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旭珍
学生甲和乙系某市重点高中高一学生,两人是同班同学。开学没多久,两人便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但是,好景不长,两人不知为什么闹掰了。于是,甲便在QQ上写文章辱骂乙,并在同学面前说乙的不是,还说乙什么事都要告诉妈妈,是个“妈宝”,号召同学孤立她。正因如此,乙每天除了面对沉重的学业压力,还要承受同学们的讥讽、辱骂。渐渐地,乙害怕去上晚自习,害怕去学校,害怕走进那间充满嘲讽与冷眼的教室!后经班主任出面调查,责令甲当着双方父母和老师的面向乙道歉,并向乙的父母认错。
本以为事情会就此平息,但甲事后又在班内装无辜,造谣说是乙对不起她,是乙的母亲帮乙骂架,再次引起了同学们对乙的反感,让矛盾持续发酵。乙面对冷眼、辱骂没有还口,只是很伤心,逐渐变得抑郁不振。
如此看来,仅批评甲无法解决问题,必须对乙进行心理疏导,打开乙的心灵大门,引导她走出困境。
在跟乙的交谈中,老师发现她在有些问题上爱钻牛角尖,总是揪着“他们为什么要污蔑我、要造谣、还无缘无故骂我”不放。针对这一点,老师进行了开导。
师:你觉得有些同学在背后讲你的坏话,你听到了没有?
乙:没有,是别人告诉我的。
师:既然没有亲耳听见,有些话最好还是不要理。
乙:可是,我从她身边路过她就骂我,我读书的时候她也骂,我受不了她这样。
师:只要她没点名,你就当作没听见,也别太在意。当然,不论她骂谁,这样肯定是不对的。
乙:他们总是瞪着我,恨不得吃了我。
师:他们瞪你,你别看他们就是;或者她瞪你,你大度点,回她一个大大的微笑,又未尝不可呢?
师:主动与同学交往,不去想那些让自己透不过气来的事情,你不是人民币,不可能每个人都喜欢你。老师也一样,不可能每个人都喜欢我,也有人说三道四,但是我不会在意。与其哭成别人的笑话,不如笑成自己的风景,大好年华,别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
听了老师的话,乙释然了许多。后来,甲在班上公开检讨,老师也严厉批评了有关同学,还给乙一个大大的惊喜:在乙重新回到教室的那一天,班长买了好大一束鲜花,满脸微笑地送给她,并给她一个真诚的拥抱。紧接着,一个又一个同学上台跟乙拥抱,对她说:“加油,我们相信你!”鲜花、拥抱、鼓励……让乙感受到了班集体的温暖,感到了自己并没有被孤立,感受到了其实有这么多人爱自己、关心自己。乙哭了,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教育,从来都是一个慢过程,没有一蹴而就的教育。上述案例,第一次,老师认为孩子认错了,道歉了,就完事了,实则不然。首先,没有让甲真正从内心深处认识自己的错误,道歉也只是敷衍;另外,对乙没有很好的心理疏通,没有在班里为乙找回失去的尊严,也没有让同学们改变对乙孤立嘲讽的态度,所以,乙继续受到同学的冷落。学生之间闹矛盾很正常,但怎么处理才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什么样的孩子,采用什么样的谈话方式及谈话内容,都要慎重考虑。作为老师,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从孩子的内心世界出发,才能明白孩子真正所需。
由此可見,教育,需要走心,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才能做真正的教育。
(作者单位:湖南省娄底市冷水江市禾青镇球溪学校)
责任编辑 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