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成本优势与经济增长

2019-01-13 01:25王春琦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34期
关键词:劳动力经济增长

王春琦

摘 要: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依据常常是比较优势,中国政府更是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实现了中国制造。但是成本优势并不仅仅表现为价格低廉优势,同时还可以对应于较高的劳动收益。中国经济要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就要打破成本优势的束缚,在劳动力之上挖掘和形成新的成本优势。无论如何,经济增长依托的是劳动力,通过全民教育和员工技术创新来增强劳动力成本优势是其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劳动力;成本优势;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673-291X(2019)34-0097-03

引言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总是依托自身比较优势进行产业选择。从微观层面来看,选择的依据来自于地区的资本、技术、劳动力的情况。根据各自要素的集聚情况的不同,确实应该做出符合其优势的选择。在这里的优势,其实就是成本优势。由大卫·李嘉图的观点来看,就是该地区是否具备具有比较成本的优势。在某种优势之下,区域可以生产比较成本相对有利的产品,通过贸易活动进行交换,对双方都会有利,因为相对来说都是一种成本的节约。

那么,如何理解成本优势呢?所谓的成本优势,参照于一国或地区的相比其他国家或地区在某一产品生产上投入的相对减少。之于发达国家,技术相对发达,资本充裕,这个情况下致力于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符合其成本优势。所以,成本优势,并不尽然要回归到劳动力成本低廉这种低端发展状态的讨论。

但是,一个地区劳动力供给充足,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否具有这一比较成本的优势呢?这里有两点需要考虑。首先,劳动力数量的多少并不是决定劳动力成本的本质原因。经济学上强调了供给和需求的相互影响,意即,在供给充足的情况下,其价格相对低廉,反之,供给短缺,势必带来较高的价格。但是,这一理论需要框定在某一国家或区域内部。如果不考虑区域的边界性,一个地区劳动力供给充足,相比其他地区一样可以表现出较高的劳动力成本。因为这里的价格和一个地区的要素价格水平有关系。同样的,一个地区可以劳动力不充足,但是价格却较低。所以,劳动力供给数量只是讨论成本优势的一个指标或一个方面而已。

如果一个地区劳动力供给充足,且价格低廉,是不是就适合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这就意味着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收益,更大程度上得益于劳动力绝对数量的投入来实现。而当我们比较单位成本的时候,虽然劳动力要素成本低廉,但是同样的产出,可能投入的人力是极为巨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探讨成本优势,应该考虑其效率意义。纯粹意义的讨论投入数量少,不考虑其产出比例,并不是一个科学的判断。

随着技术进步和资本的累积,新的技术可能对劳动力做出大量的替代。人多力量大的提法将可能成为历史。因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力是技术薄弱的,缺乏技能的劳动力。他们是很容易被替代掉的。一味地强调劳动力密集的好处,必然造成技术创新的困境。

事实远非如此简单。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囤积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之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很难进行产业转型和升级。因为,这些劳动力技术薄弱,学习能力较差,对于新的技术和知识学习与消化能力都很差,极大地影响了地区的产业升级。

让我们回到中国的实际。中国利用了人口红利,创造了惊人的增长奇迹。但是,四十年后重新审视却发现,这是一种低端制造的增长奇迹,也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增长奇迹。但是,这一奇迹的支持就是稳定的外部环境。也就是说,没有任何国家和地区能够提供这样廉价和巨量的劳动力。但是,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深入,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平等地参与到全球化的生产过程中,任何国家和地区想孤立存在都是不可能的。于是,一些即使人口规模并不大的地区,只要经济水平较低,就有可能进行廉价劳动力的供给,这就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思考几个问题,一是如何理解成本优势,二是中国在劳动力成本上是否还有优势,三是如何利用和挖掘自身优势实现经济快速持续的增长,相信这些问题的思考对于中国经济乃至于经济未来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人居国内生产总值(GDP)十分落后,不及亚洲平均水平的一半,甚至非洲平均水平都高于中国,远远落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甚至与朝鲜、阿富汗、泰国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中国的城镇化率只有17.5%,中国与其他国家也没有任何贸易联系,出口不足100亿美元。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与深入,中国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增长奇迹。1978年,中国的GDP是3 645亿元。到2017年,中国的GDP达到了827 000亿元。1978—2016年GDP年均增长率高达约9.5%,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加,超过了一众发达国家,现在在全球排名第二。而且,中国的出口贸易上涨飞速,如果以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中国已经超过年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的经济体。

中国制造的经济表现主要依靠于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人口红利(人口红利是指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廉价的劳动力。Chinas Grea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的数据显示,在2000年时中国劳动人口的产出远远大于消费,这使投资更多,资本积累更快,并且劳动参与率高,女性也积极参与生产。通过计划生育和城乡二元制控制了劳动动力人口的比例,降低了劳动力的价格。这一切促成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渐渐成为各国的生产基地,到处可以看到Made in China的标志。

面对如此巨大的经济增长,我们形成了惊人的财富储备,我们会很自然地将这一切都归结于我们利用了自身的比较优势。但是,我们也面临着各种困扰,诸如环境问题。快速的经济增长已经让各个城市上空出现了严重的空气污染,而由空气污染带来的人们的感冒、咳嗽等疾病数量显著增加,开始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在空气污染的同时,水污染问题也在日益严重化。中国本身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仅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6%。但是,我们对于较少的水资源却有着巨大浪费的同时,工业生产和生活都在污染这水资源。有将近40%的水资源已经不能作为饮用水使用,有近40%的城市河道丧失了使用功能,河流、湖泊面临枯竭的危险,有近80%的湖泊富营养化而很难利用。除此之外,我们还面临着土壤污染、垃圾处理等各种环境问题。这种快速的对于环境的破坏,在客观上是由于较快的经济增长导致的。

中国政府近年来在环境问题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2015年1月,“史上最严”的环保法出台;8月,《大气污染防治法》再次修订,VOCs纳入了监测范围;11月,《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出臺;2016年,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面世;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赢蓝天保卫战,京津冀“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和重污染天数要求同比下降15%以上。污染治理效果与地方政府官员考核绩效挂钩,“河长制”、中央环保督查、专项整治行动等相继展开,处罚力度史无前例。2016—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组对全国31个省(区、市)实现了全覆盖,基本摸清了全国污染防治现状。截至2017年8月,立案处罚18 223家,罚款7.28亿元,拘留1 199人,问责12 724人[1]。

生产运作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的过程。我们消耗资源、生产一定的产品的同时,释放出我们不需要的副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讲,生产运作都是这样一种对环境的作用。任何国家在发展的任何阶段,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但是,从中国的实际来看,因为我们一直在做加工和制造。换言之,同一产品的生产在全球根据某种成本优势进行生产布局的过程中,我们利用了自身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和资源限价所带来的成本优势,成为了全世界的制造重点,那么在客观上,就必然承载了大量的实体物品的生产和制造的过程,对于环境的影响就是最为巨大的。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劳动力的优势就是体现在廉价上。我们忽略了技术的创造,一味地增加了劳动岗位的投入,于是,环境问题很难改善。但是,较低或廉价的成本并非成本优势的全部。

二、成本优势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较低或廉价的成本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是有意义的。因为这样的发展策略势必带来某种价格优势。所以中国政府在过去的四十年里,强化了这一优势。这是符合逻辑的选择。因为,当各国紧密联系在全球制造的网络中,哪个国家或地区能够提出更低的成本价格,那么就可以承担这个部分的劳动,从而获取相应的利润。我们看到,发达国家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依托了自身的技术优势和高智力劳动力优势,选择了产品的设计环节。因为这一部分天然的门槛效应,更多的国家没有能力加入其中。于是,发达国家可以得到远超过生产其他环节的收入,从中我们看到的也是成本优势的高级化的体现。

对于欠发达国家,一定的发展阶段约束,使得其只能不断地强化其要素价格的成本优势,依此加入全球化的生产制造的序列中。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生产制造的演化所带来的分工,欠发达地区只能积聚在生产和制造环节,寻找其利益的可能。但是,相比而言,这是一种微薄的收益。

而且,这种优势是短暂的。因为,其利益空间不断被压缩。少数发达国家做好某一产品的设计后,就开始在全球寻找成本最低的国家或地区来完成其制造过程。这就很容易形成不平等的贸易地位。即一方高高在上,另一方则不断压低成本获得生产和制造的机会,这就导致参与生产制造的一方竭尽所能压缩成本。很自然的,环境问题、劳动力质量问题,乃至于健康福利问题都不再纳入考虑范围。因为面对某一产品设计方要求的更低成本,生产方只能满足,从而对其所有的劳动力等各个要素成本进行压缩。所以,我们看到,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只要供给充沛,就在劳动市场中表现出一种廉价的本质,他们几乎并不具备议价能力,因为他们的工作具有无限的替代性。

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某一产品的生产和制造一直在某一地区完成,并不意味着它必须永远地在这里完成。因为,生产这一过程对于技术和相关劳动力水平要求较低,他们只要按照设计方要求进行生产和加工就可以了。所以,当另一地区提出了更低的价格,这一生产和加工过程就会毫不犹豫地离开这里,这是符合中国制造实际的。我们已经看到,大量的订单已经逃离中国,仅仅是因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更低的成本。而我们长期形成的巨大的中国制造的规模并不具备绝对的独特性,相反,非常容易形成流失。而这一点,一方面影响了经济增长的有序进行,还直接伤害了未来经济增长的持续性。

问题的关键更在于,中国在过去四十年“中国制造”的过程中,塑造出巨大的制造规模,匹配于此的是巨大的廉价劳动力。他们缺乏基本的知识储备,没有规范的技能培训,进入工厂,要做的就是被告知的某些机械而重复性的动作。但是,这样就可以换来一定的收入,甚至超过了在农村很多地方的收入。这种简单的获益方式让中国大量的农村人口轻而易举地进入城市成为生产和制造的一个环节。那么,未来经济的持续性发展,面对如此巨大的人口数量和质量的短期难以改变的现状,压力巨大。

在此背后,我们还要看到影响经济增长持续性的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当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打工,留下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于是,在获得工资能够养家糊口的过程中,我们确实应该看到,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就会凸显出来。父母常年不在身边,老人们没有办法去了解和教育这些留守儿童,他们中更多的人并不能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而更多的是,等待成年后离开家乡,加入打工一族,再次充盈到廉价劳动力的队列中,拖沓了经济增长转型的步伐。而当未来经济转型之后,他们连同之前打工的父母们,又该如何适应经济的发展,如何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呢?

三、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挖掘和培育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成本优势的内涵。所谓成本优势,就是生产某种产品相比其他国家或地区投入的减少,但是,产出却表现为相对的增加。中国一直都在投入减少这个端口进行努力,表现为技术水平薄弱,严重依赖外国技术的支持,依然是依靠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中国技术上的对外依赖性,在事实上,影响了中国技术创新的过程,出现了技术上“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循环局面。但是,在制造机会不断被掠夺的今天,我们更要考虑如何能够让同样的劳动力投入创造更大的产出。

必须承认,我们还是具有一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的。而且在参与世界制造这么多年的过程中,我们还是拥有了某种“干中学”效应,意即我们还是具备了某种学习能力。中国经济想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有一些问题是一定要解决的,那就是对廉价劳动力的积极改造,我国政府应适度地推进各种教育和技术创新。

(一)加大教育培訓的力度

在中国,教育发展非常快速,任何城市都可以看到大量的教育工作者忙碌其中。但是很显然,这种教育表现为,一是在发达地区的积聚,二是发展方向的单一。这是因为,中国人对于学历本身的迷恋以及对所谓技能培训的淡漠。但是,无论怎样的学历教育的学生,最终都需要进入现实世界工作。而现状是,中国需要的是大量的参与生产和制造或者高质量的生产制造的人员,我们的劳动力必须匹配于经济结构的需要。于是,学历教育的很多人会发现求职艰难,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相反,我们应该大力推进各种职业培训,让廉价劳动力能够真正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那么,政府切实应该进行补贴,为廉价劳动力的培训学习提供机会。过程中固然会产生一定的成本,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求我们不得不提高员工的素质。而在新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不能顺应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些巨量的劳动力势必会影响经济顺利的发展。

(二)加强员工技术创新的激励

技术创新包含三种方式,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技术引进。三种方式各有优势,也各有弊端。那么在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某一种技术创新的方式应该成为主导,比如技术引进。在我们技术水平整体薄弱的时候,大量的技术引进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快速提高生产和制造水平,培育出巨量的制造能力。但是,随着中国制造的发展,我们应该考虑切实地从“中国制造”实现“中国智造”的转变,这样才能带来经济的持续增长。

面对现实情况,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技术模仿的过程需要更加凸显自主研发的特点,而不能单纯地强调模仿本身。那么,如何推进这一进程的有序进行呢?过去我们认为技术创造就是在实验室里的一个团队,关起门来做研发。但是我们忘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面对生产和制造的巨大规模,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员工积极性,寻找和发现过程中创新机会,找到新的增长点。为此,我们要给每一个员工以足够的激励和空间,让他们参与到创新的活动中。哪个环节值得改进和需要改进,听听他们的意见,或许会在“中国制造”之上,形成优化,从而完善我们的成本优势。

四、展望

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乃至于发展方向的制定,都是依托自身比较优势来进行的。一直以来,中国利用了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了全球分工,并利用自身的劳动力优势形成了巨大的中国制造,这是符合特定发展阶段的历史性选择。但是,随着自身劳动力优势的弱化和外部国际环节的变化,中国经济快速而持续的增长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但是当我们认真分析比较优势的时候会发现,所谓比较优势,说到底就是一国或地区在某一产品生产中表现的成本优势。这里的成本优势,可以是某种技术设计上的优势,还可以是某种投入成本的优势。所以成本优势,并不必然意味着价格低廉或者收益较低。再者,成本优势是动态的,是可以发生转换的。如果将成本优势一味地理解为低价,其实会陷入低端锁定。事实上,成本优势还可以表现为投入较低的条件下的相对较高的产出,这一理解就为发展中国家强化成本优势提供了新的方向。

回到中国,无论劳动力成本如何上涨,短期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囤积是一个事实。如何能够利用好自己现有的优势,并培育和升级这些优势,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成为重中之重。我们认为还是应该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而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开放技术创新活动到每个普通员工。因为,创新从来不一定是由努力和钻研获得。相反,一个灵感的释放更多发生于偶然之间。我们应该通过制度的形式,开放技术创新的过程,形成全民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污染形势严峻 2018年环保攻坚战怎么打?[N].经济日报,2018-01-02.

Labor Cost Advantage and Economic Growth

WANG Chun-qi

(Shanghai Guanghua Cambridge International,Shanghai 310115,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countries and regions is often based on comparative advantages.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made great use of the advantage of labor cost to make it in China.However,the cost advantage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advantage of low price,but also corresponds to higher labor income.In fact,cheap labor often brings cheap benefits.Therefore,in order to achieve healthy and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it is necessary to break the puzzle of cost advantage and dig and form new cost advantage on the basis of labor force.In any case,economic growth depends on the labor force.Education for all and innovation are very important.

Key words:labor;cost advantage;economic growth

猜你喜欢
劳动力经济增长
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分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三部门:多渠道帮助返乡留乡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提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财政支出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反腐与经济增长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