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
摘 要 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新媒体环境下,全世界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受众回避新闻的现象。受众之所以回避新闻,主要是因为新闻对其心情会有负面影响、其对新闻的真实性表示怀疑和对新闻事件感到无能为力、新闻信息过载妨碍其将注意力聚集在更重要的事情上面以及会花费其大量时间。为吸引和引导受众积极接触新闻,媒体和政府应当改良“揭丑主义”新闻传统、提高媒体公信力和新闻生产质量以及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关键词 回避新闻;“揭丑主义”新闻价值观;虚假新闻;新闻信息过载
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22-0058-03
自17世纪初新闻事业诞生以来,新闻就一直在人类社会当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公众了解社会、监督政府和协调社会关系的重要途径。然而,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虽然新闻信息空前的丰富,新闻的获取也空前的便捷,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公众很少接触新闻,甚至主动回避新闻。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新媒体发展中产生的问题所致。
1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回避新闻的现状
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院2017年发布的《数字新闻报告》显示,在其所调查的欧洲、美洲和亚太地区的36个国家和地区(包括香港和台湾),都存在较为明显的主动回避新闻的现象,平均有28.67%的人有时或经常主动回避新闻,其中美国、马来西亚、克罗地亚、智利、波兰、希腊和土耳其更是有超过1/3的人如此。女性回避新闻的情况相比男性更加严重,但不同年龄段之间的差别不明
显[1]。英国2018初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也有类似发现:1/3的英国受访者相比以往消费了更少的新闻,还有1/5的受访者完全不看新闻[2]。而且,这种新闻回避现象的严重性相比传统媒体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在美国和欧洲的大多数国家呈现逐渐增强之势[3]。2019年,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院再次对38个国家和地区(增加了保加利亚和南非)进行了调查,发现平均有31.97%的人有时或经常回避新闻,新闻回避者超过1/3的国家多达15个。除保加利亚和南非之外的原36个国家和地区平均有31.44%的人有时或经常回避新闻,相比2017年增加了近3%,其中英国更是从24%剧增到35%,比例最低的日本也从6%增长到了11%[4]。
在中国大陆地区,还没有看到关于受众回避新闻现象的大规模调查数据。但有研究者对中国18~30岁的网络原住民进行了在线抽样调查(样本仅84份),发现有2%的被访者对新闻持排斥态度(46%的持中立态度,52%的持钟爱态度)[5]。另有研究者在南京和焦作两地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参与型观察和访谈,发现在新生代农民工当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新闻回避行为[6]。这说明中国大陆地区受众回避新闻的现象可能不算太严重,但也绝非个别现象。
2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回避新闻的原因
在新媒体环境之下,为何仍有不少受众会回避新闻?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其认为新闻会对自己的心情产生负面影响。受众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是因为媒体热衷于揭露负面问题。据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院2019年发布的《数字新闻报告》,有高达39%的受访者认为媒体对事件的看法往往过于消极(仅有16%的人不同意这种说法,其余的人持中立态度)[4]。西方媒体将自己定位为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权力”,认为自己的天职就是舆论监督,因此热衷于揭露社会的负面问题。美国专栏作家威廉·拉斯伯里就曾说过:“我们所受的训练、我们被反复灌输的新闻价值观和我们从编辑那里得到的反馈等都在鼓励我们寻找麻烦、寻找失败、寻找丑闻,最重要的是寻找矛盾和冲突。”[7]一些亚非拉国家的媒体也在很大程度受到西方“揭丑主义”新闻价值观的影响。这种“揭丑主义”新闻价值观对于促进民主的完善和社会的发展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实践过程当中,为了追逐商业利益,部分媒体却将之演变为刻意追逐暴力、灾难和动乱等负面问题的煽情主义,由此导致了受众的反感。而自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使负面新闻的曝光变得更加容易,又进一步增加了对受众的负面影响。
其次,其对新闻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近年来,许多国家的媒体公信力每况愈下,受众对新闻日益缺乏信任。在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院2017年调查的36个国家和地区当中,受访者在回答是否在大多数时间相信大多数新闻时,平均只有42.44%的受访者持肯定回答,持肯定回答超过50%的仅有芬兰、巴西、葡萄牙、波兰、荷兰和西班牙六个国家。与其2016年的试调查数据相比,中国香港和台湾以及新加坡、英国受众对于新闻的信任比例在下降,其中英国下降的幅度高达7%。受众对新闻的信任度降低,一方面是由于缺乏严格把关的自媒体和社交媒体上虚假新闻泛滥,特别是推荐算法的广泛使用进一步为虚假新闻的传播推波助澜。针对其中10个国家的调查显示,平均只有24%的受访者认为社交媒体在帮助其区分事实和虚构方面做得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专业媒体的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受到质疑。受訪者中认为新闻媒体在帮助其区分事实和虚构方面做得好的也只有40.1%[1]。相较于自媒体和社交媒体,专业媒体公信力原本是很高的。但近年来随着即时传播的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专业媒体对新闻准确性的追求越来越让步于对时效性的追求,对新闻内容的审核已没有传统媒体时代那么严格。同时,全球化的发展导致世界局势愈发动荡,一些发达国家也随之出现了激烈的政治纷争,比如特朗普执政导致美国舆论严重极化、脱欧公投导致英国民意高度分裂。在此背景之下,传统媒体因为不同的报道倾向而很容易被公众视为政党和领袖的代言人,而非客观中立的报道者。就连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权威的公营媒体典范的英国BBC也遭遇了信任危机,有接受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院访问者抱怨道:“我过去信任并重视BBC新闻,但现在它只是自由左派的喉舌。”[1]由于媒体传播的信息泥沙俱下,一些受众感觉到难以从中甄别和筛选出可靠的信息,特别是媒介素养较低的受众更是如此,于是干脆回避新闻。值得欣慰的是,中国媒体的公信力在全世界是相对比较高的。美国爱德曼公司2019年发布的全球信任度调查报告显示,有76%的中国受访者对媒体持信任态度,居被调查的26个国家之首(26个国家的受访者中对媒体持不信任态度的平均比例为47%)[8]。因此,中国受众回避新闻的现象也许没有西方国家那么严重。
再次,其對许多新闻事件感到无能为力。其实这也是因为媒体报道了过多的负面问题,而且对这些问题又很少提出建设性意见。受众大量接触到此类负面报道,但又没办法为那些负面问题的解决提供建议和贡献力量,在强烈无力感的驱使下就会回避这些新闻。
最后,新闻信息过载妨碍其将注意力聚集在更重要的事情上面以及会花费其大量的时间。新媒体环境下,即时性已经成为“在线新闻的一个首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一种可以决定和引导新闻实践的价值观”[9],在更短的时间内写出更多的报道被认为能带来更好的经济回报。在这种价值观的引领下,媒体随时都在发布和推送海量的新闻信息,从而导致受众每天都要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新闻搜索和接触上面。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以及推荐技术的普遍使用,让受众随时随地都可以刷屏和接收到推荐的信息,这更加使其将不少时间浪费在无关紧要的新闻上。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院2019年的调查显示,38个国家和地区平均有28%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新闻太多了[4]。皮尤研究中心2018年的调查也发现,超过2/3的美国人(68%)因为新闻太多而感到疲惫不堪[10]。于是很多不胜其扰的受众主动减少接触新闻的时间,乃至屏蔽新闻,但这又导致矫枉过正。而且,除了新闻之外,互联网还会推送海量的其他类型的资讯和大量的娱乐应用,这些资讯和娱乐应用成为新闻的替代品,会抢夺受众对于新闻的注意力,驱使受众在有限的网络使用时间当中减少接触新闻的时间。
3 新媒体环境下引导受众积极接触新闻的
策略
针对受众回避新闻的原因,媒体和政府应当采取相对应的策略来吸引和引导其积极地接触新闻。
首先,媒体有必要对“揭丑主义”的新闻传统进行反思和改良。一是要把握好“揭丑”的度,不要对一些负面问题进行过度渲染,同时也要对负面问题提出更多建设性的意见;二是要控制好“揭丑”的量,负面报道的比例不宜太高,宜适当增加正面报道的数量,由此来舒缓受众接触新闻时的消极情绪并唤醒其积极情绪。在这方面,有些学者提出来的建设性新闻理念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该种理念主张“新闻不应仅仅发现问题、呈现问题,还应提供有助于问题解决的可靠回应”[11]。当然,对新闻事件的建设性报道同样需要把握好度,过于正面的报道很可能也会导致一些受众回避新闻。2017年的一项全国在线问卷调查显示,有近六成(57.7%)的受访者认为媒体过分关注正面新闻,有近六成(56.7%)的受访者认为记者在报道国家危机、灾难或事故时,过于注重报道积极的一面[12]。因此,中国媒体需要更好地平衡正面和负面报道的关系。
其次,媒体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公信力。自媒体和社交媒体应当从人工和机器审核两个方面同时加强信息把关,来减少虚假新闻的传播。传统媒体则应加强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性,尽量呈现多维度的事件视角和多元的观点,同时在引用网络上的消息时也要加强真实性的审核。
再次,媒体应当提高新闻生产的质量,一方面对新闻事件进行更加系统化和简洁化的呈现,降低受众搜集和理解新闻的难度;另一方面,应当破除“即时性”的迷思,适当减少新闻推送的数量,特别是精简无关紧要的琐碎化新闻,以让受众将有限的时间集中在重要的新闻上面。
最后,政府应当加强对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其提高识别假新闻的能力以及搜集和理解新闻的能力,使其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信息当中快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可靠新闻并对新闻进行理解消化。
4 结束语
公众对新闻的回避虽然不是完全没有积极意义,但给大多数公众带来的更多是消极影响,会减少其社会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削弱其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度,降低其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度,从而损害整个社会的黏性和阻碍公民社会的发展。而且,在新闻业受到新技术冲击的当下,受众的流失将进一步加剧新闻业的生存和发展危机。因此,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回避新闻是一个亟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但该问题目前还没有引发国内学界重视,尚未看到与此有关的专门性研究成果。
本文利用二手调查数据,对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公众回避新闻的现象进行了初步研究。但囿于数据的局限性,只是做了一些总体描述和平均分析,没有就不同的国家进行具体分析。事实上,有些国家之间的差异是比较大的,如在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院调查的38个国家和地区当中,韩国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乃最低的,但其回避新闻的比例却比许多媒体信任度较高的国家还低,故对韩国公众的新闻回避现象显然还需要从新的维度进行解释。此外,由于缺乏调查数据,本文未能对中国大陆公众回避新闻的现象予以直接分析,仅仅做了一些推测。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补充完善。
参考文献
[1]Reuters Institute.Digital News Report 2017[EB/OL].[2019-08-07].https://reutersinstitute.politics.ox.ac.uk/sites/default/files/Digital%20News%20Report%202017%20web_0.pdf?utm_source=digitalnewsreport.org&utm_medium=referral.
[2]John Harrington.Trust in traditional media grows-but UK now‘a nation of news-avoiders[EB/OL].[2018-01-22].https://www.campaignlive.co.uk/article/trust-traditional-media-grows-uk-a-nation-news-avoiders/1455095.
[3]Jesper Str?mb?ck,Monika Djerf-Pierre,Adam Shehata.(2013).The Dynamics of Political Interest and News Media Consump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25(4):414-435;Toril Aalberg, Arild Blekesaune,Eiri Elvestad.(2013).Media Choice and Informed Democracy Toward Increasing News Consumption Gaps in Europe?,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18(3):281-303.
[4]Reuters Institute.Digital News Report 2019[EB/OL].[2019-08-07].https://reutersinstitute.politics.ox.ac.uk/sites/default/files/2019-06/DNR_2019_FINAL_1.pdf.
[5]郭孟虹.中国网络原住民新闻消费态度的实证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7.
[6]范英杰.日常生活中的公共联结:新生代农民工新闻使用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7.
[7]何英.美国媒体与中国形象[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25.
[8]Edelman.2019 Edelman Trust Barometer Global Report[EB/OL].[2019-08-07].https://www.edelman.com/sites/g/files/aatuss191/files/2019-03/2019_Edelman_Trust_Barometer_Global_Report.pdf?utm_source=website&utm_medium=global_report&utm_campaign=downloads.
[9]尼基·阿瑟.《紐约时报》是怎么做新闻的[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15.
[10]Jeffry Gottfried,Michael Barthel.Almost seven-in-ten Americans have news fatigue,more among Republicans[EB/OL].[2018-06-05].https://www.pewresearch.org/fact-tank/2018/06/05/almost-seven-in-ten-americans-have-news-fatigue-more-among-republicans/.
[11]杨建宇.基于方案的新闻:一种建设性实践[J].编辑之友,2015(7):67-70.
[12]拉斯·韦纳,唐硕,石鉴,等.中国公众如何看待记者、媒体和假新闻——基于2017年全国性问卷调查的研究[J].新闻记者,2018(9):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