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红蛋白与血脂检测在2型糖尿病的效果分析

2019-01-13 01:42黄东华
糖尿病新世界 2019年22期
关键词:糖化脂蛋白空腹

黄东华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9.22.039

[摘要] 目的 探究分析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检测在2型糖尿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该院2018年期间接受治疗的40例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体检的4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糖化血红蛋白、血脂。 结果 观察组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高于对照组,且高密度脂蛋白更低(P<0.05);当糖化血红蛋白水平≥6.1%时,糖尿病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最大。 结论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检测是有效的诊断方法,能够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 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血脂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9)11(b)-0039-02

临床上,糖尿病属于一种典型的慢性疾病,代谢功能出现障碍,且血糖持续增长。据调查[1]得知,大约75%的糖尿病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随着病程的延长,糖代谢会更加紊乱,并对人体的脂质、蛋白质代谢功能予以严重影响,直接损伤其他重要脏器结构,诱发癌症症状。但是,2型糖尿病临床症状不明显,往往被忽视,临床误诊、漏诊的情况屡见不鲜,使得病情更加恶化,诱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对于2型糖尿病而言,接受准确有效的检测方法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2]。鉴于此,该研究于2018年分别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及健康人群,分组接受糖化血红蛋白与血脂检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抽取该院接受治疗的40例糖尿病患者,对各种药物无过敏、禁忌证,积极配合治疗,且同意参与该次研究。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76岁,平均年龄(55.4±2.5)岁。同时,抽取同期体检的40名健康者,其中男性24名,女性16名;最小年龄44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年龄(54.1±2.3)岁。统计学分析得知,两组一般资料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会影响该次统计数据。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糖化血红蛋白及血糖、血脂检查,具体操作为:抽取患者空腹EDTA.2K抗凝静脉血2 mL,采用高效液相色普法(上海惠中MQ-2000PT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同时抽取静脉促凝血5 mL及抽取口服75 g葡萄糖后2 h静脉促凝血3 mL,放置15 min后实施血清分离(以3 000 r/min)。采用己糖激酶法(迈瑞BS-2000M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指数。同时,将空腹血清进行血脂检测。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GLU(空腹血糖)、2 h PG(餐后2 h血糖 )、HbA1c(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以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进行测量,并进行统计对比。同时,重点分析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的糖尿病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

1.4  统计方法

调查数据值以SPSS 18.0统计学软件给予处理,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采取(%)、(x±s)表示,经χ2检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结果

据统计得知,观察组空腹GLU、2 hPG、HbA1c测定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结果对比分析(x±s)

2.2  血脂指标

据统计,观察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高于对照组,且高密度脂蛋白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各项血脂指标对比分析[(x±s),mmol/L]

2.3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糖尿病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的相关性

基于空腹血糖和口服2 h葡萄糖耐量测试结果判断标准,当糖化血红蛋白水平≥6.1%时,糖尿病检测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最大,可将其HbAlc列为临床诊断的参考标准,见表3。

表3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GLU/2 hPG糖尿病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的相关性(%)

3  讨论

新经济常态下,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不良生活习惯,使得2型糖尿病高发病率趋势日益明显。相关研究[3]指出,现阶段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压与血脂控制效果差强人意,整体控制达标率只有38.9%、52.1%与29.4%。同时,2型糖尿病病死率也迅速提高,血糖控制效果差强人意,从而诱发功能障碍、血管慢性损伤、神经损害、心脏损伤、肾障碍等并发症,使得生活质量每况愈下。鉴于此,对于2型糖尿病而言,及时诊断及治疗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预防一系列并发症的出现,延长生存时间。临床上,空腹血糖和口服葡萄糖2 h耐量是2型糖尿病临床诊断的常见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然而血糖波动对其的影响较为深刻,难以真实反映出患者的病情程度。HbA1c是临床上糖尿病检测的主要参照标准,是人体血液红细胞中血糖与血红蛋白相融合的产物,合成速度同血糖浓度之间属于正比关系,具体来讲,血糖指数越高,HbA1c越高[4]。同时,HbA1c属于血红蛋白糖基化的重要部分,整个形成过程较为缓慢,且呈现出不可逆性的特点,在红细胞存在期间,血糖浓度影响较小,检测时应对其在总血红蛋白中所占的比例予以准确算出。通过该次研究中空腹血糖和口服葡萄糖2 h耐量试验结果,当糖化血红蛋白水平≥6.0% 时,糖尿病患者检测特异度及灵敏度均>80%以上,且当糖化血红蛋白水平≥6.1%时,糖尿病检测的特异度及灵敏度最大,可将其列为HbA1c的临床诊断对照标准。虽然相比于国际糖尿病联盟确定的标准,该研究总结出的特异度及灵敏度相对较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居民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指数的增长,可强化红细胞对氧气的亲和力,使得红细胞缺氧的症状进一步恶化,提高血液粘稠度及人体血脂,使得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日益增加。同时,糖化血红蛋白的提高,必然会导致肾小球越来越厚,且变厚的肾小球越来越多,极易诱发糖尿病肾病。由此得知,针对糖尿病患者实施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能够对疾病予以及时准确诊断,并预测并发症出现的风险,预防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出现。

另外,该次研究还重点分析了血脂同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证实,观察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高于对照组,且高密度脂蛋白更低,这一结论同相关研究中所总结出的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相比于正常人差异较大”[5]相一致。由此得知,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代谢异常的症状较为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并发症的风险。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的各种血脂指标,可对患者血脂代谢及血管病变情况予以准确了解,尽早发现糖尿病可能诱发的并发症危险因子,迅速为患者制定有效的防控治疗计划,强化预后,优化生存品质。

综上所述,对于2型糖尿病的检测而言,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意义重大,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是衡量血糖控制的金标准,也是诊断和管理糖尿病的重要手段,可通过检测血脂及糖化血红蛋白,早期诊断疾病,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积极防控并发症的出现,值得临床广泛运用。然而由于该研究样本数量较少,再加上研究时间比较短,为了能够证实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检测2型糖尿病的临床意义,还需开展大样本试验活动。然而,根据已有的研究和该次研究结果分析,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检测糖尿病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李秀华,周黎.糖化血红蛋白与血脂检测在2型糖尿病检测中的临床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6):62-63.

[2]  万小梅.糖化血红蛋白与血脂检测在2型糖尿病检测中的临床意义[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30):5855-5856.

[3]  赵成铎.糖化血红蛋白与血脂检测在2型糖尿病检测中的临床意义[J].糖尿病新世界,2018,21(1):59-60.

[4]  徐艳红.糖化血红蛋白与血脂检测在2型糖尿病检测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9):60-61.

[5]  苏芳芳.糖化血红蛋白与血脂检测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意义[J].糖尿病新世界,2018,21(18):56-57,60.

(收稿日期:2019-08-21)

猜你喜欢
糖化脂蛋白空腹
采血为何要空腹
新型糖化醪过滤工艺
非配套脂蛋白试剂的使用性能验证
空腹喝水
甜酒曲发酵制备花生粕糖化液的研究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在非糖尿病冠心病中的意义
高密度脂蛋白与2型糖尿病发生的研究进展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泡沫细胞形成的作用
结节性黄瘤并发Ⅱa 型高脂蛋白血症
米酒酿造的糖化条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