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娟
(南昌外国语高新学校,江西 南昌 330000)
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初中生物教师要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以及转变知识教学理念,注重提高生物学科知识的教育教学质量,尤其是生命教育的有效渗透。初中生物学科知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生命教育,主要包含安全意识教育、团结合作意识、珍惜爱护生命,因此,以初中生物学科知识教学为切入点,有利于生命教育的开展。笔者在本文中针对初中生物学科知识教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有效渗透进行简要论述。
生命教育是近几年出现的名词,是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通过调查研究以及资料查阅可知,现阶段,我国教育教学体系中,尚未将其设置成为具有专业性的教育教学学科,而是将生命教育这个概念内涵渗透到其他的学科知识教育教学过程中,其中,教学效果最佳以及教学意义最大的是生物学科知识教学,主要是因为生物学科知识与生命教育两者之间紧密相连,在生物学科知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内涵,能够有效的发挥生命教育的价值。
与此同时,生命教育内涵在初中生物学科知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渗透,为初中生命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促使学生在生物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生命教育的意义价值,能够更加珍惜生命的存在。
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逐步将信息技术和科技设备引入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常见的教学先进设备是多媒体设备,主要是因为多媒体设备能够利用自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生动形象的将知识内容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生物学科知识中的抽象性名词,从而更好的将生命教育渗透在生物学科知识的教育教学中。
例如,在讲解“认识植物”这部分生物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利用教学课件或者动画视频的形式清晰展示,并且,学生在掌握认识各种植物的同时,播放某个植物的生长时期给学生观看,帮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不易,有利于唤醒学生的生命尊重意识。这种形式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还能够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唤起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感悟,能够珍惜身边的美好生活事物。
通常情况下,生物学科知识在进行实验教学时,主要是以活的动物为实验教学的载体,如老鼠、青蛙、兔子等。根据生物教材中的相关实验要求,在生物实验过程中,这些实验动物都会被处死,而这也与我们重视的生命教育教学相背离,因此,在初中生物学科知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要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些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尊重生命现象。例如,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保证生物实验有效性的同时,将生物实验动物换成具有同等作用的植物材料,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以及详细记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设想“如果利用小动物进行实验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种形式有利于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和善待生命。
通常情况下,每个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会存在严重的学习疲惫期,主要体现在对知识学习的厌烦感。因此,在初中生物学科知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学习厌烦时期时,教师要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以及知识讲解方式,如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来播放自然纪录片、不同灾难片等,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弱肉强食,逐步激发学生对生命珍贵的认识和重视,并且,这种形式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自身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发展。
在现实生活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诸多困难和疑惑,而在初中生物学科知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也都会遇到学习困难和学习疑惑。因此,在实际的生物学科知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生物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例子,如非洲草原上的动物会心惊胆颤的度过每天,但是,他们却不会抱怨生活和放弃生命,相反,这些非洲草原上的动物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来保障自己的生命不受到威胁。或者,沙漠中的骆驼,虽然,骆驼生活在广阔的沙漠戈壁,无法保证水源的供应充足,但是,这些骆驼仍旧对生活充满希望,不畏惧严寒酷热、风沙干旱等恶劣环境,这种形式在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科知识,有效的深化了学生对生命的正确认识,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顽强不屈的品格品质,促使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以及学习中的困难时,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进行生活,不会萌生出放弃生命的思想意识。
综上所述,生物学科与生命教育之间具有紧密联系。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学校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因此,在初中生物学科知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要重视生命教育的教育教学,有效的渗透生命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珍惜,能够在面对生活挫折和学习困难时,敢于迎难而上,以积极的生活态度进行学习生活。与此同时,在初中生物学科知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仅仅依靠教师进行生命教育是具有局限性的,还需要结合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以及对生命教育的感悟,能够有效的提高生命教育的效果,促使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学会珍爱尊重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