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峰
(内蒙古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辽河镇第一中心小学,内蒙古 通辽 028000)
田径是径赛、田赛以及全能比赛的总称,也是小学体育教育中的一部分,通过教育能够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然而就现阶段的田径教学情况而言,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存在不少的问题。学生对于田径学习缺乏兴趣和积极性,自然田径教学就无法充分发挥出加强学生体魄的作用。当前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的参与到田径教学活动中,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他们身体素质的提升。
当前小学田径教学中,教师都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一边给学生演示动作一边进行讲解,教学中缺乏创新,让课堂氛围很沉闷,学生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学生会觉得田径学习很单调,甚至会对田径学习产生抵触的情绪,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这自然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进而限制了教学效果。
每个学生都存在差异,这就使得他们的学习基础不一样,在学习需求上也存在差异,但是在田径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面对班级中的所有学生使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授的内容是一样的,并没有注重思考学生在田径基础上的差异,这就使得基础薄弱的学生会感觉跟不上和吃不消,而基础优秀的学生无法得到有效的拔高,这极大的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由于各方面的因素,使得每个学生在田径基础上都存在差距,而以往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是统一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这就让基础薄弱的学生会落后,不利于学生整体的发展,限制了教学效果,当前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思考学生的体育学习差距,进而采取分层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1]。例如,在跳高教学中,每个学生面对的学习挑战就不一样,教师就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方法,对于理解能力不高、身体素质不强的学生,教师就可以先使用语言弱化和打消他们对跳高的恐惧情绪,之后结合他们的具体情况,对杆的高度进行相应的调整,让这些学生能够勇敢的尝试跳高,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慢慢的适应和提升;对于学习能力较强、性格活泼的学生,教师就可以对杆的高度进行提升,让他们在跳高中确保动作的规范性,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完成自己层次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性的引导,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跳高活动中。可以看到,尊重学生的不同,采取分层教学方法,能够让所有学生都得到提升,进而促进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提升。
以往小学田径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太过单一,使得教学氛围较为沉闷,学生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就需要让学生真正的对田径学习感兴趣,这样才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田径学习中,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的趣味性。比如,教师可以采取变通法。一般田径运动就是在不断的重复,这就让学生缺乏兴趣和积极性,这就可以通过这一方法来创新田径活动的形式,提升活动的有趣性,让学生积极的参与。例如,可以把直线路线变成其他形状,如,螺旋形、波浪形以及蛇形等,对于常规跑步,可以划分成不同的跑法,如,短跑、接力跑、花样跑等。教师还可以采取模拟法,教师可以基于传统田径运动,模拟各种动画人物或者是动物重组训练方式,如,兔子跳、鸭子学步、蛙跳等,让单调的动作训练变得形象化,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训练中。教师还可以采取故事背景法。通过将一些民间故事引入到教学中,如“越过封锁线”“智过火焰山”等,让学生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新课标中突出强调了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本质目的,即通过体育活动让学生能够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以及人生态度。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对于部分难度系数较大的田径技能,他们的掌握还存在较大的难度,所以,教师就可以减弱田径的竞技性,提升教学的趣味性,结合学生的喜好情况,科学的对练习强度进行安排,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内心体验,提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2]。首先,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田径水平制定训练方法,结合教学内容规划合理的训练强度,确保是小学生身心能够承受的,让训练能够正常的进行。其次,教师在学生训练时要积极的鼓励以及激励他们,让学生能够慢慢形成自我坚持的意识,调动他们的训练热情,提升他们的训练效果。
综上所述,田径教学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要提升其有效性,就需要教师提升教学的质量,要找出教学中的问题,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田径教学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