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仪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
由人工智能技术所推动的智能新闻写作浪潮通常被称作“自动化新闻”(Automated Journalism)、“机器人新闻”(Robot Journalism)或“算法新闻”(Algorithmic Journalism),指“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使用计算机软件或算法自动生成新闻稿件的过程”;其核心就是通过算法对海量数据进行排序、分类、关联和过滤,并将整理过的数据适配和组合进相应的文章模板之中。[1]
自动化新闻在我国新闻传媒界起步较晚,但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上均取得了进展。目前主要有四家媒体在进行自动化新闻的实践,分别为腾讯财经的“Dreamwritter”、新华社的“快笔小新”、第一财经的“DT稿王”和《今日头条》的“Xiaomingbot”。
2015年9月,腾讯推出自己的新闻写作机器人“Dreamwritter”,发布国内首篇自动化新闻《8月CPI同比上涨2%创12个月新高》。同年11月,新华社推出的“快笔小新”,主要“供职”于体育部、经济信息部和《中国证券报》,负责撰写体育赛事报道和财经新闻。2016年5月,阿里巴巴与第一财经联合推出“DT稿王”,在媒体、金融、电商、政府、体育、法律等需要基于逻辑写作的领域发挥作用。2016年8月,《今日头条》研发出了一款机器人(Xiaomingbot),这是一个基于文字直播数据进行新闻生成的系统。依靠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该系统能够实时地从文字直播数据中进行语句筛选与融合,从而在体育比赛的任一时刻生成高质量赛事报道。[2]
腾讯Dreamwritter从2015年9月面世至今,已经经历了四个版本的迭代,目前,Dreamwritter正处于第五个版本的探索阶段,主要致力于开发大数据服务新闻生成和机器人智能算法写作。新华社“快笔小新”已经可以采集多位金融专家的微博,动态关注并采集他们发表的相关言论,对其相关内容进行关联分析,分析结果作为素材供编辑记者采写深度稿件使用。下一阶段将结合UGC新闻来源认证技术,逐步提高机器人采写UGC新闻的范围,更好地为编辑记者服务。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自动化新闻生产随之发展,机器人写稿逐渐进入人们视野。有人对机器人写稿充满期待,也有人对传统新闻记者的未来表示担心。
1.加快了新闻生产的速度和总量
在报道事实性新闻时,媒体最需要的就是速度。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今日头条》“xiaomingbot”通过对接奥组委的数据库信息,实时撰写新闻稿件,完成一篇稿件的时间约为2秒左右。奥运会开幕后的13天内,共撰写457篇报道,涉及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大小赛事,平均每天30篇以上,发稿速度几乎与电视直播同步。[3]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林爱珺在一次讲座中曾指出:web1.0到2.0时代的转变带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具有全民传播、全时传播、全域传播、全速传播、全媒体传播、全渠道传播、自净化传播、全民互动性等特征。现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路透社”的全媒体时代,受众对信息即时性的需求愈发强烈。
2.具有多、准、快、全的特点
换而言之也就是说机器人写作具有较强的数据信息统计、存储、采集、分析等功能,可以快速、便捷、准确的获取数据信息。一方面,面对海量的数据,机器人可以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其进行规模性的处理;另一方面,机器人生产新闻,可以不依赖于现场采访获取素材,而是通过对现有数据、资料进行快速搜集加工编制而成,在数据量足够大、样本足够多的情况下,机器人写稿可有效避免假新闻出现,提高新闻的精确度。
3.有效地生产和推送个性化信息产品
在大数据时代,新闻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呈现出一对一的特点。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协助下,个体用户的特征得以凸显,从而新闻机构能为其打造个性化的阅读产品。此外,人工智能技术支持新闻报道根据受众的反馈随时做出调整,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以《钱江晚报》“小冰”为例,“小冰机器人”这个板块下记录了小冰每天绘制的一批“新闻卡片”,在新闻卡片上含有标题、图片、梗概和通过社交平台数据抓取网友的最有代表性的两种观点,新闻卡片的内容选择主要是基于搜索引擎数据筛选出的当天的热门新闻事件。这些篇幅简短、节奏明快的报道,满足了人们碎片化阅读的需求,提高了人们信息获取的效率。[4]因此,机器人写稿使得内容兼具趣味性和可读性。
1.基于标准化程序
目前,自动化新闻主要集中于财经报道和体育报道,新闻产品也主要是那些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消息,其写作、编发的新闻稿件,也多是简单的资讯类新闻,对于复杂新闻事件的报道则只能通过人类的指导来完成。这主要是因为写稿机器人尚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只能依据既有的数据和事先设定好的程序来写稿,不能像人类一样思考并提出问题。通过标准化程序生产出来的新闻作品更多的是客观叙述,很难表达复杂感情,语言也枯燥乏味。
2.写作模式固定,适用面较窄
机器人写稿的核心是利用大数据对信息进行分析,然后套用固定算法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再用人们能够接受的或新闻报道要求的格式呈现。其写稿流程分数据采集、数据加工、自动写稿、编辑签发四个环节。技术上通过“三步走”来实现:根据各业务板块的需求定制发稿模板,数据自动抓取和稿件生成,各业务部门编审和签发。这也是写稿机器人仅适合体育、天气、财经等资讯性较强的新闻报道的原因之一。
信息科技时代,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越来越由人工智能所定义的世界里,就新闻领域而言,技术的侵入早已不是新鲜事。机器人的数据处理能力明显强于人类,在人人都用数据说话的时代下,机器人写作是大势所趋。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传统的新闻报道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机器人通过特定的计算机程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人工的新闻写作,使得传媒行业对记者和编辑人才的需求会逐渐减少,逐渐淡化相关工作人员的作用。所以,AI时代,记者一定要肩负起更多的责任。
1.时代呼唤更有深度的记者
前文已经提到,机器人写稿只能满足简单咨询类信息的需求,所以大量复杂、跨界、有深度、情感细腻的新闻生产仍需要人类记者。这意味着,具有专业经验和复杂采编技能的记者编辑对于新闻行业仍然起着支撑作用。解释性报道、分析性报道需要情感投入、知识积累、逻辑思维等诸多能力,因此记者在需要投入观察、情感、体验甚至创造力的新闻中仍然是无法取代的。
2.人机协作是必然趋势
彭兰有一个观点:现在的机器写作基本是一种“人工模板”+“自动化数据填充”的模式。也许从当下来看,机器写作实质意义并不明显,甚至会被质疑为“噱头”。她认为,未来的机器写作有可能在规律的提炼、情感的表达、原因的分析以及细节性的描写方面得到提高。可以预期的是,未来的写作将是人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机器的作用,不仅仅是自动获取数据并进行填充,也不仅仅是寻找与运用那些可重复使用的“粒子”,还将体现在引导新闻线索的发现,以及拓展写作的深度或广度上。[5]人工智能技术使得“用户画像”更清晰,可以为用户量身定做内容。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 + 传媒”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逐步生成新的智能传媒,在各类智能终端上无障碍实现人机互动。[6]虽然智能媒体有强大的信息搜索、处理和分析能力,但离不开人机互动,涉及情感、伦理、价值判断等环节都需要高精尖的人类团队进行操作。在“人工智能 + 传媒”发展进程中,并非意味着记者即将失业,而是需要更专业的媒体从业者。
结语: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更多地被引入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领域,人们会看到智媒体更有力地走来。目前,自动化新闻正在迅速发展,成为当前新闻业中异常显眼的一股势力。同时,在自动化新闻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存在的阶段性问题也日渐显现出来。写稿机器人不是要取代记者和编辑,而是解放了劳动力,让采编人员将精力集中于更深层次的思考、情感诉求的挖掘。未来的新闻实践中,记者和机器人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实现角色互补,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