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京闻 陈斯
[摘 要]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推行,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不断攀升,学历严重贬值,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文章仅从高职院校的角度出发,结合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根据就业困难影响因素权重分析数据,对主导因素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为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影响因素;应对措施
[DOI]10.13939/j.cnki.zgsc.2019.32.181
1 引言
我国自1999年开始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据统计,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有114万人,2010年达到631万人,其中2015年高校毕业生749万人,582万人就业,有42.3万人参与创业。2018年高校毕业生达到820万人,2019年再创历史新高,预计达到834万人。与此同时,劳动力市场有效需求减少,造成供需失衡矛盾突出,就业压力进一步凸显,给整个社会都带来了很大的就业压力。
面对学历严重贬值的形势,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更为严峻,要求不仅要成为现有就业机会的拥有者,而且要成为就业机会的创造者。当前教育学、社会学对于如何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大多以分析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为主,缺乏解决就业困难的根本性措施。针对上述形势和存在的问题,仅从高职院校的角度出发,结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影响因素权重分析的研究成果,制定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应对措施,有利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研究领域的突破。
2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当前就业形势,确定导致就业困难的影响因素,构建就业困难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对就业困难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表进行评估,评估过程采用德尔菲法。专家评估小组选取了高职院校教师、高职院校毕业生、企业人员、家长等各方代表。根据评估结果,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影响因素中各个指标的指标权重。
根据运算结果,得出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各影响因素的指标权重。首要影响因素是政府政策中支持毕业生以创业带动就业占0.0941,其中社会环境中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量占0.0912,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就业偏好占0.0858,家庭环境中父母的职业地位占0.0846,企业政策中毕业生学历、工作经历等招聘要求占0.0787等,影响因素权重中最小的是学校教育中高校大规模扩招占0.0289,其次是毕业生中就业的观念以及对起薪的期望占0.0357。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影响因素指标权重分配表中,政策支持毕业生以创业带动就业所占影响因素比重最高。国务院在2015年5月正式提出了《关于深化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若干实施意见》,该意见是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明智之举。但该政策在推行的过程中,面临着教育滞后、师资力量薄弱、大学生主观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同时社会对于创业失败的大学生缺乏包容和支持,创业失败风险较大,导致创业带动就业政策不能顺利实施,使得就业困难难以得到改变。
其次,社会对毕业生需求量有限,很多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更愿意聘用有工作经验和业绩的员工,不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和经费去培养应届毕业生。而独生子女政策下的父母,由于对子女期望过高,所以对子女的就业存在一定的偏好,以至于毕业生很难根据自己的专业和能力就业,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僵局。在高等院校同等毕业生中,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学历,也是他们就业困难的“硬伤”。大部分国有企业、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招聘人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采取的都是学历过低的“一票否决制”,高职院校毕业生根本没有面试的机会。
高校大规模扩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但这并不是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
3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影响因素的应对措施
根据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影响因素权重分析结果,针对就业困难影响因素中的主导因素,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3.1 优化家庭环境“助”就业
对于高职毕业生的家庭环境,必须从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两个方面进行优化“助”就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经济条件的毕业生,就业择业观也不尽相同。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父母需在培养子女自信心上多下工夫,引导子女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现状;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父母需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培养子女的经济独立性,树立良好的就业观。
3.2 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结合“促”就业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学校要和家长做好交流,及时对家长讲解目前的就业形势和要求,对学生在就业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寻求家长的协同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家长应当积极参与社会,通过新闻媒体了解社会最新发展状况,了解就业市场的供需变化,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做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结合“促”就业。
3.3 校企合作“推”就业
我国高职院校最重要的培养模式之一是校企合作,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则是为企业培养第一线的专门人才。只有不局限于学历,做到企业、社会、学校、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使学校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多方共同受益,才是校企合作的最深层次,才能实现校企合作“推”就业。
3.4 创新创业“成”就业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党和政府缓解部分大学生就业难、化解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性矛盾和实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在政府政策支持毕业生创新创业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需同勤工助学项目结合起来。在勤工助学项目中,关注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成长,从而使学生在勤工助学活动中能学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创新创业理论教育需结合专业教育,在所学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融合创新创业知识,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要求中体现创新创业能力。这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才能达到既定的标准和要求,才能通过创新创业“成”就业。
4 结论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解决。优化家庭环境能够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毕业生需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认清就业形势“促”进最佳就业岗位的选择;校企合作能提高学生实践和理论能力,满足企业需求,从而“推”动学生就业;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健全政策,取得社会支持,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成”就业。针对主导影响因素的应对措施,为解决就业困难以及后续相关因素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丁瑞忠,王全文,吕海航.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形势与对策[J].山东高等教育,2016(4).
[2]王俊文.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5.
[3]邢舒雅,王志宇,郭李维,等.创新创业环境下的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实践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
[4]王璨.校企合作对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与作用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8(42).
[5]郭晓冉.当前我国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7.
[基金项目]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影响因素对策研究”(Lgy17yb003)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邓京闻,女,湖南岳阳人,讲师,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及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