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逻辑分析

2019-01-13 09:52孙育
祖国 2019年22期
关键词: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摘要:目前青年大学生表现出了功利主义过度体现、理想与信念不够坚定等价值观偏离情况,西方文化内在矛盾、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之间的冲突等因素是导致大学生陷入到价值观偏离困局的重要因素。当前要警惕价值观教育理论化与教条化,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理论素养教育,提升教育媒介的渗透作用,塑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破除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偏离困局。

关键词:青年大学生   价值观偏离   核心价值观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北京大学“五四青年节师生座谈会”时提出青年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高等教育必须要坚持不懈的培養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力破除学生价值观偏离困局。目前推动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完善发展,引导青年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与传播者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偏离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功利主义思维方式过度体现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活跃程度的提升,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一夜暴富”的案例以及财富是衡量个人价值唯一标准的负面思想,这些都对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产生了影响,获得更多实际利益成为学生的终极目标[1]。例如,一些学生在学习中不会学习任何与专业技能提升无关的内容,以考试为学习的唯一动机。人际交往只以获得更多利益为目的,对待他人不够真诚。另外,还有部分大学生无法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的真正含义,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剥离开来,将自我封闭在个人的狭隘层面当中,不关注国家与集体利益,甚至为了个人价值的实现损害社会价值。

(二)理想与信念不够坚定

坚定地理想信念是青年大学生坚持不懈提升自身道德与能力的重要基础,但是目前并不是所有大学生都会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并坚定信念,致力于推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部分学生受不良消费文化的影响,逐渐产生了物质至上的思想,在生活中过度追求物质享受。还有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毅力不足,最终荒废了自己的学业[2]。

二、导致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偏离的具体因素

(一)西方文化在社会中的广泛传播导致青年大学生陷入到价值观冲突当中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与网络普及力度的提升,西方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在社会中广泛传播,对我国当前的发展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西方文化强调社会法治与个体独立意识,能够有效推动社会秩序的完善与市场经济的发展[3]。另一方面,在西方文化中极端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等也大行其道,与我国主流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西方文化因内在缺陷而存在的矛盾也将青年大学生引入到价值观冲突当中,大学生因无法正确认识西方文化的本质内涵,价值观发展也会发生偏离。

(二)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导致混淆了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选择

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个人发展与集体发展之间的矛盾。现代价值观强调个人的独立性,法律规定个体自由与个人尊严不受侵犯,主流价值观强调自尊自爱。而在传统文化中个人发展彰显力度不足,强调个人发展必须要服务于集体发展,个人发展受到抑制[4]。二是人人平等原则与社会等级之间的矛盾。现代社会是自由与平等的社会,人人平等原则已经成为人们的底层价值选择。尽管传统纲常伦理等级制度已经被严重削弱,但是由此而演化而来的宗族思想、官本位思想在现代社会当中依然普遍存在。

(三)部分学生无法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念与集中表达,但是部分学生政治思想理论基础不足,无法充分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甚至还会受到一定的误导。例如,在解读“民主”、“自由”等价值观时,部分学生受到异种意识形态的影响,认为只有完全不受约束的自由才是真正的民主与自由,并没有认识到真正的民主与自由是处于制度范围内的民主与自由。另一方面,当前大多数学术研究与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对核心价值观的解读都是从个人、家庭与社会三个环节分别出发,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性解读不足,也导致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存在明显局限性。

四、创新教育模式,破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困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要警惕理论化与教条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社会生活,对青年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在于服务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要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实际生活当中,在实践中教育,并反作用于社会实践。高校思政教育要从认知实践论出发,找准价值观培养的具体路径,采用“理论+实践”模式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内涵,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养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完成知、信、行的有效转化。二是要杜绝教条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价值观培养是一种认知与行为的构建,教师引导与学生主动参与是完成价值观培养的重要基础。教条化教育模式不仅无法引导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理解,也会削弱学生主观能动性,无法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建构[5]。

(二)提升大学生理论素养,夯实核心价值观培养基础

一是要引导学生形成开阔的宏观视野,正确认识对待西方文化意识形态。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西方文化意识形态在我国社会传播力度的提升是必然的趋势,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时,教育者要引导学生从更加宏观的角度认识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即不能盲目排外,也不能崇洋媚外。二是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辩证思维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的科学世界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促进学生正确认知不同文化意识形态的优缺点,在对待异种文化意识形态时可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三是要培养学生的纵向历史发展观。价值观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社会意识反应,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教育者要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化路径,准确把握经济基础与生产方式变化作用下的文化转变,从历史纵向角度掌握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内涵。

(三)提升教育媒介的渗透作用

教育媒介是联系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媒介渗透的真实作用,将影响学生价值观的生成质量。一是要发挥直接教育媒介的优势,直接开展价值观教育。可以通过开展核心价值观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加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等方式开展价值观教育。二是要强化间接教育媒介的应用,例如在节日联欢会、协会活动当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对学生形成潜在影响。三是要注重新媒体的应用,抓住意识形态培养与传播新咽喉。高校要抢抓新媒体思政教育新机遇,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学生开展价值观教育。

(四)塑造良好的价值观培养环境

环境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践行。一是要注重校园环境的塑造。相对于国际环境、社会环境等大环境,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与价值观养成的重要基地,塑造难度也相对较小。高校要充分发挥优秀文化对学生价值观培养的引导作用,构建优秀校园文化环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氛围当中并内化为学生的自觉选择。二是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利用校报、校园广播为媒介,在校园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为学生价值观养成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三是要坚守传统思政教育主阵地,将学生价值观培养融入到思政教育的全过程中,构建全方位价值观培养格局。例如,高校可以将集体主义教育融入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当中,在引导学生职业观发展的同时提升学生对集体主义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徐瑞.论学生社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基于隐性课堂的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4,(06):26-29.

[2]鲁静.价值观教育的日常化建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4,(05):7-12.

[3]高巍翔,方虹力.凝练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3):11-12+29.

[4]王兴国,江滨,张浏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探索与实践[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08):98-102.

[5]张陟遥,戴玉琴.核心价值观教育范式问题探析——以新加坡高校的核心價值观教育为例[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09):34-39+92.

(作者简介:孙育,硕士,讲师,工作单位: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论青年大学生群体艾滋病预防健康教育
做好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探析
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网络民主观调查研究
弘扬“核心价值观”及文化馆惠民工作的真实案例
谈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