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粹主义对高校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探究

2019-01-13 02:03:25王喜军
魅力中国 2019年12期
关键词:民粹主义大学生

王喜军

(福建江夏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互联网为民粹主义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与传播平台,现在当代高校大学生是新兴互联网科技和网络新媒体高速发展的受用者,在广大受用者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当今大学生的生活和成长环境塑造了他们特有的思想性格,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接受网络民粹主义。为了减少和杜绝民粹主义在高校的发生,我们应该特别关注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发展,这就需要通过多种渠道传播新时代正能量,积极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和培育大学生们能够自觉抵网络民粹主义的负面影响,树立正确的“三观”,确立主流思想,促使学生能够关注国家、社会大事并且能够进行理性表达,正确表达对社会发展的所出现问题的思考和建议。因此,本文结合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际,对高校中网络民粹主义产生的消极负面和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探究化解应对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教育政策。

一、网络民粹主义及其主要表现形式

民粹主义(Populism),又译为平民主义,通常被认为是民主思想的一个分支,是相对于精英主义而言的一种社会思潮。民粹主义的主要特质是不满现状,不信任政府,只相信自己,它在行动上往往采取言行激进的方式,不顾现有秩序,甚至不计社会后果。然而随着时代科技的进步,互联网表现出开放性、互动性、传播速度快、匿名性等特点,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互联网在公共生活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普通民众通过网站新闻跟帖、论坛、日志博客、虚拟社区、微信群等途径表达观点意见、参与话题互动,使互联网成为一个广大民众民主参与的平台[1]。

互联网作为了民粹主义传播的一种媒介,由于互联网具有匿名性特征,使得网络上的言论表达的会更加自由和真实,往往言语中透露出强烈的批判性,网民在网络上自主表达和讨论,对待社会热点问题的非理性批判,成为网络民粹主义的传播和发展力量主体,掌握了网络话语权。

高校大学生是网络时代最活跃的群体,互联网已经成为这一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必需品,上网已经成为习惯。他们每天花费很多时间生活在“线上”,活跃在网络社会之中,习惯于通过网络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他们追求个性,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在网络上取得关注和认可;大学生求知欲较高,探索问题思维比较活跃,表现欲望比较重,但社会阅历不足,对待一些社会重大问题的会出现非理性表达的现象,尤其是在面对网络信息不加分辨或分辨不清,极易受到网络民粹主义的负面影响,陷入网络民粹主义的情绪漩涡。在当前社会经济转型时代大背景下,科学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普通民众的社会成果与资源的分享不均衡、收入分配不均,造成出现贫富差距、制度性腐败等现象,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大学生并时刻关注社会问题的大学生来说,不断刺激着的他们不满情绪。大学生思想中缺乏实现和维持社会公平正义的实际保障,从而陷入了失望境地[2]。

大学生经常通过网络新媒体平台及新闻评论跟帖等形式来表达和传播自己对国内外社会热点事件、对教育问题的观点,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内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不难发现大学生民粹主义问题日显严重。大学生群体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已经成为网络民粹主义传播的主体力量。

二、民粹主义在新时代网络背景下对高校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近些年来网络民粹主义对高校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呈现出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认知和辨析能力偏弱,思维趋向于习惯性、简单化的判断和定性。

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正义感,敢于维持社会公平,伸张正义的,面对网络上炫富群体(尤其“富二代”、“官二代”)、社会各部门官方权威群体(尤其是部分政府官员)的不适当言论已经不适当行为,刺激着处于弱势地位的大学生的不满情绪,大学生网民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认知和科学理性的辨析能力,思维趋向于习惯性、简单化的判断,对于网络上传播的社会热点事件,刺激着充满正义感、伸张公平正义的大学生的神经,由于缺乏阅历浅、经验不足,往往不考虑事件的真伪或缘由,往往情感上偏向于弱势群体,他们的舆论往往一边倒地偏向于弱势群体,批评甚至声讨精英,进行激烈的批判强烈的批判,这无疑会促使网络民粹主义的发展,大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成为网络民粹主义的发展传播的推动者。在网络民粹主义影响下,不论是社会事件、官员腐败、富二代言行,还是城管执行公务、警察执法、医患矛盾、专家学者或名人言行等等,都被置于网络舆论的中心,并被不断放大。网民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如果能控制在理性合法范畴内而成为一种网络民意,无疑会成为一种有效的舆论监督,但如果对平民利益的片面推崇走向极端,就容易导致对精英群体的盲目排斥甚至敌对。近几年来,一些官员、专家、教授、富豪乃至明星等精英阶层多次卷入网络舆论风暴的中心,舆论往往一边倒地批评甚至声讨精英,而不去核实网络事件及语境的真实性[3]。

(二)网络民粹主义下大学生表现出极端化和非理性的爱国情绪

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标榜的网络民粹主义,即民族民粹主义。它主张维护本国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这种主张很容易得到大众的认同与支持。当出现涉及民族问题的事件时,网民们会产生本国本民族遭受到了侵犯欺辱的认识,网民不约而同的将敌视目光转向国外的“敌对势力”,在各个网络平台,微博、论坛、新闻报道评论等发表大量的反驳言论,斥责敌对势力的恶劣行为,还会对持不同意见的网友以集体谩骂的方式进行围剿,常常伴以“卖国者”、“汉奸”的标签对其进行辱骂,在网络舆论一边倒的情形时下,迫使持理性化观点的群众妥协于大量网友的“爱国主义”的谩骂声中。这种形势下的民粹主义,往往会使网上群众对国际政治事件失去正确认知,在非理性情绪下发表的不负责任的言论更加伤害了国际关系,并不利于民族的发展。例如,面对日本在钓鱼岛的挑衅,一些中国民众通过网络召集和发动集会、游行彰显国家主权,但在实际过程中,出现了打、砸、抢、烧等非理性的违法行为,不仅伤害了国人的感情,也给人民的财产造成了损失。这是典型的社会责任感缺失及无意识盲从带来的严重后果[4]。

(三)网络法律意识淡薄,网络言论不能理性表达

在信息发展如此迅猛的今天,对于国际国内突发的社会热点事件,许多媒体为了吸引读者眼球、提升阅读量,往往会制造舆论声势,通过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非理性的“加工”、“改造”或者断章取义。大学生网民往往不考虑事件的真实性,对于追求公平正义的大学生们便会在第一时间便群起而攻之,情感上偏向于弱势群体,对恃强凌弱者进行激烈的批判强烈的批判,这无疑会促使网络民粹主义的发展。各种网络新媒体平台成为大学生这一年轻群体选择抒发自己的个人感受以及爱国情感主流媒介工具,然而缺乏对具体事实或者社会热点问题的真实性判断、逻辑推理以及深刻思考,再加上网络的匿名性的特性,随性地发表一些不负责任、不符合身份的意见或看法,甚至还有更为偏激的言语表达,形成随意指责辱骂或者言论攻击现象,这些言辞行为其实是一种非理性表达。例如湖南城市学院大一新生在网络上发布一系列辱国言论,遭网友举报,给学校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四)网络民粹主义弱化新时代大学生对社会主流思想和政治制度的认同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崛起,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容易受西方外来思想的影响,个人价值观以及行为习惯等也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大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不良网络舆论会对大学生思想品行产生较大的影响。比如,网络炫富事件的发生促使少部分大学生产生了懒惰的思想,甚至有的大学生产生金钱至上、娱乐至上的观念,对大学生灌输错误的价值观,而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却已被抛之一旁。大学时期对学生而言,是社会与校园的衔接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不仅仅是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接受进一步的政治社会化教育,为了日后融入整个成人社会奠定基础。而在这个时期,大学生在接触社会事件的过程中,受到其中民主网络民粹主义的影响,会干扰大学生政治认知的树立,造成非理性政治情感的产生,进一步可能会诱发大学生冲动偏激的政治参与行为。

三、探究化解应对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教育政策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政治意识和辨析能力。

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想意识容易受到影响,看待事情容易掺杂过多的主观感情,面对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大学生应提高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网络舆论信息。只有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1.不断强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高政治素养,提升政治意识,拓宽科学理性思维。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信息交流中,正确的引导大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政治理论知识进行理性的思考,学会对网络中传播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善于通过事件现象能够分析出本质原因,增强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假虚伪能力,对网络上的信息通过理性思考自觉进行抵制。

2.高校要紧密结合国际国内热点事件,开展形势政策教育。要合理引导,提高学生的科学认知,及时化解思想上矛盾冲突,培养大学生理性看待、分析热会热点事件态度和能力,正确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热点问题,自居抵制在网络民粹主义不良舆论的影响。

3.积极拓展大学生第二课堂,在活动和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和明辨是非能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合理安排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鼓励大学生开展社会专题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在面对网络民粹主义侵蚀时,能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做出理性分析和判断,科学分辨出事件真伪,才能更加客观的看待事件及社会,也才能做出理性客观的评论。

(二)增强大学生的网络法律意识,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及语言。

当今社会网络迅速崛起、飞速发展,具有的开放性、互动性、匿名性的特点,然而没有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对网络秩序进行相应的规范。在新时期网络发展时代背景下,不规范的网络行为也日益增多,大学生群体也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大学生在面对网络民粹主义主导的事件中,表现出冲动且缺乏理性思考现象,往往表现出过激的言行。因此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需要高度重视,提升法律意识,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习惯,在课堂讲授中把一些代表性的网络事件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对此进行充分讨论,充分表达对事件的看法和观点,通过科学引导,让学生能够得出对事件科学理性的认知。

(三)拓宽大学生交流与诉求渠道,有效引导大学生的理性表达

定期幵展班级主题团日活动,关注社会时政热点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参与观点表达,树立正确的“三观”。科学合理有效掌控网络社交工具,抢先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地,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幵辟新的沟通和交流渠道。学校应该及时做好舆论监控,关注学生的网络思想动态,发现问题纠正。同时要定期发布具有正能量的、积极向上话题,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减弱网络负面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侵烛和冲击。

(四)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做时代的新青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做时代的新青年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前共建“一路一带”时代背景下,需要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西方社会思潮也汹涌而来。大学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最为重要的时期,一旦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受错误思想的影响,将对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产生不良的影响。

首先,要重视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教育,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政治素养,把意识形态教育纳入到大学生的教学课程当中。学校从制度方面抓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和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其次,引导大学生坚定政治理想,树立冲高远大理想,利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大学生的爱国教育,坚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远大理想,激发广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同时,要引导大学生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方向,能清醒的抵制网络民粹主义的思想冲击。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全面的准确看待社会问题,不轻易发表不负责言论,减少网络民粹主义的不良影响。对网络空间的治理应坚持引导与管理并重,把民粹主义在网络空间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营造风清气正的虚拟空间平台,使网络空间成为引导人们健康向上、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

猜你喜欢
民粹主义大学生
网络民粹主义对高校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天中学刊(2022年3期)2022-11-08 08:35:01
民粹主义研究的概念泛化问题及其辨正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西方民粹主义专题研究
党政研究(2017年6期)2017-11-27 08:36:39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新大学生之歌
北方音乐(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新民粹主义:中东欧政治现象的解读
关于李大钊与民粹主义关系的辨析——重读《青年与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