平4处理最高,可见成熟期有较多的绿叶面积是提高产量的保证。
5.干物质积累与经济系数
如表5,分析不同施氮水平群体生物学产量形成及经济系数的关系可以发现,生物学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但是经济系数却是施氮量最高的处理最低。水平2、水平3和水平4三个处理之间的变异很小,稻谷产量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总生物学产量的增加。可见在适宜群体规模下,提高群体总生物学产量,是提高最终产量的重要措施。
三、结论与讨论
氮肥是水稻生长发育最重要的肥料,合理施用氮肥是水稻生产中获得最佳效益的重要途径。不同品种有不同的特征特性,最佳氮肥用量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每个水稻新品种在进行大面积推广之前,应开展其不同氮肥水平试验研究,找出最佳的氮肥用量,获得理想的产量水平。
常农粳11号属迟熟中粳品种,全生育期153天左右,在太湖地区适宜播种期为5月中旬播种,6月中旬移栽,8月底抽穗,10月下旬成熟。本试验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对常农粳11号的生育特性、产量结构以及生物产量等进行了研究,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在中等肥力田块上,以亩施纯氮18公斤时稻谷产量最高,综合经济效益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