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好
(淄博职业学院,山东 淄博 255314)
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各类智能化设备的开发应用,新媒体技术跃然成为生活必备品,放眼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微博、微信、抖音等覆盖面和影响力都在持续提升,这一方面为高校思政教育增加了多样化的声音和与之伴随的阻碍,另一方面也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和办法。基于新媒体的大环境下,创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提升教学质量,保障教学先进性,确保学生多方位发展中具有重要性意义。
对于新媒体软件的过度应用,相关活动的过度开展将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结合笔者的调查实践,目前高校学生在对新媒体的应用时间和应用频率方面也是比较大的。在新媒体的环境之中,目前的监管覆盖面还不是非常全面,新媒体作品的质量良莠不齐,学生如果长期沉浸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1]。
二是新媒体的过度依赖将影响思政教育的权威性。传统形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均在课堂上开展,但是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途径单一性,学生可借助于新媒体多方获取资源,不再受到特定时间、地点、人物等的限制,高校原有的信息供给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从而使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权威性的挑战。
一是新媒体为高校思政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传统的思政教育偏向说教,学生多是在被动接受下进行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与新媒体有机结合,充分开发和利用新媒体,将使高校思政教学改革以更为便捷的方式实现传播的有效、全面覆盖,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是新媒体的利用可以有效优化和整合高校思政资源。新媒体的浸入,改变了以往各个教师各自为政的局面,可以充分发挥师资力量优势,将信息化与思政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新媒体及相关工具软件的优势性,建立数据库资源,对高校思政教育进行优化改进。
新媒体发展的速度和形势愈演愈烈,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目前有一部分高校教师还没能充分认识新媒体的地位和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教学观念还比较传统,没有有效充分利用新媒体,甚至从内心上对新媒体存在抵触。这种呆板、陈旧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如今新媒体飞速发展的趋势,急需尽快改变。
所谓的媒介素养,是指充分利用新媒体去做好高校思政教育的课程研发和传授,但是目前有部分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还难以达到相应的要求,一些年龄较大的高校教师对于电子设备的使用还存在问题,这也直接导致了对新媒体的应用程度和使用效率不佳[2]。
新媒体大环境下,对于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配套实施相应的鼓励激励措施,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以及科研任务繁重,如果相应的激励措施跟不上,想要教学改革取得实际的效果就增加了一些难度。
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及笔者的教学实践,对于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策略。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借助于新媒体的应用和普及实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完善。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将不再受到时间和地域的客观限制,结合时事发展变化及时更新完善,进而形成一种永恒的教学资源,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一方面,可以尝试将新媒体作为高校思政授课的渠道之一,改变了以往只能在课堂上才能接受思政教育的现状,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可以在新媒体渠道上开辟互动领域,教师实时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对思政教学资源数据库的打造和构建,充分发挥高校在思政教育领域的领先优势和权威地位,将一些优秀教师的课程放置在数据库中,同时这一数据库面向较为广泛领域的高校学生开放,从而达到资源共建和资源共享[3]。
二是借助于培训等多种形式打造高校思政教育优质团队。新媒体对于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和媒介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掌握了这一基本能力,才能更大化发挥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首先,高校教师需要积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多接触新媒体从而提升自身对新媒体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其次,高校也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培训的平台,尤其是要多关注一些年纪较长的教师的培训,并定期组织机会和平台供高校教师分享学习体会和交流感受。
三是关注并引导高校学生对于新媒体的使用。在关注教师层面的同时,还应该将视线转向学生,针对学生过度使用新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要进行介入和引导。一方面,要使学生形成对新媒体的正确认识,作为一把双刃剑,学生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要学会趋利避害,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全面性、便捷性等优势,合理规避一些风险和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学生甄别新媒体的能力。高校学生因为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对于有些比较隐蔽的负面新媒体平台和信息缺乏辨别能力,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这一方面的培训,从而使学生自觉避免负面信息的侵袭。
新媒体大环境下,高校、教师、学生三方主体应该精诚协作,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有效规避其负面影响,从教育模式、机制体制、学生自身等层面来加强对新媒体的合理有效利用,从而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