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进辉
(重庆市云阳凤鸣中学校,重庆 404500)
新课改明确指出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要关注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产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和乐趣,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对于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
在学习某项内容前,务必让大家弄清,为什么学,其价值与意义何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一开始上机就进入津津有味的学习状态。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学习上,只有学生主观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学生的学习才最为有效。教师要分析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抓住知识之关键脉络,精讲、少讲,多在学习方法培养上多下些功夫,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学生的知识主要靠自己理解来学,学为主,教为辅。
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和科目,很多学生从小没有接触计算机,对计算机的应用比较生疏,容易对计算机的教学产生排斥感,对自己没有十足的信心。因此,学校应该针对高中生的特点和发展年龄,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在教学中多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比如做游戏、竞赛等项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使得学生欣然接受计算机教学,并积极参加到其中与老师和同学互动。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思想方法进行渗透,不能一味灌输教学内容。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和操作的前提条件,一旦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由于科学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一些软件也不断地随之更新,原有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的需求。为了实现高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知识的培养,搜集有关的资料来武装自己,参加一些信息技术培训课,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武装自己,才能对学生进行教授。学校还可以聘请一些资历深厚的专家进行讲座,对教师和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地采取对策和措施,来启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未来的教学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达到高效教学的最终目标。
每个学生,都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包括:内在知识结构的差异,原有信息技术基本功差异,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差异,对新知识领悟能力的差异,等等。所以,为了能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对学生的学情认真分析和研究,针对学生的各种差异,在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过程中根据分组设置出不同的教学任务,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并操作。对稍微差的进行提示引导,并教导其学习方法布置课后任务;对能主动完成任务的小组,鼓励其继续思考并开阔思路,制作出更有创意的作品。这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既能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又能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还能增强其学习兴趣,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还有分组学习还能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及相互协作的能力,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也有很大的益处。
除了理念认识的转变之外,教师还应对教学手法进行合理的创新。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应着力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局面,将示范教学与多媒体教学进行有效结合,通过图示范或是动态诠释的方式,将概念性的教学化为立体式的,为学生营造一个具有浓郁信息气息的教学氛围;除此之外,在实践操作环节,教师除了对传统步骤教学法进行应用之外,应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自由探究和发现的机会,如结合当下一些新兴的信息技术,以它们的应用为背景,鼓励学生对相应信息技术进行自由分解和剖析,提高学生自身的信息意识的同时,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及应用能力。
建立及时的反馈机制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双向互动中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对教学内容建立及时的信息反馈机制是保证教学信息准确传达的重要途径与方法。比如说,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独立的探究式学习中建立独立思维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但是老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需要老师加以适时地参与,再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理解能力,接收信息的敏锐度等综合因素的考虑后,依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重点,充分重视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因素来修正老师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并节省学生的学习时间。
总之,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用教学目标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与此同时,教师要变化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能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了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练习,多实践,促进学生操作能力的提高,实现课堂的有效学习,实现高效课堂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