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高素质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的策略探析

2019-01-13 08:46:35刘聪彪
魅力中国 2019年29期
关键词:图书馆员馆员个性化

刘聪彪

(成都师范学院图书馆,四川 成都 611130)

传统的图书馆工作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新的变化,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势在必行。中国图书馆在实际管理的基础上可以借鉴在国外实施的图书馆员专业化制度即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学科馆员制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的学科馆员制度,显得很有必要。

一、“学科馆员”及其素质要求

为了推动高校图书馆工作重心从“资源导向”转向“服务导向”,更好地开展专业的信息服务,学科馆员制度由此在高校图书馆建立,作为学科馆员制度的执行者,学科馆员在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高校图书馆聘用了具有一定学科专业知识、熟悉图书馆资源和相应专业的院系,具备强大的信息服务能力的专业人才,主动为读者提供专业的信息服务。专业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馆员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

数字图书馆发展的网络管理员和信息导航员是学科馆员的岗位责任要求,为满足高校图书馆的专业化信息服务需求,这就要求更高素质的学科图书馆员。学科图书馆员要求的素质如下:

(一)熟悉图书馆藏书,特别是对应专业学科的图书馆馆藏。学科馆员需要丰富的图书馆藏书和信息基础知识,对特定学科的深刻了解,具备网络化的检索概念和思维模式,能够通过各种类型的对应专业文献的检索工具和数据库从巨大和无序的信息源中捕获,提取,识别,筛选,重组,扩展,挖掘和重新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所需的有效信息。在全面了解图书馆拥有的各种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学科馆员掌握至少一门专业知识并对院系工作的熟悉也是必要的。

(二)要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及网络知识水平。外语材料的翻译和检索需要“学科馆员”应该能够提供一定的外语服务,并熟练使用一定的外语来掌握计算机外语检索服务,甚至需要具有丰富的网络知识和网页制作能力,以随时组织,出版,处理图书馆信息。

(三)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信息的传播者和知识的处理者,为读者提供和谐的氛围、专业的服务,“学科馆员”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组织和协调能力是这项服务的必要条件。

(四)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不断学习和创新的精神。图书学科馆员在向各学科的用户表达高水平专业素质的同时,作为大学图书馆的形象代表,还要牢固树立“用户至上,服务第一”的工作理念,在与各学科的用户密切联系和交流过程中表现出高水平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要不断学习,了解图书馆和信息领域的最新想法,理论和方法,注重知识创新和工作方法的创新并用它们来指导自己的业务工作。

二、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现实意义

(一)解决传统图书馆管理与用户信息需求变化之间的矛盾

大量的文档信息由于虚拟图书馆的广泛链接功能已成为一个无序的大系统。图书馆数字化文献资源集合的评价指标已成为图书馆传统意义上可供检索的文献数量,这与系统化,专业化,个性化和要求有高科技的创意服务的现代用户需求严重不契合,新的用户需求要求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使现代技术产生的大量新信息走专业化,共享化,网络化,数字化,集成化,自动化的发展道路。[1]

(二)有助于图书馆员自我发展

高校图书馆员在自我成长中的自我要求在尚未形成竞争机制和评价体系的落后的管理机制下很难得到满足,作为中国图书馆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和物质基础,图书馆员的潜力无法有效发挥作用,这与系统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客观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员工的强烈责任感和高度成就感会在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科馆员”制度中得到极大地激发,在促进图书馆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培养了团队和骨干。

(三)有助于图书馆深入开展工作

传统的参考服务是基于事实的。随着网络和跨学科的发展,建立学科馆员制度,通过直接听取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可以收集,整理和分析学科专业的文献信息,也可以有效地为教学和科研提供选题,信息收集,信息跟踪,主题确定等深层次服务,为文献提供保障,为各学科的读者提供高水平,深层次的服务,有助于图书馆更加深入,化被动为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学科馆员制度已成为读者和图书馆之间的桥梁。

三、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服务内容缺乏个性化服务

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实施后,图书馆资源的宣传和报道,信息资源检索技能的培训是学科馆员提供最多的服务,而不是针对主体用户特定主题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导致缺乏用户信任,服务质量低下,进一步影响学科馆员服务的发展。

(二)服务方式单一

目前学科馆员的服务水平不够深,服务模式相对单一,具体体现在主要为图书馆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为图书馆用户提供信息服务或者通过收集和整理信息资源来满足用户的需求,倾向于被动服务,服务模式相对单一。

(三)学科馆员管理制度不健全

学科馆员管理制度不健全,尤其缺乏针对学科馆员的有效控制和评价体系,学科专业信息的服务质量和效率以及提供的服务数量无法得到公正衡量,这导致了学科馆员开展学科专业服务时的低热情,严重影响了学科馆员制度的健康发展。

(四)角色定位不准确

大多数大学图书馆采用既是图书馆员也是咨询部门工作人员的附属管理模式。[2]兼职学科馆员要承担收购等各自部门的日常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学科馆员角色定位不够明确,难以从内心重视学科服务,所承担的学科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就难以保证。兼职学科馆员容易降低工作热情,导致学科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下降。

四、加强高校图书馆高素质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管理体系

学科馆员的工作是一项不能与其他图书馆员的工作等同起来的特殊的高级脑力劳动,这就决定了学科馆员与教师一样不能坐班,加班加点完成任务,没有工作时进行提高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学习和研究,当然就需要实施灵活的管理目标的特殊的管理方法,与学科馆员的实际工作相匹配。

(二)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学科馆员的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

目前学科馆员的工作服务内容应侧重参与学科资源建设,宣传最新文献信息,以个性化服务为核心,提供深层次的信息服务,从而规范服务内容。学科馆员的地位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得到提高而且也可以调动学科馆员不断补充最新的学科专业知识掌握学科的发展趋势的动力和热情,从而保证信息服务的高质量。

(三)为积极开展个性化服务应为学科用户建立个性化服务平台。

基于不断加强沟通与学科用户联系,将反映学科用户的特点和需求的数据存储在个性化服务平台的数据库中,据此提供个性化服务,有利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当然,为更加及时,深入,积极,有针对性地为用户服务,跟踪学科用户的需求,研究用户现状,建立学科用户动态数据库,根据学科用户的研究进展进行更新,以便及时制定服务,根据当地信息资源的开发情况,合理准确地提供最新的专业信息资源和个性化服务。[3]

(四)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估体系,提高学科馆员的信息服务积极性

高校图书馆应制定合理确保工作奖励和懒惰处罚的科学的评估体系。反映专业服务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感的道德、反映自身素质和知识结构的学科专业服务能力、开展学科专业服务的勤奋和集科研数量,学科建设成果及院系学科用户对其服务的满意度的成就,这四个方面是评价学科馆员的信息服务提供评估体系合理科学与否的重要方面。

(五)完善培训机制,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

在知识时代,为了使学科馆员适应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学科馆员只有通过更新知识及时提高能力,才能面对学科知识的快速扩展和学科服务技术的不断完善下的种种服务难题。为系统地保证学科馆员的专业能力的规范化和多样化,完善培训机制,以集中培训,在线教育,自主学习等方式进行外语能力,进行新数据库的应用,人际交往能力,职业道德以及同行的最新知识趋势等内容的培训,也是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用户提供优质高效的学科专业化信息服务。完善培训机制,能促进我国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猜你喜欢
图书馆员馆员个性化
高校图书馆员之歌
黄河之声(2021年8期)2021-07-23 03:34:28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12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新闻传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7:10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海政报(2018年1期)2018-07-09 05:50:56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青海政报(2017年7期)2017-07-24 14:14:41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用博弈理论解决图书馆员排班问题
新入职图书馆员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问题探讨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01-22 17:20:15
提高公共图书馆员素质与读者服务水平的思考
出版与印刷(2014年1期)2014-12-19 13:0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