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磊 黄玮 刘锡锋 陆建恩 徐振邦
摘 要:教师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其教学理念、角色定位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成效。全人教育理念已经成为现代三大教育理念之一。本文主要从全人教育理念内涵、专业课程教师的作用展开,重点研究教师角色转换路径,即如何通过角色转变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发展。
关键词:全人教育;专业课程;教师角色
全人教育,又称全人格教育,是指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教育的主体性和全面性,不仅重视社会价值,也重视个人价值。这与2018年习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教育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发人力、培育人才教育是一致。要实现全人教育,教师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真正实现教师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的转变,改革才能找到实践的根基[1]。
1 传统专业课程教师育人功能不足
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师更多的是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而往往忽视了学生人格、身心等素质养成教育,致使教师的育人主体作用不足,育人功能未能充分发挥[2]。或者教师有育人的意识,但由于教学能力不足或者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意志,并不能长久有效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如果在教学中,以教师作为主导,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和技能,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体现出来,所培养的学生普遍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缺少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 基于全人教育理念专业课程教师角色的定位
全人教育的代表人物隆·米勒认为,全人教育是所有学生和教师共同学习和成长发现、表达和掌握多层面经验的旅程[3]。蒋文昭在《建构基于全人教育观念的教师角色: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视角》一文中准确地描述了教师角色的定位和转换:教师需要从教学的控制者走向学习活动的引领者,从机械的知识传承者走向知识意义的重建者,从德行的规约者走向德性的同构者,从僵化的依从者走向建设性的批判者[1]。
因此专业课程教师的角色应该定位于:在为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简言之,要实现全人教育理念,教师必须是“全人”。郑富、王定功、邵彦丽等人在《试论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教师培养》中提出十大教育改革原则,并从教师角色、培养目标、教育方法、整体视角提出教师的全人模型[4]。
3 教师角色转变实现的路径
3.1 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
专业课程教师要实现角色转换必先进行观念的转变。大部分专业课程教师更加注重自身技能的提升,而忽视教育理论的学习。教育理论对于教学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特别是现代教育理论,更加注重学生“人性”的培养或者“人格”的培养,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对专业课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专业课程教师必须要深入学习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充分理解现代教育理念,领会全人教育的精髓。全人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坚持素质教育,坚持创造性、主体性、个性化、开放性等理念,教育范式由“教学范式”向“学习范式”转换[5]。
3.2 构建教师发展体系,实现教师的全人发展
教师的发展仅仅通过理论学习是不够的,必须通过构建教师发展体系。很多高等院校都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有部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并没有充分发挥应用的作用。发展中心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帮助教师全方位提升自己。
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普通的人,他需要外在和内在的驱动力提升自己。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良好的发展体系可以快速反应并及时处理问题,还可以通过各项政策和制度激励教师,愿意努力提升素质和能力。
处理教师问题时,也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允许教师犯错,帮助教师改正错误。特别是年轻的专业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普遍比较强,但教学管理经验不足。可以采用老带新的方式,传帮接带,帮助新教师快速成长。很多高校都是设立了青蓝工程,定期对新教师进行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培训。
3.3 推进教学改革实践,在实践中促进教师角色转变
3.3.1 通过互动交流,建立相互信任
教师由教学的掌控者变成教学的引导着和辅助者,沟通交流以及师生的相互信任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信任,很难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师生互动提供了良好的互动交流平台,包括在线课程平台、多媒体互动平台、公共交流平台等。这些平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充分理解学生,也能使得学生的疑惑及时得到解决和处理。良好的互动交流,容易建立师生的彼此信任。以信任为基础,师生可以不仅是师生,还可以成为朋友,成为学习伙伴。虽在教学中分工不同,但地位平等,更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甚至直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方向。这样,全人教育更容易实现。同时教师的角色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3.3.2 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全人教育理念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实现社会价值,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社会价值的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离不开思政教育。将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教育,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是实现全人教育的途径之一。专业教师须根据所讲授的课程内容,开发思政资源,打造课程思政案例库,将课程思政资源与原有理论和实践教学资源进行融合,并不断更新补充,最后形成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载体,促使课程知识、技能传授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必然发生变化。
3.3.3 构建实施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提升学习质量
专业课程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课堂是实现教育教学的第一阵地。因此教师角色的转换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施来体现。当前项目化教学、行动导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伙伴式教学等等都是基于现代教育理念上的先进教学模式。在这些教学模式中,教师由传统的知识讲解者、传递者、灌输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这些教学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必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组织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相融合。例如项目化教学的核心就是“学中做”和“做中学”,教学过程必须将教、学、做有机融合到一起,否则很容易流于形式或口号。通过构建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自学能力、创新思维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倍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思想动态,可能出现的问题,因此已经不单纯是一个专业教师的角色。
3.3.4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是指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的所有环节数字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进行单纯的理论讲解、知识归纳,而是利用信息技术和手段进行为创设情境,依托课程平台交给学生“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讨论学习等,真正实现了课堂由学生主导。混合式教学是信息化教学设计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它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实现“线上”+“线下”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把学习者的学习由浅到深地引向深度学习,有效提升绝大部分学生学习的深度,还能够实现个性化教学。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多数情况,教师转变成答疑者或者学生伙伴的角色。
4 结语
总之,若要实现全人教育,教师必须从观念上、教学模式、教学組织实施中进行角色的重新定位,必须由对教学的控制者、主导者,转换为教学引导者、辅助者,努力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使其能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当然教师角色的定位和转换,也需要多方面的外力驱动,例如构建教师系统、主体性发展作为原动力驱使等等[6]。
参考文献:
[1]蒋文昭.建构基于全人教育观念的教师角色: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视角[J].中国大学教学,2010.08:36-38.
[2]曹根基.全人格育人理念在高职专业课程 教学改革中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9.10(938):92.
[3]吴立保,谢安邦.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学教学改革[J].现代大学教育,2008(1):69-74.
[4]郑富,王定功,邵彦丽.试论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教师培养[J].新课程研究,2019.06:7-9.
[5]BARR B B,TAGG J.From teaching to learning:a new paradigm fo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J].Change,1995(6):12-26.
[6]王茜.大学教师发展:理念定位与体系构建[J].高等理科教育,2019.3:26-28.
基金项目:2018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批准号:2018SJA0842,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海磊(1979-),女,山东潍坊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计与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