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老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综述

2019-01-13 09:52刘芳王梦迪刘婷婷张露馨
中国市场 2019年32期
关键词:融合发展乡村振兴

刘芳 王梦迪 刘婷婷 张露馨

[摘  要]生态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是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压力的重要选择,而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时下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对于实现“三农”发展是个重要突破。本文通过梳理我国近几年生态养老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有关文献,发现学者们已经围绕生态养老产业模式、乡村振兴路径、二者融合发展的路径及面临的难题开展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然而围绕生态养老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开展研究仍有巨大空间,尤其是在构建完善的生态养老产业指标体系、乡村振兴的衡量标准、二者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与机制、基于产业共生的区域协同共生等问题。在研究方法上应注意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聚焦后发展地区,必定取得重大成果。

 [关键词] 生态养老产业;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DOI] 10.13939/j.cnki.zgsc.2019.29

1  问题提出

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战略,在对两大战略实施框架的阐述中明显突出了健康养老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理念。2018年相继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及《我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17)》中又提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合理的产业形态,为养老事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进一步指明方向。我国已卷入严重的老龄化浪潮,老年人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加,现有的养老机构无论在数目还是服务质量上,都远远未及人民心中实际养老服务期望。传统养老模式弊端渐显,为使我国养老事业长远发展,减轻各级政府越挑越重的养老担子,必须探寻新型养老模式。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兼具健康与生态性质的养老模式不仅是人們美好的养老保障愿景,也正成为养老行业发展一大趋势。

基于以上社会发展背景,对我国一些自然环境、生态资源优势突出的乡村地区而言,无疑带来更多发展机遇。这些地区既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发展生态养老产业,同时又可以将生态养老产业与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业等产业融合起来,从而实现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早日实现。关于生态养老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文献梳理,可能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2  生态养老产业模式研究

养老产业,别名又为“银色产业”“银发产业”,是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专门生产他们所需商品、服务的行业或企业经营活动的集合(陈文捷、李想,2016)。[1]养老产业具有自身特殊性,它的核心部分由养老服务、养老产品以及养老产业链构成,特点是涉及经济社会多方面、产业链条较长、对友好的环境存在依赖与互动、具备可持续发展要求等。它从第一二三产业里剥离而出,又是三个产业的天然综合体(张新生、王剑锋等,2015)。[2]相比传统的养老产业,生态养老产业是一种发挥资源环境的生态优势,从而满足老年人养老、休闲服务需求的新型产业,此类产业具有低碳环保特质(徐姗,2016)。[3]另有类似观点认为,生态养老产业是源于生态资本有效运营而得以发展起来的新业态。

那么,生态养老产业发展应该遵循哪些模式,众多学者从多个角度与层面提出不同见解。

张馨予(2011)在构想的“近郊模式”中,主张将养老机构建在配备有足够养老设施并且能提供良好消费环境的近郊地带,以城区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并且根据不同消费档次的老年人给以不同层次的服务。[4]卢布、黄赢(2014)等学者提出“54321养老产业模式”,既倡导吸收国际经验、适合老年人康养,又倡导实现地区现代农业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该模式在产业开发主体上注重整合社会多方资源,内容上注重利用发扬多类优秀文化功能促进养老养生及旅游产业发展,经营方式上注重复合养老、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采用包括“市场”及“公益”两种机制。[5]田新朝(2017)针对港粤澳大湾区协同合作提出了“跨境养老服务”模式,并认为该模式对“港粤澳大湾区”进一步合作意义非凡,利于激发福利红利以及加快社会融合进程。[6]邓大松、李玉娇(2017)认为“医养结合模式”是未来养老产业发展新趋势,同时也是变革传统养老模式、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点及方向。[7]齐琳(2017)以对上海市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的调研结果为背景,认为在该模式基础上加入“智能+”元素更能满足未来广阔的养老服务需求。[8]

相比以上学者关于生态养老产业模式的研究,如下学者的研究成果为该研究主题做了更深入的解读。马伊里(2012)曾提出在上海市探索“全生态养老社区”模式,“全生态”是指集合多类相关老年服务为一体来为老年人提供贯穿余生的生活保障系统支撑,构建一个节能环保、绿色无污染、融入科技、多元共生的社会生态系统。[9]张欣宜(2013)认为生态化养老模式应具备可持续性,它将人际关系友爱、人与自然和谐、资源利用效率高等因素考虑在内,让老年人得到良好生活质量的同时还应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她认为,养老的实现与居住密切相关,因此生态化养老产业模式也应包含“全生态养老社区”的内容。[10]此外,还有庄雪球(2015)等学者的三亚“候鸟型”模式[11]以及周津洁(2016)等提出的“京津在冀候鸟式”社区养老模式。[12]王昊天(2017)提出依托丛林资本的“森林康养模式”,该模式以满足老年人康养保健、生活享受等需求为目标,呈现为一个产业共融业态相生的商贸共同体。[13]

部分学者在研究中对产业化养老开发模式作进一步细分。廖敏(2014)认为生态养老可分为都市田园式、绿色居住式、农业耕作养老、温泉养生养老、休闲度假养老、户外运动养老、山区避暑养老、文化创意养老等模式。[14]蒋迪刚、吴一洲(2015)等认为可分为高端养老社区、候鸟式养老公寓、养老休闲农庄、养老旅游度假区模式,他们在文中对这四种开发模式内涵、特点、经营方式及其布局也曾作详细介绍。[15]徐姗(2016)分析了湖北省拥有的旅游资源与生态特色,提出该省生态养老产业应按照生态养老休闲农庄、生态养老旅游度假区、生态养老社区和候鸟式生态养老公寓四种模式来发展。[16]郭海增(2016)等学者认为,生态养老产业是一项巨大工程,离不开相关专业化服务与科研理论的支撑,因此应让投入模式低碳化,生态养老形式丰富多元化,同时要高度重视开展针对该领域的科研活动。[17]

3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研究

杨希(2016)从法律法规、景观规划制度、各类乡民组织活动的内容特点来剖析现代日本乡土价值观复兴模式,认为我国乡村振兴可从该国城乡统筹历程里在重建社会意识体系作出的努力中得到启示。[18]朱泽(2017)认为乡村振兴不可回避的抉择是发展乡村产业,必须保持乡村的生态宜居功能,保持乡风文明迫在眉睫。[19]刘良军,胡友军(2017)认为乡村振兴与涉农企业应开创互助共赢局面,涉农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比较优势及乡村发展需要,确定重点投资方向和领域。[20]庄晋财(2017)认为乡村振兴源于产业要素共生,由于城乡要素在农村集合互动,两方要素共生之后掀起乡村创业潮,该潮流孕育催生乡村新的产业形态同时延伸出新型产业,三大产业向着逐渐融合的态势发展,进而拉动乡村产业快速发展,欣欣向荣。[21]韩俊(2017)认为产业振兴仅为乡村振兴的一部分,乡村振兴应是乡村社会各个方面的振兴。因此除了着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现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还要协调好农村科教文卫事业以及生态环境治理工作。[22]张晓山(2017)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使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更科学合理、深化农村土改及集体产权制改革、切实保障粮食安全、推进经营形式的多元化及规模合理化,此外还要栽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自治、法治、德治贯穿于乡村治理体系之中。[23]季昆森(2017)曾于2013年首次提出包含五大层次在内的“多功能大循环农业”,他倡导大力促进该类农业发展,为乡村发展提供坚实保障。[24]刘合光(2017)从宏观层面给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他认为战略目标一定要明了、总体要求务必被付诸实践、关键要素必须被紧紧把握、关键难题一定要放于核心位置,要在相關机制、相关产业、科技及人才等方面进行创新。[25]唐安来,翁贞林(2017)等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农业供给质量及效益,他们在研究中还针对江西给出包括布局好农产品区域、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采取绿色低碳的农业生产方式等农业供给侧改革对策。[26]陈明星(2017)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应当以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又细分为产业、生产、经营、市场、服务体系)以及农业农村支持体系、乡村治理体系为重点。[27]郭晓鸣(2018)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性战略路径应包括全面深化改革、健全市场机制、强化城乡融合、坚持发展提升、推进适度规模。此外,他还指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应注意事宜。[28]康永征,王泽莉(2018)认为乡村振兴应选择村镇化的道路模式,而鼓励农民返乡参与共建,发动精英力量治理村务,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加强乡村与城镇融合,注重乡土文化建设都有利于加快村镇化进程。[29]郑宏伟(2018)认为,特色小镇可作为带动乡村振兴的载体与头号动力,各地要加大产业建设力度尤其是特色产业的发展,建设一支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特色小镇”最初来源于浙江杭州一个名叫云栖的小镇,在块状经济及县域经济的基础上得以发展。[30]潘梦琳(2018)深入分析了“内生式发展模式”与乡村振兴的关联性,认为我国乡村振兴可向日本优秀的乡村运动取经,通过盘活乡村资源、用好村集体资产、发扬乡村特色、自主创新等,确立符合国情的内生式发展模式。[31]

4  生态养老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相关研究

4.1  生态养老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路径

金锡顺(2013)提出在具有自然生态环境优势的郊区村级点建立符合村落特色并且保留着良好生态基础的“生态养老村”,城市老人凭借财产优势在农村养老获得绿色消费,同时农民凭借土地物产、风土文化、生态环境、劳动力等优势发展养老产业。他认为,在乡村发展养老产业应兼顾贫困地区农民致富与城市人群养老问题,在开发农村资源时也要保持农村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平衡发展。[32]张颖(2015)以河源市巴伐利亚庄园作为经典案例,将生态旅游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逻辑与历程予以呈现。[33]阮李全、陈茂礼(2016)认为康养产业必然要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清新怡人的环境为保障,而川陕革命老区根据自身的这些明显优势发展农村康养产业,因此他在可行性进行论证基础上,为川陕地区振兴及农村养生产业献计献策。[34]李朋朋(2016)倡议辽宁省特色养老产业以海岛休闲、特色养老机构、生态养老等内容为主,这里的特色养老产业是指各区域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身的、具有规模且持续高效的养老产业模式。[35]苏昌贵,魏晓等学者(2018)将“健康养老+现代农业”列为郴州市产业融合路径之一,他们认为具体可发展以绿色果蔬为主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将农村某些自然资源作为绿地景观引进城市,让市民感受都市田园风光。[36]

4.2  生态养老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的困境

在我国,生态养老是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在与乡村振兴融合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阻碍,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乡民思想观念跟不上生态养老产业发展需求,有些村民依旧有较明显的小农思想,缺乏主动提供服务的意识(廖敏,2014)。[37]二是缺乏持续有效的资金、筹资渠道等要素支持,乡村基础设施、老年人住宿环境无法满足生态养老服务需要,乡村振兴进程缓慢(晏国耀,2018)。[38]三是生态养老产业基础不扎实、发展不稳定,尚未形成良好的产业集群局面。四是生态养老产品种类单一,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亟待提升。企业对生态养老产业与乡村振兴事业关注度及参与度还不够,特色养老服务项目的设计开发也还有很大空间(曹柯笛,杨庆廷2015)。[39]五是乡村现有的医疗设备与医疗服务仍无法满足众多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并且繁琐的医保异地报销流程减弱了许多老龄人异地养老的欲望(李东,吴定伟 2011)。[40]六是专业水准的护理人才数量不足导致生态养老产业受阻,专业管理人才比较匮乏导致乡村振兴事业后劲不足(朱柳蓉,2011)。[41]七是为享受生态养老资源,越来越多老人向乡村聚集,生活污水及垃圾乱排导致乡村环境污染,不合理的开发建设也导致某些地区乡村生态环境质量每况愈下(潘才宝,2017),[42]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给生态养老产业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

5  研究述评与展望

经如上文献梳理分析可知,生态养老产业模式选择是当前养老产业经济理论研究前沿问题之一,而乡村振兴实施路径研究则是“三农”发展理论研究的主要焦点。学界目前关于生态养老产业模式选择的研究已取得一些进展,虽然对于具体的模式选择学者们意见各不相同,但在某些方面却已达成共识,主要有:一是普遍认为生态养老产业发展并不是孤立前进的,相反它需要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业、医疗服务业等产业作为动力保障。二是普遍突出乡村生态资源环境在生态养老产业中的核心功能,认为良好的自然环境是提供生态养老服务的前提。三是普遍承认乡村文化对生态养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认为乡土文明利于提高老年人精神文明层面的体验质量。四是普遍倡导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增强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呼吁政府、企业、民间力量以及村民多方参与,对生态养老资源共同开发建设。关于乡村振兴路径的研究成果大同小异,具体可归结为产业兴村、人才治村、文化旺村、企业助力、盘活资源、统筹发展几大路径。

学界关于生态养老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路径的研究进展也主要集中于四大方面:一是普遍强调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城乡互动、互联、互通、互惠的实现,认为城乡居民互利共贏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二是普遍强调产业互利共生理念,认为生态养老产业要与相关产业协同合作、互利共进才能走得长远。三是普遍注重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养老产业与乡村其他产业,保持当地特色发展优势,应结合乡村自身实际而非生搬硬套其他地区发展模式。四是普遍提倡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无论是发展生态养老产业还是振兴乡村经济都应对乡村自然资源环境的保护,必须重视维护当地生态平衡。而由于缺乏足够的实战经验与支撑,二者融合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首先是群众观念跟不上生态养老产业发展的步伐,多数老人仍持居家养的老观念,缺乏到异地开始新生活的勇气,子女也认为让父母离家养老是不孝之举。村民对于利用好自身优势资源参与市场运作意识不强。其次是产业集群程度较低,由于缺乏完善的产业发展机制与政策支持,多数乡村地区生态养老产业仍旧孤立无援,尚未形成合理的产业体系。再者是乡村地区养老服务水平总体偏低,离现代老年群体的真实服务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最后是存在一些激进的开发利用现象外加民众环保意识薄弱,乡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出。

由于生态养老产业在我国是新型产业形态,乡村振兴战略也是近几年才提出,国内学者对其研究极其有限并且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不可否认,广大学者如上研究成果有着宝贵参考价值,但生态养老产业的概念内涵也没有统一界定,生态养老产业与乡村振兴的指标体系内容尚未明确。在二者融合发展的研究里,融合的理论基础与融合机制研究极其有限,实证研究与数据支撑较少,针对后发展地区乡村的研究也不多,强调产业共生理念却很少提及地区之间协作共生。

前辈们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夯实基础,同时也为深化研究留下广阔空间,可预见未来生态养老产业与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应主要围绕构建完善的生态养老产业指标体系、乡村振兴的衡量标准、二者融合理论基础与机制、在产业共生的基础上探讨区域协同共生等问题展开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应注意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结合,还应加大对后发展地区的研究力度。

参考文献:

[1]陈文捷,李想.广西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商业经济,2016(5):19-22,149.

[2]张新生,王剑锋,张静.我国养老产业转型和优化发展的思考[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3):111-115.

[3]徐姗.湖北省生态养老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南方农业,2016,10(9):148-150.

[4]张馨予.养老产业化模式探究[J].中国市场,2011(44):9-10.

[5]卢布,黄赢,李建国,等.54321养老产业模式研究——兼论农区养老主题小城镇建设[J].我国软科学,2014(1):87-95.

[6]田新朝.跨境养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合作[J].开放导报,2017(5):109-112.

[7]邓大松,李玉娇.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制度理性、供需困境与模式创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1):107-114+2.

[8]齐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智能+”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7(19):41-42.

[9]上海将试水“全生态养老社区”新模式[J].商,2012(10):28.

[10]张欣宜.基于生态视角的养老模式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17):110-112,115.

[11]翟羽,庄雪球,曹卫洁.三亚“候鸟型”养老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15):20-21.

[12]周津潔,李冉,王刘帅.“京津在冀候鸟式”社区养老新模式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16):367.

[13]王昊天.森林康养健康产业新模式[J].我国连锁,2017(2):62-63.

[14]廖敏.生态养老社区模式的建设与思考[J].邢台学院学报,2014,29(3):16-18.

[15]蒋迪刚,吴一洲,罗文斌,陈前虎.产业化养老的开发模式与布局探索——以舟山市为例[J].规划师,2015,31(4):78-84.

[16]徐姗.湖北省生态养老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南方农业,2016,10(9):148-150.

[17]郭海增,邢万明,潘献涛.生态养老的现状分析[J].当代经济,2016(25):104-105.

[18]杨希.日本乡村振兴中价值观层面的突破:以能登里山里海地区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16,31(5):115-120.

[19]朱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我国党政干部论坛,2017(12):32-36.

[20]刘良军,胡友军.对涉农企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J].经济视角,2017(5):30-35.

[21]庄晋财.论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起点[J].新疆农垦经济,2017(11):2+93.

[22]中农办主任韩俊解读十九大报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农村工作通讯,2017(21):10-11.

[23]张晓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抓手[J].农村工作通讯,2017(24):1.

[24]季昆森. 发展多功能大循环农业[N]. 安徽日报,2017-11-14(11).

[25]刘合光.乡村振兴的战略关键点及其路径[J].我国国情国力,2017(12):35-37.

[26]唐安来,翁贞林,吴登飞,胡智.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于江西的分析[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16(6):803-808.

[27]陈明星.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意蕴与政策取向[J].城乡建设,2017(23):50-52.

[28]郭晓鸣.乡村振兴以构建四大机制为突破重点[J].农村工作通讯,2018(5):60.

[29]康永征,王泽莉.村镇化: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J].甘肃理论学刊,2018(2):107-112.

[30]郑宏伟.发展特色小镇,助推乡村振兴[J].我国高新区,2018(8):5-6.

[31]潘梦琳.基于内生式发展模式的乡村振兴途径研究[J].我国名城,2018(4):32-39.

[32]金锡顺.在郊区建立生态养老村[J].北京观察,2013(4):40.

[33]张颖.区域生态旅游与养老产业耦合发展研究[J].前沿,2015(2):113-116.

[34]阮李全,陈茂礼.论川陕革命老区的振兴与农村康养产业的发展[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68-73.

[35]李朋朋.辽宁省发展特色养老产业问题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6(6):49.

[36]苏昌贵,魏晓,刘雨婧,段宜嘉,吴卫.产业融合视域下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研究——以郴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8,38(1):135-141.

[37]廖敏.生态养老社区模式的建设与思考[J].邢台学院学报,2014,29(03):16-18.

[38]晏国耀.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法律保障体系[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5):266-268.

[39]曹柯笛,杨庆廷.发挥广西优势发展养老产业[J].广西经济,2015(4):56-57.

[40]李东,吴定伟.对广西旅游养老产业发展的思考[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4):61-64.

[41]朱柳蓉. 广西龙州“长寿之乡”转向“生态长寿乡”[N]. 我国县域经济报,2015-07-13(2).

[42]潘才宝.“候鸟人”对长寿乡“迁徙”造成的生态伦理困境及对策——以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4):6-10.

[基金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生态资本视角下广西生态养老产业发展问题研究”(YCSW2018127)。

猜你喜欢
融合发展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校园文化视角下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