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让英语课堂更有温度

2019-01-13 09:50潘志琴
江苏教育 2019年23期
关键词:共情本课情感

【摘 要】共情是英语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意识,增进学生文本理解的有效方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导入故事,构筑共情基础;理解故事,搭建共情桥梁;运用输出,增进共情深度。利用共情原理,课堂会有温度更有深度,进而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英语阅读;共情;育人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9)89-0037-03

【作者简介】潘志琴,江苏省常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江苏常熟,215500)英语教研员,高级教师。

共情,又称移情、同感、共感、同理心等,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有学者认为共情包括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认知共情是人类特有的功能,是对他人想法的理解,并可以据此来推测行为;情感共情则是对他人情绪的一种代替性感受。在第九届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摩培训活动中,很多教师都不约而同地利用共情原理挖掘故事中的人文价值,同时通过文本阅读、人物分析,带领学生理解人物行为,体验人物情感,感受故事寓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和文本人物以及事件之间的共情,不仅能让课堂更加生活化,学习更加深入,还能彰显学科育人的教学目标。下文,笔者以培训活动中周亚文老师的绘本课Say No to Bullying为例,阐释教师如何通过共情原理来设计学习活动,进而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故事讲述了小男孩Jerry患病掉光了头发,因此被几个大孩子欺负,当他伤心的时候,老师和同学都剪掉了头发来支持Jerry的事。该故事既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讨论,也是在引导学生养成自我保护意识和公民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

一、导入故事,构筑课堂共情基础

面对一个新故事,教师要思考的是学生的阅读动机在哪里,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是否和故事相关。因为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學生才会更容易产生阅读动机和情感共鸣。

1.图片渲染引发情绪。

上课伊始,教师和学生聊到了上公开课的心情,然后教师呈现了一系列校园欺凌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什么是bullying,并询问学生看了这些图片后的心情。学生的情绪马上被这些真实的图片所感染,他们既愤怒又难过。其中一些图片是学生看过的,一些图片是学生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设计将学生的情绪聚焦到情境中,从而为新课学习做好了铺垫。

2.图片提示引发提问。

当学生被教师呈现的图片所触动时,教师适时呈现本课主人公的图片。图片中小男孩Jerry光着头,很伤心。看着这样的图片,学生有很多问题。所以当教师出示了关键词:Who, What, Why 和How时,学生提了很多问题。在情绪的作用下,学生想了解故事,走进故事。

本课导入,教师通过情绪感染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同时为故事阅读构筑了共情基础。

二、理解故事,搭建课堂共情桥梁

不同个体的共情能力有高有低,而解读好故事、利用好故事是提升学生共情能力的关键。教学时,教师要找准共情的时机,自然而然地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倾听他人的声音,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多项互动中产生共情。

1.情境烘托促共情。

很多时候,共情产生于特定的情境和关系中,所以创设情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理解人物心情。比如:在了解大孩子如何欺辱Jerry这个环节中,教师首先让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How do the bullies do?How does Jerry feel?学生回答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主人公Jerry被欺凌时哭泣的音频和图片,烘托出人物无奈、无助的心理,从而让学生感同身受。如此,学生的情绪便都被情境调动了起来,学生和故事人物产生了共情。

2.语言品读促共情。

品读语言,模仿故事人物的语音、语调、语气,能很好地体验人物的心情,进而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教师请学生找出同学们是如何支持Jerry的,并找到鼓励Jerry的句子:Youre not alone. 课上,一个学生朗读后,教师给予了肯定,但是觉得还不够,又请其他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逐渐读出了鼓励安慰但是又充满力量的语气。随着情感的提升,当全班学生一起说出这个句子的时候,教室里的氛围既严肃又让人感动,仿佛面对欺凌,每个学生都勇敢地站了出来。

3.思维碰撞促共情。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交流。当学生有了情感体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做出评价和分析。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将自己对故事及其寓意的感受和理解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过多的来自教师的讲解会导致学生体验和感悟的缺席。在本课中,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表达的空间。比如:当学生为Jerry伤心时,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Jerry,你会怎么做?鼓励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有的学生说告诉欺凌者家长,有的学生说告诉警察,有的学生说告诉老师……故事结尾,教师又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Jerry的同学,你会怎么做?在讨论中,学生了解了寻找支持的途径和帮助他人的办法。通过思维的碰撞,学生积极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生生之间通过表达和倾听,在认同和补充中产生了共情。

4.细节挖掘促共情。

教师对故事内涵和细节的挖掘,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故事的认识,所以教师要从不同角度解读教材。比如本课故事,从家长角度解读,会发现家长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师抓住了这个细节,和学生展开了交流。在课尾,教师请学生回顾全文并选择一页进行分享,这是对故事的梳理和总结,也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契机。教师首先进行了示范:When I read Page 13, I feel very sorry because Jerry tells his parents but his parents never listen to him. I know that I should  listen to my daughter...

示范后,教师出示辅助表达结构:When I read page...I feel...because...教师的示范,表达了自己对Jerry父母的看法,又从家长角度表达了对自己女儿一些行为的反思。教师的话语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实践输出,增进课堂共情深度

有温度的课堂是师生情感互融的课堂,是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是学生能力和素养提升的课堂。在本课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内化语言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于是课堂有了深度。

1.共情中促语言内化。

只有当学生理解故事,有感而发时才能积极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心情,并进行语言表达。比如在故事学习之后,教师请学生描述Jerry的情感变化,要求学生选择灰色(受欺凌,左边的线)或者橙色(得到帮助,右边的线)的感情线(见图1)来进行讲述,教师提供语言支架:I am ill and... The bullies... Oh! I feel... My classmates... My teacher... Oh! I feel...

在学习中,学生了解了bullies的行为,也体验了Jerry的心情以及得到帮助后的变化,围绕这两条感情线,学生概括故事,将故事内容和阅读体验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出来。

2.共情中促学习深化。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的浅层走向文本的深层,从故事走向生活,并在发散性、批判性的学习活动中,让学习走向深化。如教师数次请学生换位思考并表达作为当事人或者作为旁观者的态度,这样的处理方式,比教师进行讲授更自然。单纯地进行阅读和讲述,一些学生可能还是停留在听读的层面,并不一定触及内心,或者影响到具体的行为。而情景创设,角色体验,不断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和表达,则能让学生的学习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3.共情中促集体成长。

共情实质上是将对方无法处理的初始愿望进行接纳、吸收、过滤,然后返还对方,使其内化这些经过加工的元素,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并通过多次进行这样的过程,最终使对方得到成长。本节课的话题比较严肃,但通过教师的教材解读和活动设计,课堂始终充盈着积极的情感。在多种活动中,学生互相影响,一些共情能力弱的学生也在此氛围中,提升了共情能力,进而整个班集体获得了成长。

阅读是提升学生人文意识的重要途径。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还能提升学生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并成长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参考文献】

[1]解方舟,吴姗姗,杨平,等.共情能力的作用及其培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9):1425-1432.

[2]张伊娜.回归绘本阅读教学的本真——从绘本的构成要素谈绘本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与原则[J].江苏教育,2017(73):17-19.

[3]滿丰,陈文斌.论共情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2):157-159.

猜你喜欢
共情本课情感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情感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台上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