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冬云
(吉林省乾安县教育科学研究所,吉林 乾安 131400)
新课改新在哪里?化学新课改要求教学怎么样进行?教师又如何适应新课改?学生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学习?这些内容无疑成为了教学工作者非常关注的问题,各地都相应的对教师进行了培训,山东淄博一中、湖南长沙一中等优秀教师介绍了各自的经验,从中都提出了创新教学法。没有创新,整个教育将会落后,整个民族得不到振兴,创新教育应该与新时代同步,适应新课改,更好地为教育服务。
旧的教材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广大教师以前的教学思想也随之显示出劣势,这就需要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思想中解放出来。阅读了新的化学教材,不难发现新教材的编写更加符合学生认知的发展,有四大新的特点:一是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与人文性。课本中多次出现了与现代生活相关的图片,如:海水淡化工厂、检测尿糖用的试纸、煤气灶火焰、壮观的烟花、微机与手机芯片、三峡大坝、火箭升空、光纤、记忆合金等;体现人文性的如:危险化学品标志、沙里淘金原理、“白马非马”论、青铜奔马(马踏飞燕)、司母戊鼎、各种矿物、人面鱼纹条陶、万里长城、网络搜索、英汉对照等等,这些让学生能在耳濡目染中无形的潜移默化。二是突出“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这一主题。作为21世纪中国公民所必备的化学知识的部分,整个教材是将原来高中三册化学课本里的部分知识有机的融为一体,显得贴切而自然,但其要求不高,与后续模块之间形成一定的梯度,如(必修1)中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介绍的一些实验基本方法、物质的量相关的知识等是贯穿于整个化学学科的一条主线,承上启下,抛砖引玉的作用,在后续课程中会加深与巩固的,不求一步到位。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从基本原理上揭示了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角度而引入分散系,胶体(以前高三内容)、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及后面两章介绍的几种常见金属和非金属等,均是取材于实际的,与生活、社会有紧密的联系,让学生易于入手,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有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对于过于复杂的理论知识不做过多的阐述……这些都是留有余地的,兼顾各类学生,是学生毕业与继续深造所必需的。三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的特征,教科书采用精美的彩色印刷,采用了大量的实物、实况彩图,让学生从视觉上欣赏与陶冶。精选、多编排实验[全书共计25个实验(不包括探究、实践活动等),且没有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之分],让学生能够多动手,体会化学学科的魅力所在——实验科学!无疑,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它还能够使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有着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另外,对比之下不难发现:本书的衔接与过渡自然(以粗盐提纯为起点,引发开去),习题少而精,简约而不简单,多为灵活开放型试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言而喻的,这些也足可以体现出编者的良苦用心。再者,课本中增设诸如:“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科学探究”、“科学视野”、“实践活动”、“资料卡片”、“科学话史”等人性化的栏目。四是更好地与初中和大学的学习接轨。以往高中化学中的较难的理论知识总是夹在新元素物质学习中进行的,而新的教材把这些难的内容分成有机、电化学、物质结构等几个模块让高年级的学生选修,这无疑是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注重了知识的阶梯层次,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